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适合的教育”: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模型及样本解析

2019-07-11 03:56龚雷雨吕红日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样本模型

龚雷雨 吕红日

摘要:“适合的教育”是指导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高中教育实现“适合的教育”,核心要义在于课程与教学指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高中教育培养目标。依托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项目建设,无锡市从“目标适合、结构适当、资源适量、方法适切”入手,构建课程平台和教学路径,为落实“适合的教育”提供样本。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普通高中课程基地;模型;样本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A-0016-05

随着“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合的教育”已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如何落实“适合的教育”,学校普遍感到应对乏术,很难找到实现“适合的教育”理念的切入点。江苏自2011年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供操作的课程平台和教学路径。本文以无锡市为例,通过描述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不同样貌,期望为高中学校落实“适合的教育”提供借鉴。

一、把握价值理念,合理设计建设模型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高中学校教育过程与高中培养目标应该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有效度和达成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意味着学校课程的出发点、聚焦点和归结点也应指向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因此,“适合的教育”的核心要义是目标适切[2]。但长期以来,高中教育存在严重的目标窄化问题:与高考高度“捆绑”,把“升学”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甚至唯一目的,课程普遍存在着学科知识应试导向,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等现象较为普遍。从目标单一转向目标适切,学校课程只有调结构、变方法、建资源,从“结构适当、方法适切、资源适量”入手,优化课程框架,才能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系统的课程支持。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立足无锡高中教育实际,依托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构建了“落实‘适合的教育的普通高中课程基地模型”(见图1)。

模型图设计的整体思路以“适合的教育”为价值取向,指向高中教育培养目标。从主体看,学校是提供“适合的教育”的主体,学校有义务搭建课程与教学平台,为学生经历“适合的教育”提供教育过程。所以,学校虽然是实施“适合的教育”的主体,享有“适合的教育”的主体却是学生。或者说,学生天然具有经历“适合的教育”观照的课程过程的权力,学校则有义务为这种权利提供保障。鉴于原有课程的问题,学校只有依托高中课程基地,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整体设计,重构学科课程,通过让目标更为适合、结构更为适当、资源更为适量、方法更为适切,达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培养目标。反过来,受这样培养目标的影响,“适合的教育”就可能进一步在学校落地生根,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实现学生的身心成长、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

二、课程目标适合,定位四类课程价值取向

对接高中教育培养目标,我们将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目标大致分为四类。

1.侧重“终身学习取向”。“终身学习取向”教育重视母语交流、数学和科技素养、学会学习、社交和公民素养、文化意识和表达。比如,母语交流强调“以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表达和解释概念、想法、感受、实施和意见(听、说、读、写),以及在各种社会和文化场合以适当的及创造性的方式进行语言上的互动”。代表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语文课程基地”和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生物科学探究基地”。“语文课程基地”致力于建设成功能齐全、设施齐备的学习环境,致力于建设成为让学生迷恋阅读、广泛读书、研讨交流的文化环境,开展多种多样语文学习活动,探索高中语文教材“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基本学习方式,为学习方式转型创设一流条件,使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生物科学探究基地”则重点围绕终身学习所需的“公民素养”“学会学习”“数学与科学素养”“数字化素养”“主动与创业意识”,整合各项本土优势课程资源,与国内顶尖专业机构签订共建协议,建设特色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中心,建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成果发布的数码生物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领悟生物学知识,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知识教学活动化、科学探究直观化和学生学习自主化,促进终身学习能力形成。

2.侧重“个人发展取向”。“个人发展取向”人才培养侧重价值观素养、社交与情绪素养以及21世纪所需要的特殊素养。代表是江苏省天一中学“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和锡山高中“想象·创造课程基地”。STS是科學(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重点培养个人发展所需的21世纪特殊素养——批判与创造思考、信息沟通技能、社会性意识、自我意识、自我决策、自我管理,项目以“超越学科中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为中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聚焦学生的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方式”。“想象·创造课程基地”以“融艺术与科学,在想象中创造”为主题,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进行观念系统和技能的学习,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营造前沿的、具有主题的、服务于学生课程需要的教育环境,培养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富有激情、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热爱生活的创意人才。

