王鑫 郭秀兰 康晓庆 郭其贞 卢雪玲 孙述栋
【摘要】 目的:观察益胃煎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小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及凋亡行为的影响。方法:小白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AG模型组(模型组)、益胃煎剂干预组(干预组)。水杨酸钠法复查萎缩性胃炎小鼠模型,观察胃黏膜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胃黏膜细胞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益胃煎剂干预组的慢性炎症程度进行比较,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模型组慢性炎症程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干预组。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的Bcl-2 L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的Bcl-2 L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干预组(P<0.01)。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的Bax L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的Bax L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与干预组(P<0.01)。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的Bcl-2/Bax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干预组(P<0.01)。结论:益胃煎剂可以减轻CAG小鼠胃黏膜炎症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够下调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从而调节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行为有关。
【关键词】 益胃煎剂; 慢性萎缩性胃炎; 凋亡; 中药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3.0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3-0-0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疑难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CAG属于胃癌的前期疾病,尤其与肠型胃癌的发病率呈显著相关性,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发展为胃癌[1-3]。西医治疗CAG没有明确的特效药。因此开展中医药对CAG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益胃煎剂对CAG小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凋亡行为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防治CAG的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兔抗Bcl-2多克隆抗体,兔抗Bax单克隆抗体,即用型SABC试剂盒,PV-6001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 SPF级雄性健康小鼠60只,鼠龄5周,体重(20±2)g。购自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1.2.2 药物 益胃煎剂(太子参30 g,怀山药25 g,白术10 g,柴胡10 g,木香10 g,香附15 g,白芍12 g,黄芩10 g,鸡内金15 g,山楂15 g,麦芽15 g,神曲12 g,砂仁6 g,法半夏10 g,生甘草6 g)由医院中药房提供,药物浓煎后4 ℃冰箱保存。
1.2.3 造模方法 60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AG模型组(模型组)、益胃煎剂干预组(干预组)。正常对照组:正常进食饮水,每天上午定时给予生理盐水1 ml灌胃,1次/d,连续84 d。模型组:正常进食饮水,每天以2%的水杨酸钠溶液0.5 ml灌胃,灌胃前后1 h禁食禁水,连续56 d,造成胃黏膜慢性损伤;以后28 d结合饥饱失常(单日禁食、自由饮水,双日足量食水)。干预组:按上述方法造模56 d后,继续制模的同时给予益胃煎剂1 ml灌胃,1次/d,连续28 d。造模84 d后处死所有小鼠,胃黏膜标本常规固定包埋,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胃黏膜细胞Bcl-2、Bax的表达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HE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 标准参照200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理组织学分度标准。
1.3.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标准参考文献[4]内容,用阳性细胞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评价,即LI=阳性细胞/计数细胞×100%。每张切片于高倍镜(×400)下随机取连续有代表性的5个以上视野,计数不少于1 000个上皮细胞着色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Bcl-2检测结果表示为Bcl-2 LI:胞浆染为棕黄色至棕褐色为阳性细胞,偶见于胞膜、胞核。Bax检测结果表示为BaxLI:胞浆染为棕黄色至棕褐色为阳性细胞,偶见于胞核。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以(x±s)表示,使用SPSS 11.5软件包中的One-Way ANOVA进行统计推断,两两比较采用SNK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光镜观察
(1)正常对照组胃黏膜上皮结构完整,腺上皮和腺管分界清楚。模型组胃黏膜明显萎缩变薄,腺体明显减少,多有不同程度的排列紊乱,个别还见有肠上皮化生。干预组胃黏膜厚度适中,腺体排列较规则,大小形态较一致,见图1~图3。(2)各组小鼠慢性炎症程度比较:模型组慢性炎症程度比正常对照组和干预组高,正常对照组与干预组慢性炎症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
2.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Bcl-2:阳性反应物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主要位于胞浆内,偶可伴胞膜、胞核着色。正常对照组阳性细胞数较少,模型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干预组阳性细胞明显减少。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Bcl-2 LI分别为(6.10±0.42)、(9.12±1.95)、(7.04±1.49)%,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Bax:阳性反应物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主要位于胞浆内,偶可伴胞膜、胞核着色。正常对照组阳性细胞数较多,模型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干预组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增多。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Bax LI分别为(26.25±3.68)、(20.16±4.53)、(24.06±3.72)%,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Bcl-2/Bax: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Bcl-2/Bax比值分别为0.22±0.03、0.46±0.09、0.28±0.05,干預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