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福州三坊七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

2019-07-11 04:49谭雪刚
艺苑 2019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谭雪刚

【摘要】 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福州三坊七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福建省重要的文化遗产,汇聚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在修复历史建筑等物质遗产的同时,如何修复、保护活态传承在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这是一个实践性强、现实意义突出的课题。它对于探寻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旅融合,打造福州城市文化名片,建构城市文化个性等各方面的原则方法具有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 福州三坊七巷;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福州三坊七巷自宋代沿袭定型以来,就成为一个城市聚落自然存在,作为城市中的一个聚落,它与城市的其他聚落在功能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在这个空间里的人们,以闽剧、鱼丸、肉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系着福州特有的日常生活方式。作为福州传统生活风貌缩影的三坊七巷,汇聚着老福州民俗风情,散落在街巷里弄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日常的方式滋养着福州的千年文脉。初步统计,截至2018年7月,福州市拥有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伬艺、茶亭十番音乐、寿山石雕和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5項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203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如妈祖信俗、闽剧、十番音乐、福州伬艺、南后街花灯制作工艺、福州油纸伞制作工艺、金箔制作工艺等,均能在三坊七巷内觅得其创业踪影和发展历程。历经沧桑的三坊七巷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1)能否应对城市化快速发展以及大众文化兴起带来的挑战,保存住与传承好三坊七巷的核心认同符号,并依托三坊七巷这个空间,在人与人、人与物的碰撞中不断交融,衍生创造中,形成新的传承机制,接续起千年不断的文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条文提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1]378本文对于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存续现状的角度出发,对三坊七巷非遗事项进行梳理和分类,提出相应的保护方式。

一、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国际概念,在中国只有十多年的历史。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称只是对原有文化事项的一个重命名而已。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包括后来申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事项,已在三坊七巷的坊巷中活跃成百上千年不等。如创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蒋源成石雕老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青芝田——芝田阁”寿山石章老店,还有历史悠久的吴启棋软木画店、李厚记角梳店和杨常利纸伞店、松林斋、声文堂、二宜轩、青莲阁等裱褙店,这些老店延续着三坊七巷的文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如青莲阁裱褙店里,当时在业界享有盛名,旧时福州三坊七巷的名流、大户人家,多将家藏字画托付于其裱褙,当年黄慎、严复、林琴南等名流均是青莲阁的老主顾。每一个非物质文化事项,都可能构成三坊七巷历史的一段重要片段,而这些载体背后的故事也需要记录保存。

历经百年的现代化过程,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曾经融入坊巷日常生活的非遗事项逐渐飘零。有的非遗项目失传,有的非遗项目载体无奈搬离。更为可惜的是,这些非遗的痕迹未能得到有效保存。比如被誉为“北梅南郑”之称、闽剧四大名旦之首的郑奕奏,居住在黄巷小黄楼内,是三坊七巷的名人。他一生献身于闽剧,主演过经典闽剧《贻顺哥烛蒂》家喻户晓,百演不衰。运用现代媒介保存并展示郑奕奏的表演,不仅是闽剧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也是三坊七巷的重要文献资料。对于那些已经搬离三坊七巷的非物质文化事项,应优先考虑这些项目的回迁,适当提供展示与传承场所,接续起文化传承脉络。在这些方面,三坊七巷管委会在项目入驻租金、税收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政策倾斜。当然,也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回迁,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创立于1931年的民天食品厂,仍服务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但是三坊七巷就不一定适合其作为生产场地,其产品属性也决定了其销售更多地融入日常生活社区。

二、应注重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功能

三坊七巷里还有部分相对影响力较大,生存状态较好的非遗事项,如同利肉燕、永和鱼丸、聚春园、“米家船”裱褙店、南后街花灯等等。创立于1865年,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的“聚春园”饭店(其前身是“三友斋”),历史上一直是达官显贵的去处,其招牌菜“佛跳墙”的独特制作工艺闻名遐迩。开设于清同治六年(1867)的“米家船”裱褙店,150多年来代代相承,从不停业,至今仍保留其最传统的裱褙工艺,为民服务。南后街的花灯更是家喻户晓、驰名中外,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已有千年的历史,据考证,至宋朝时福州城南后街灯市已达到空前的发展和繁华。古代诗人有描写福州灯市的盛况:“春光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处处观祥光。”[2]79每年元宵节都是南后街花灯展最高潮的时期,人们都喜欢上街去买一两盏花灯挂在家中或送给亲友,以增添节日气氛。这一部分与人们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非遗事项,也是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存续能力较强,传承状态较好。