3.侧重“成功生活价值取向”。“成功生活价值取向”教育以思维能力(解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为核心,着重培养实践能力(自律、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参与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基础能力(语言技能、信息技能)。代表是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现代女性素养课程基地”,基于“现代女性素养”内涵,该校秉承“雅心慧思”的课程理念,将女生成长分为六个层次——漂亮女孩、端庄女孩、阳光女孩、幸福女孩、才情女孩、卓越女孩,让每一个女中学子拾级而上,获得成功生活所需的“基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4.侧重“综合价值取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公民素养、健康素养、环保素养。比如,环保素养要求学生了解和理解有关环境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了解和理解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调查和分析环保问题,为应对环境危机而采取个人和集体层面上的行动。代表是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项目。该项目旨在培养与学生密切相关的21世纪议题,包括“环保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学校基于课堂拓展课外,基于学生强调师生共成长,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为学生创设了模拟演示、直观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和多元化嵌套课程体系。

三、课程结构适当,形态多元,相互渗透

从无锡市高中课程的实际情况看,课程结构还不够合理,集中表现在:分科课程比重过多,活动课程比例偏少;科目课程比重过多,综合课程比例偏少。因此,“适合的教育”观照的基地课程不一定在学科知识的學术性和专业性上提出更高要求,关键要在学科课程领域和活动课程领域及其相互渗透上有所创新。无锡市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一直致力于丰富学科课程内涵,开辟活动课程领域,拓展探究体验、个性表现类课程空间。在课程形态上,开发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综合课程,依托项目研究、主题学习、单元设计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教学方式,吸纳多元开放的课程要素,构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互渗透、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相互整合、选修课与必修课相互补充的课程结构。

1.依托信息技术,重建课程板块。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思维可视化课程基地”依托思维可视化技术,尝试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积极研发未来课堂,推进“思维板块”“心理板块”“创意板块”三大平台建设,构建实施“思维训练”“心悦课程”“创意学习”三大课程体系,建成“云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室以及集现代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开放式校园博物馆等配套馆室。

2.突破“分科中心”,设置体验探究类课程。江苏省天一中学“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积极突破“学科中心”,基地建成12个创新实验室,包括康明斯工程实验室、中科大普通物理实验室、南京大学计算思维实验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草药基地等;形成37个校外考察与实践基地,13个特色鲜明的科技社团活动基地课程教学环境。通过多学科支撑、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初步形成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模型。

3.构建核心课程,组织综合性知识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通用技术与STEM体验课程基地”通过知识综合运用,打破分科教学的局限:组建机器人社团、太阳能电池应用研究社团、风能研究社团、创意创新社团、节能环保小区研究社团、行道树树种和种植研究社团、行道树资源综合利用社团。编写了《数独之旅》《物联网知识读本》《传感器知识读本》《趣味化学实验》《DIY酷酷的物理实验》《机械制图》等校本教材,大量的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和优质校本课程承载着知识交叉和相互渗透,唤醒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4.提供多样选择,理顺选修与必修课程关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语文课程基地”在优化选修课与必修课关系上取得进展,通过建设现代化程度高、载体形式多、功能设施全的语文教学专用室(厅),包括全开放式师生阅览厅、200座全开架学生阅览室、语文多功能实验教室、电子阅览室、影视与实验剧场、学术会议厅、120座演讲厅、120座辩论厅、专题研究室、文学编辑室、专业网站、影视制作室、社团活动室、作家书房、语文教育史专题展区,同时满足国家语文选修课程所有模块开发开设的基础条件以及研究性课程(语文专题研究选项)开展、人文类校本课程开发以及语文类社团活动的资源条件。

