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造性劳动的教育价值及实践策略

2019-07-11 03:56段冬梅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6期

段冬梅

摘要:儿童的创造性劳动具有复杂性、灵活性和不可替代性,其包含儿童主体的个性化思考和实践,具有天然的生成性。儿童的创造性劳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儿童创造性人格和思维的发展及积极劳动价值观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营造自由的劳动环境、创造丰富的劳动空间、提供切适的劳动指导,以构建开放的劳动教育体系,是儿童创造性劳动价值回归的重要教育实践策略。

关键词:儿童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A-000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讲话指出了劳动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劳动作为劳动的一种形式,我们对其具体内涵和教育价值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创造性劳动

劳动及其概念在经济领域使用最为广泛,创造性劳动作为劳动的一种形式,从经济学角度进行思考和类比,可对厘清教育领域中儿童的创造性劳动的概念及其特点有所帮助。

(一)创造性劳动概念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所谓创造性劳动,是指人类创造新事物、新方法、新理论和不断开辟它的应用范围的活动,也指人类进行新发现、新发明,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和开辟新市场的活动,还指人类不断开拓新的活动领域,不断冲破常规,不断捕捉新的机遇,开创新的事业的创新和创造活动[1]。

创造性劳动不同于一般性劳动的简单性、重复性、可替代性。第一,创造性劳动的最终效果与劳动过程进行的时间无直接关系,因为创造性劳动主体不能作为“社会平均劳动力”存在,这是创造性劳动最本质的特征;第二,创造性劳动常与一般性劳动相结合,但创造性劳动贡献越是明显的领域,其发展和进步速度最快;第三,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单一劳动者主体很难具有可换位性,因为其劳动包含着劳动主体的个性化思考过程和实践方法;第四,从勞动成果的应用价值来看,凝聚着创造性劳动价值的产品,不仅能满足一般性劳动产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或基本物质需求提供,更能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即人的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儿童的创造性劳动,是指儿童运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和理念去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实践。与经济领域的一般性劳动相区别,儿童的创造性劳动具有复杂性、灵活性和不可替代性,其包含着儿童主体的个性化思考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批判将儿童的劳动简单等同为体力劳动的做法。他通过对140名学生为期10年的观察,发现当学生从事重复单调、毫无技巧可言的体力活动时,会因被扼杀劳动兴趣和创造力而感到身心俱疲[2]。陶行知也对劳动教育中,片面强调体力劳动的简单化思想进行了警示,并指出儿童的劳动教育应将劳力与劳心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紧密结合,才是儿童劳动教育的应有之道。只有当学生的思考与双手紧密结合,即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时,劳动才会越加深刻地进入儿童的精神生活,成为激发其劳作兴趣和创造激情的事情,才能将创造的“工具”与“思维”有机统一,为儿童创造性活动提供必要的智力和劳动支持。

(二)儿童创造性劳动的特点

由于儿童本身的心理特性,儿童的劳动天然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和价值追求。儿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尤为突出。但是,成人普遍存在的工具理性的教育理念,对儿童的教育及其劳动实践,采取着世俗化的价值导向和程序式的评价,有意而无意地压制着儿童创造性的劳动实践,以至于出现四年级儿童创造力普遍下降[3]的怪象。因此,基础教育阶段中,注意保护儿童的创造性劳动萌芽尤为重要。

儿童的创造性劳动不能等同于经济学领域的成人世界的创造性劳动,物质性(实体的活动)和创造性是他们的共性。儿童的创造性劳动不需要进入经济流通领域,因此,它不需要符合效益规律和价值交换规律。由市场竞争带来的创造性成果的时效性和风险性,在儿童的创造性劳动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尽管儿童的劳动同样需要丰富的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一定劳动力水平的参与,但这些要素是因学校、家庭的资源量和教育水平及社会整体富裕程度而异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节性。

从儿童的特性和儿童劳动与成人劳动的区别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的劳动天然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劳动成果常以新颖性、个性化的形式呈现,具有反传统、不惧权威和不可复制性。但与成人的创造性劳动不同,儿童创造性劳动的低风险性和时效性特征,使得儿童的创造性劳动更加地自由、灵活,而这些因素恰恰又是创造性的劳动所青睐的品质和环境。因此,对儿童创造性劳动的教育,关键在于保护儿童劳动天然具有的创造性,并提供劳动工具、环境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二、儿童创造性劳动的丰富价值蕴含

