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
摘 要 分析出版社构建知识付费模式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希望为出版社在知识付费浪潮中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知识付费;出版社;转型升级;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8-0067-02
自2015年果壳上线“在行”App后,得到、知乎、分答、喜马拉雅、开氪、豆瓣时间纷纷上线。三联书店、知识产权出版社与中信出版社等都在知识付费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激烈竞争环境下,出版社亟需谋求转型升级,实现出版社从内容出版到知识付费的转变,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1 出版社构建知识付费模式的可行性
新形势下,知识的生产传播方式和载体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出版行业的知识生产传播是沿着作者、编辑到读者的路径单向传递,其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文字。而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生产传播是知识内容生产者、知识内容加工者和用户之间多向交叉传递,其产品的主要载体除了文字还有音频、视频、动画等。但不管知识的生产传播方式和载体如何变化,其核心仍然是内容。因此,基于出版社本身在内容积累、品牌影响力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出版社向知识服务商转型具有可行性。
1.1 品牌优势
出版社在建立之初就明确了建社宗旨和出书定位,经过长期的经营和策划,出版高质量、精品化图书,推出独具特色和风格的系列丛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基于互联网的知识付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已有知识进行筛选和再加工,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用户。在当前知识冗杂、真假难辨的时代,人们不仅需要高效精准地获取知识,更需要获取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出版社凭借其品牌形象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化身为“价值”和“高质量”的代表,更容易获得用户认可。
1.2 作者资源
出版社在长期的出版活动中,培养和聚集了大量的作者,这些作者有的是某一领域或行业的专家学者和精英人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强的发言权和权威性,有的拥有大量的读者群体或忠实粉丝,能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和粉丝效应,有的具有创作能力和独特风格,具备成为“网红”作者的潜力,围绕他们可以产生粉丝经济和知识消费。出版社凭借与作者的联系与合作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资源,在知识的生产源头上占据强大优势。
1.3 版权积累
出版行业中,版权斗争愈演愈烈,在未来,谁拥有更多的版权资源,谁就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出版社在出版的过程中积累诸多知识的版权,在版权资源上比互联网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2018年2月27日,《新闻出版廣播影视企业版权资产管理工作指引(试行)》文件发布,给予出版社更多的版权工作指导。通过版权积累、版权保护技术升级和版权资产管理体系规范化,促进出版社提供更加优质的知识服务,从而实现出版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4 严格的把关制度
出版社的把关制度主要体现为对人才和内容两个方面的把关。在人才把关上,出版行业建立了责任编辑制度、编辑持证上岗制度和责任校对制度,保障了出版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在内容把关上,出版行业形成了选题集体论证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三级审稿责任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保障了出版内容的高质量和权威性。当前,知识付费的内容评价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相关审核制度还不完善。一些知识付费平台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缺乏对知识及知识提供者的严格审核,无法保证知识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搭建互联网时代出版社知识服务的新框架时,具备多年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的编辑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对内容严格把关,为读者提供精准化、系统性、科学性的知识。
2 出版社构建知识付费模式的路径
2.1 从图书出版提供到知识付费转变
近几年一些出版社凭借在内容资源上的潜能优势,在知识付费浪潮中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相比于互联网企业其运营模式还有待创新。出版社原有经营主要是围绕图书出版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对知识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反,一些互联网平台深耕垂直领域,主动关注用户需求,重视增加用户黏度,强化社群关系维护,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知识吸收场景。如喜马拉雅在付费订阅的基础上围绕用户订阅,搭建平台社群、音频直播、问答互动以及听单推荐立体化服务体系[1]。这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知识付费运营模式值得出版社学习。
2.2 丰富产品类型
以往出版社的产品以纸质图书为主,辅以电子书,用户不仅仅为知识付费,有一部分支出是用于购买实物产品的材料费。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知识付费更倾向于知识内容本身,出版社必须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等新兴的技术,开发出形态与内容相契合的优秀知识服务产品。当前应用较多的知识服务产品主要包括数据库、移动客户端、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产品、网络课程。出版社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选择合适的产品类型,如社科文献出版社创建“皮书”系列,建立智库平台;中信出版社的中信书院App、三联中读App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朗读者》采用了AR技术,用手机扫描书中任意一张图片就可以观看相关视频;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人卫慕课是专业出版社较为侧重的知识服务产品。
2.3 自建平台,对接多元渠道
出版社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和发展需要建立网络传播平台。出版社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作者资源上的优势,依据新媒体时代作者的新标准,整合已有作者资源,培养新的作者队伍,依靠知识社群了解读用户需求,开发出高质量的内容,发挥知识社群的传播价值,重视线上线下联动,与用户面深入交流,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需求,改善用户体验。
知识付费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行业,只懂技术,缺乏出版行业优质的内容资源和丰富的内容把控能力,知识付费项目难以落实;只有懂出版业务,没有技术支撑,出版社难以实现内容出版到知识付费的转型。因此,出版社应该与知识付费平台合作,立足自身定位和优势,学习和借鉴知识付费平台的运营模式和变现方式。近几年出版社与知识付费平台的合作方式出现了诸多形式,一是有声版权合作,出版社可以与相关平台达成合作协议,出让部分图书的有声版权,如中南出版、中信出版、果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企鹅兰登等出版商集体与喜马拉雅FM签约有声出版;[2]二是合作出书发行,出版社可以从传统图书中迁移或衍生出选题或通过知识付费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分析用户特征、销售数据和热门话题后挖掘出选题,最终出版社和知识付费平台共同将选题打造成电子出版物或者纸质出版物。如知乎对平台上的热点话题、销售数据以及受到大众认可的作者进行分析,为出版社提供电子书选题,再根据电子书投放市场的效果和传播热度考虑是否拓展纸书出版;[3]三是合作推出订阅课程(专栏),出版社的长处在于能够建立结构性、系统性的知识,而知识付费平台在对产品的宣传和推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两者通过合作推出订阅课程(专栏)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如传世活字(北京)文化有限公司与豆瓣时间合作推出《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等课程,好评如潮,上线仅1周,销售量已经超过了5 000次[4]。
2.4 深度开发用户需求
随着年龄、职业、地域等因素的不同,用户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目前出版领域的知识服务以原始知识资源提供为主,这种知识服务是资源预装式的、弱反馈的,导致知识服务市场需求驱动不足,从而限制了知识服务的价值实现[5]。深入挖掘开发用户需求,需要运用新型技术。如单位可以与出版社讨论“党员小书包”的定制方案后统一订购,“党员小书包”可以对党员学习进行记录,量身打造学习方案。
总之,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出版社探索知识付费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出版社应当转变发展观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创新科技手段,建立多层次的知识服务场景,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付费模式,最终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柳溪,李红祥.知识付费的传播模式特征与优化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8(6):22-26.
[2]创业邦.喜马拉雅FM与中信出版等出版商签约有声出版,已有70%版权[EB/OL].(2016-08-22)[2018-03-03].http://www.cyzone.cn/a/20160822/302668.html.
[3]凤凰阅读.知乎书店上线 中国第一家电子阅读闭环形成[EB/OL].(2016-09-21)[2018-03-03].http://book.ifeng.com/a/20160921/20296_0.shtml.
[4]赵京芳.出版社知识付费的运营与策略[J].中国出版,2018(8):61-64.
[5]程立雪,王晓光.出版社知识服务发展现状与问题[J].科技与出版,2019(3):147-152.
作者简介:曾 明,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在读,出版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