四、课程资源适量,满足学生多样选择需求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目前依托六个省课程基地集群,开展整体实施高中课程方案的创新实践和深度探索。为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语文学科组提出“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的学科宣言,学科宣言从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提出了语文的学科使命和价值追求。其中的语文课程基地共推出六种课型,包括演讲课、辩论课、问·答课、现代诗歌诵读课、倾听课、话剧课,促使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认知发生明显变化。比如演讲课,教师在教室上课,可以把演讲文本上成文本分析课,而在课程基地演讲厅上课,只有灯光、演讲台和话筒,教师必须重新考虑上课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随之改变。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开口说话,真正学会如何开口、如何恰当表达、如何处理开口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等。

此外,学生在参与各种体验性学习活动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认识到未来学习的重要性。新的学习方式又让他们收获诸多的学习能力,如倾听能力、理答能力(用口头表达与面部表情针对问题恰当得体地进行回答)、诵读能力等。演讲课、辩论课、话剧课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学生从中学会小组合作式学习、辩驳式学习、文本研讨式学习、问题探讨式学习。诸多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崭新的体验,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素养全面提升,语文学科的使命与追求正在实现。

五、教学方法适切,凸显实践性项目化设计

江苏省天一中学的“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项目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项目聚焦基于自主学习的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探索,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以“科技社团”为主要组织,以“项目研究”为研习路径,以“真实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创新实验室”为学习课堂,以“三高合作”为资源平台,以“社团认定、科学院评估、权威机构鉴定”为评价体系,通过“整合社团、整合课程、整合资源”,引进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理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程实施中,借鉴美国STS课程、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综合课程思想,开展以科技社团为组织形式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索。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平台的建设,为学生自主选择校本选修课、必修项目学习、项目教学、项目研习、科技社团互动交流提供服务,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几年的建设,学生的学习正在积极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从关注“知识学习”到关注“学力生长”的重大转变。全校范围内进行“生长课堂”的研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了学校自主学习文化,呈现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良好状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问卷抽样调研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课程基地的活动收获很大,尤其是在自主学习、研究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课程基地有效促进了学生以“主题学习研究”“项目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明显提高,每年有10多项专利申报成功,并在全国、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大奖,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富个性的发展。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依托“生物科学探究基地”,聚焦高中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变革,融入和开发本土资源,实现地方人才资源、科研资源、自然资源向课程资源的转化和集聚,试图突破实验教学的功利性、突围平台建设的滞后性,增强核心教学内容学习的生活性与趣味性、直观性与体验性、探究性与实践性,重组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4个核心课程模块、3个选修课程模块和1个综合性科学探究创新项目。由此,将高中生物学核心课程内容融入到校本课程的具体模块中,實现核心课程内容学习的实验教学全覆盖。特别是不断挖掘、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从设施环境、科研环境、实践环境三个方面着手,构建科学探究实践平台,凸显生物学科教学的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实现从传统教室走向现代实验室、从校内课堂延伸到科研院所、从学科实验拓展到科学实践,对课程中原有的实验进行改造,对重点难点知识开发新的探究性活动,开展选修实验的多样化探索,不断开发和丰富适合不同潜质、不同学段学生的校本系列课程,以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学习素材的丰富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促进他们各有所得、各有所进。其核心课程模块,强化了核心课程内容的学习;选修课程模块,满足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综合性科学探究创新项目,促进了特长学生高阶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生动的115个实践实习活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和选择性需求,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发展。

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设置以来,无锡市按照“目标适合、结构适当、方法适切、资源适量”的要点,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截至2017年,已有20所普通高中的27个项目入选江苏省课程基地,其中4所学校成为江苏省课程基地学科联盟牵头学校、5所学校获得项目年度视导优秀等第。经过6年实践,无锡市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不断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初步形成比较清晰的建设思路,为落实“适合的教育”提供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EB/OL].(2018-01-05)[2019-02-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801/t20180115-324647.html.

[2]袁益民.如何落实“适合的教育”?[J].大学(研究版),2018(3):92.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适合的教育样本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
“适合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他们在谱写一本“穷人教育学”
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
模型小览(二)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