儿童创造性的劳动,既是儿童创造性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路径,也是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形式。儿童的劳动教育中强调创造性劳动,具有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人格,培养儿童积极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具有改良当前基础教育生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人格的发展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心流”这一心理概念,描述人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时间是静止的,而在事情完成之后,则会产生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他认为“当人处于高技巧、高挑战的状态下,且自觉十分专心、深富创造力、相当满意之时,多半是在工作当中,而非闲暇时段。”[4]因为工作时的专注力、明确的目标、实行的规则和阶段性的反馈,能够使人获得不同程度的掌控力,而工作之后的自我实现感又正向强化了对这一工作的体验,所以心流状态在专注忘我的工作状态时最易达到。但是,要获得这种心流状态,需要注意工作的方法,专注工作本身而非结果,还要将工作与闲暇结合起来,像玩游戏一样去工作,以寻得工作的乐趣,在工作中自得其乐。

儿童的创造性劳动,即希望创造一种自由、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儿童劳动空间,使儿童在自由、专注、辛苦的劳动创作中,产生收获幸福的劳动体验。对儿童而言,具有一定复杂性、创造性的劳动,有利于他们思维活动的提升和心智技能的发展。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劳动的过程,而实践的验证又可以把各种信息和结果反馈给思维,于是儿童在劳动中不断提升智慧,逐渐学会逻辑思考,理解那些不能够直接观察的事实和现象的依存关系中去。这就要求青少年要在劳动过程中保持专注力、积极动脑、勇于实践、感受快乐并持之以恒,通过劳作对外部世界的事实、现状、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在创造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逻辑思维和自我确证的心智能力、新颖性的思维方式,以及较高的专注力水平、独立性人格[5]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儿童积极劳动价值观的形成

劳动是人类特殊的实践活动。尽管许多学者对劳动与言语、交往这些人类特殊符号之间的关系尚存质疑,否认劳动中的精神交流和思想提升,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教育,其重要使命就在于进行一种价值教育[6],进行儿童思想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完善。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地劳动,其直接的价值教育就是培养儿童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包括劳动平等、劳动光荣、劳动幸福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积极劳动的劳动态度以及严谨专注、善于思考、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积极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观、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所蕴含的是人类基本的人性需要(生存、尊重、理解和爱)以及对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生活的期待、努力与追寻,在人类生命的早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三)有利于优化当前基础教育生态

基础教育生态是指基础教育场域中各主体生命的生存境遇和发展状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自身的改革,儿童的主体地位及其生命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逐渐受到关注。当前,依然存在以知识传授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和功利化的教育追求,这对于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的文化经验传承,有着显性的作用。但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不只有知识,而且知识的内涵与形式在现代社会已然发生巨大转型,一些感性经验、缄默知识和本土性知识[7],难以仅靠课堂的书本教学来实现。另外人类的文化不能只有传承,若无鲜活的文化血液和进步的文化更新,只会止步不前。创造性的劳动,蕴含着劳动主体个性化的价值赋予,能够实现人性意义上的解放,使人在精神上也不断地独立和丰富化,这对于基础教育回归儿童生命境遇的观照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儿童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教育场域中,儿童的创造性劳动具有较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但要实现儿童创造性的劳动,发展儿童复杂逻辑思维、心智技能和独立人格,以及培养儿童劳动精神,更好地促进儿童自由个性化地成长,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主体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

(一)营造自由的劳动环境

为儿童提供自由的劳动环境,意在归还儿童的劳动主体地位。在更自由、更多元、多选择、个体凸显的新时代,儿童劳动教育的实施,应当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意愿、劳动兴趣和生活需求,归还其主体地位,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劳动精神的萌芽要逐渐由儿童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愿景和乐趣来驱动。自由的劳动环境,包括儿童劳动中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在物质上,允许儿童自主选择劳动的方式、材料和空间;在制度上,对儿童的劳动实践给予保障和宽容;在文化上,营造自由劳动、劳动光荣、劳动幸福的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让儿童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劳动实践和劳动创作。