对于这些非遗事项,应在避免保护性破坏的前提下,活化其传承功能。可以区分为两类,进行分类保护。一是至今仍活跃于市场上,产品深受人们的欢迎,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遗事项,如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福州漆箸、青红酒、茉莉花茶等,对于这类非遗事项应帮助其走向市场,做大做强;当然走向市场的同时要注意非遗的原真性,避免非遗事项因商业利益的驱动而丧失其应有的文化内涵。

二是对不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遗事项,比如福州评话、十番音乐、闽剧等,尤其是信俗类非遗,如位于郎官巷内的天后宫,是福州城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天后宫;位于三坊七巷文儒坊内的闽山巷内辟有“财福神龛”,供奉“财福正神”,为里人祈求财福之地。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之一说:“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3]32可见当年民俗活动的丰富。对于这类非遗事项,应在展示场所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推动其有效传承。

三、发动多方力量形成非遗宣传合力

传承是保护的灵魂,“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心授,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永不断流。”[2]270鉴于福州三坊七巷在全国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唯一性”,在修复建设初期,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建议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规划》更名为《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并在规划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保护内容,注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突出福州地方特色戏剧、曲艺、传统工艺及民族活动的传承。为更好地传承非遗,目前三坊七巷发动多方力量开设了多样的非遗展示场所,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由政府主管,利用三坊七巷的老宅而开设的展示场所,比如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开设的福建非遗博览苑、福建民俗博物馆,福建省文联开设的福建民间艺术馆以及福州市鼓楼区文化馆等等一系列展馆,引入福州市、全省各地乃至全国的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展示展演。福建非遗博览苑作为展示非遗的常设基地,调集全省优质非遗项目进行不定期展演,年均开展十余期非遗展演活动、累计演出达1200场次、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这些展示基地短期内丰富了三坊七巷的非遗资源,成为三坊七巷非遗热的一支主导力量,也是我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非遗工作原则的具体体现。二是依靠社会力量传承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福州漆艺博物馆、寿山石会馆、漆艺研究中心等。三是商业性质的全省非遗项目,如漳州片仔癀、宁德畲族银器、泉州德化瓷、莆田木雕、建宁莲子、建窑建盏、武夷岩茶等。此外还有围绕这些非遗项目IP所开展的文创开发,如三坊七巷文创中心、唯美客等等。

除了三坊七巷原有的非遗事项外,还引入其他地区的非遗事项进行展览。引入展览的非遗事项,是明确列入了各级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项目,已被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保护范围。作为这些非遗项目载体的保护单位和传承人,享有非遗法规定的所有权益。同时,也必须履行非遗法规定的所有义务。作为一种被引入三坊七巷展示展演的非遗项目,其意义更多在于宣传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遗与人们的亲密接触。因此,这种方式是对非遗传承的有效补充,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在我国开展了十来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对于三坊七巷来说同样如此,甚至挑战大于机遇,修复后的三坊七巷面临着现代商业的重新布局,原住人口的大量迁移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诸多现实问题。“作为体现文化群体认同感和创造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严格意义上的‘原生态民俗有所不同。它的活态性质不应只是理解为旧文化的残留,而且应当包括内在的可延续性、可创新发展的生命力”[4]8,从而推动传统文化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发展和生成。如何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沦为标本,如何让脱离了生态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复活,如何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我们还处在探索建设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本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是指被各级政府文件公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和未被列入的非遗。只要其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非遗的概念要求,即,“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本文中都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福州传统名店名品集萃[G].福州贸易局编印,1998.

[3]张作兴.三坊七巷[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

[4]高小康.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