但是,强调自由的环境,并非对儿童的劳动实践无所要求,任由儿童随心所欲,而是在一定要求和限度内的自由劳动。劳动是辛苦的,乌申斯基直言“劳动无疑是个重担,但如果没有这个重担,就不可能实现本来可以实现的人的尊严和幸福的结合。”[8]尤其是创造性的劳动,它不是轻松的玩乐,而是具有严肃性、挑战性的改造活动,需要儿童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刻苦钻研以及合作共享才能实现,这是教师在提供自由环境时应让儿童明确的一点。

(二)创设丰富的劳动空间

儿童创造性的劳动是儿童主体作用于客体,并通过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进而改造自身的一种实践活动。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教育场域,应该创设丰富的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多样化的劳动形式的实践空间,使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些材料,释放自己的天性,获得自我表达和确证的机会。劳动生产本是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师生在劳动的生产实践中传递着劳动的经验,在劳动的生活当中,劳动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途径。

学校劳动场所的探索和建设、家庭劳动责任的分担和社会公共教育资源的开放,是构建开放性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劳动空间,促进儿童创造性劳动的物质和文化制度保障。学校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系统,其运转和发展,必然離不开劳动。将这些劳动任务分配给儿童,即可培养儿童的劳动精神,也能凸显儿童主体性和学校主人翁地位,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还可减少学校的财政开支,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家庭是儿童日常生活的又一主要场域,儿童自身的生活料理和家庭公共劳动,都可让儿童适当地承担。将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生活教育的结合,是丰富劳动空间、拓展创造性劳动机会的重要路径。丰富而自然的社会场域,更是儿童劳动的有利空间,儿童在自然的、多样化的劳动体验中感知劳动的分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农业、手工业、工业、信息技术及服务业等等,尤其是社会公共事业,让儿童从享用者的角色转为劳动者、贡献者、合作者、服务者和感恩者的角色,在丰富、有趣味的劳动实践中将劳动的精神、创新的意识融入到儿童的主体人格当中。

(三)提供适宜的劳动指导

强调儿童劳动的自由特性,并非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儿童在劳动的实践中的自我教育需要一定的外部指导作为桥梁,才能实现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真正实现儿童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指导主要在于制定一定的要求、提供切适的引导以及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促进儿童在劳动中的自我教育。首先,教师制定一定的劳动要求,可为儿童的劳动实践提供行为导向,包括在劳动中的专注力、时间要求、成果准确度要求等,以实现儿童在最近发展区间中的进步。其次,教师切适的劳动引导,是心理水平、认知水平和实践水平都尚待发展的儿童顺利地、有效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实践的关键。切适的指导,即指在恰当的时机,提供有效且不过度的指导,当儿童在劳动过程中自主发现存在认知、耐力、技能上的障碍和难题时,教师再进行一定的指导,并根据具体情况依次进行情绪鼓励、思想引导、技术指导等不同程度的启发,将更加有效地转化为儿童的自我教育。最后,在评价上,教师宜强调儿童内在价值的实现,创造性的劳动教育,应当把儿童从劳动技术、政治改造的工具性、外在性价值取向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劳动教育之于儿童精神自由成长的内在本体价值和个性价值,关注儿童创造性的劳动实践对儿童精神世界、意志锻炼、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生命滋养价值。

本文讨论儿童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教育价值,并非否定一般性劳动对儿童成长的意义,一般性的劳动,对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儿童成为社会人的重要手段。儿童创造性的劳动,与一般性劳动密切联系,但又超越一般性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自由自觉、追求突破的生命活动,其本身就构成劳动实践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儿童劳动天然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但要形成稳定的创造性人格和积极的劳动价值观,需要教育者保护儿童自由创造的本能,同时引导儿童在劳动实践中进行个性化地、独特地表达,无论在一般性劳动中还是创造性劳动中,都能找到生命的真实存在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1]曾绪宜.创造性劳动价值论[J].探索, 1994(1):73-78.

[2]冯鑫.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性劳动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4):173-176.

[3]杜艳芳.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9(3):36-38.

[4]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M].陈秀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8:81.

[5]刘文,李明.儿童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新进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3):64-67.

[6]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 2019(2):82-84.

[7]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5):202-219.347-366.

[8]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张佩珍,冯天向,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