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飏
【关键词】艺术类出版社;走出去;版权输出
2005年,国家提出了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并将文化“走出去”指标纳入了出版社年度社会效益考核体系之中,对艺术类出版社来说,文化“走出去”既是使命也是任务。本文以安徽美术出版社为例,试探讨地方艺术类出版社文化“走出去”工作的现状、困境和出路。
一、艺术类出版社文化“走出去”工作的现状
限于收集手段的局限,本文无法统计出全国范围内艺术类出版社所有的版权输出书目,故以2016-2018年度全国范围内,所有入选国家级“走出去”资助的艺术类图书作为研究对象,并与安徽美术出版社近年来所获“走出去”资助的图书项目做一对比。
目前,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走出去”资金资助项目主要有三类:中国对外推广计划翻译资助、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以及经典国际出版工程。2010-2018年度,安徽美术出版社共有13个项目获得以上三类“走出去”资助,按图书题材划分:摄影类2种、绘画技法类4种、收藏类7种;按年代划分:传统文化艺术8种,现当代艺术3种;按输出地区和文种划分:新加坡8种(英文)、波兰2种(波兰文)、西班牙2种(西班牙文)、澳大利亚1种(英文)。
笔者又统计了2016-2018年度,全国范围内所有获得以上三类文化“走出去”资助的艺术类图书,试与安徽美术出版社的数据做一对比。根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署公布的文化“走出去”资金资助公告,2016-2018年度,在获得以上三类“走出去”资助的2671个项目中,艺术类图书项目占61项。
从资助图书的题材看,摄影类6种、绘画技法类12种、书法类4种、艺术史类6种、收藏类6种、工艺美术类24种、动画类3种。可以看出,绘画和工艺美术类图书最多,原因是绘画和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中国美学特征并且最具观赏性。图书的题材与安徽美术出版社的数据相比较,明显更加丰富多样化。
从资助图书的内容来看,传统文化艺术类51种,现当代艺术类10种,这和安徽美术出版社的数据体现的趋势一致,反映出当前中国艺术类图书“走出去”仍是以传统文化艺术居多,海外读者对中国艺术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艺术的层面上,对中国的现当代艺术认知较少。
从资助图书输出的语种和地区可以看出,国内艺术类出版社面向丝路国家的小语种版权输出数量明显增加,如俄文、吉尔吉斯文、印地文、僧伽罗文等,有不少图书还同时输出了多个语种;而安徽美术出版社的数据也显示出一致的趋势,在其13项获资助项目中,有10项均输出到丝路国家——新加坡和波兰。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艺术类出版社都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丝綢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丝路书香翻译出版工程”项目,推动了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图书输出的语种和地区数据也可以看出,目前国内艺术类出版社“走进”欧美主流图书市场的还比较少。当然,这与历史、文化、经济的因素息息相关,而且也不仅是中国出版业面临的问题,日本、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甚至在西方国家之间,欧洲国家的作品都很难在美国、英国出版。欧美主流图书市场仍然是国内艺术类出版社文化“走出去”的努力方向和重要目标。
二、艺术类出版社文化“走出去”工作的困境和原因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地方艺术类出版社文化“走出去”工作面临着输出的图书题材较单一、现代艺术类图书较少、走进欧美主流图书市场难度大等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地方艺术类出版社对“走出去”工作不够重视
很多地方出版社并未对“走出去”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因为现阶段“走出去”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开展“走出去”工作仅仅是为了完成年度社会效益考核的硬性指标。仅有的一名或两名版权人员也缺少培训,专业性不高;同时,“走出去”工作被视作版权人员的专务,图书编辑的参与程度非常低。而这种版权与编辑工作的割裂,造成了地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不符合“走出去”的需要,版权人员也无法准确地向海外出版社传达图书的精髓之处。
(二)缺少适合“走出去”的图书选题和图书
适合“走出去”的图书很少,外方出版社对我们推介的图书并不感兴趣,这是版权交易过程中,很多地方出版社都会面临的问题。其实这是因为在最开始的图书选题策划环节,编辑并没有将是否适合“走出去”作为选题策划的考虑因素,所策划的选题也都是针对国内甚至省内图书市场;同时,由于部门划分不同,版权人员通常不会参与图书选题的策划。这就造成了这些地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与海外图书市场的需求脱节,而版权人员也不得不“强推”这些原本针对国内图书市场的图书,人力物力花费不少,而海外出版社并不买账,或者勉强输出了,可是在海外图书市场的销售量寥寥,并且读者也大都是海外华人。
(三)由于文化的隔阂,国外对中国艺术缺乏认知
从资助的书目来看,表现各种传统绘画(传统花鸟画、汉画、唐卡、年画等)、书法、古代器皿艺术(陶器、瓷器、青铜器、金器等)的图书最多。而笔者在版权洽谈实务中,海外的出版社在谈到中国画的时候,使用的也都是“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这一说法。这些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对中国艺术仍然存在认知定式。其实不光是海外读者,国内民众在提到中国艺术的时候,大多也会联想到中国传统山水花鸟画、书法、青花瓷、丝绸这些传统艺术元素,中国的现当代艺术似乎缺位了。在同海外出版社的交流中,不少出版社表示,由于缺少共鸣性,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还是很难理解,而他们更加关注中国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国外的读者也更愿意看到具有创造性、反映现当代中国观念的艺术作品。
三、艺术类出版社文化“走出去”工作的出路
(一)内容至上,将“走出去”作为图书策划阶段的考量因素之一
实现图书“走出去”,最重要的是解决国内图书与海外图书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作为地方艺术类出版社,要弄清楚海外图书市场对艺术类图书的喜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重视引进,以引进带动输出
我们从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引进艺术类图书,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艺术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我们才能了解哪些是他们可以接受、真正想了解的艺术形式,真正实现“走进去”。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艺术类图书码洋高、翻译难度较大、信息获取滞后等原因,国内出版社引进的也不多,因此,出版社可对优秀的“引进来”图书项目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
2、互通有无明确双方需求,推动跨国选题和组稿
中国的艺术类图书“走出去”,并不是将适合中国图书市场的艺术类图书,或是中国的艺术元素、中国的语言表达方式原封不动地搬到海外,而是要真正了解海外图书市场对艺术类图书的目标受众和需求,除了借鉴他们出版的图书和平时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外,还可以通过共同策划选题,合作出版的方式,邀请海外合作伙伴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选题,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图书“走出去”的可能性,也避免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二)将“走出去”工作提升到出版社重点工作的高度上来
地方艺术类出版社应转变工作思路,认识到“走出去”工作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走出去”工作需要编辑、发行甚至全社上下在图书出版的全流程进行通力协作。为了充分调动出版社其他编辑的积极性,可以从奖励和政策两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对实现版权输出图书的责任编辑给予一定奖励,发动编辑们都尽自己所能配合版权人员完成“走出去”工作;其次,在编辑社会效益考评中加入“走出去”相关指标,规定编辑在每年申报选题计划时,需要为“走出去”预留一定的选题储备,保证出版社具有优秀的外向型图书的品种。
(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地方艺术类出版社应积极寻求与海外艺术出版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既有利于了解海外艺术图书市场的出版需求和读者喜好,策划更加适销对路的图书选题,也可以借助他们在海外成熟的营销渠道和网络,以最小的成本进入其图书市场。另外,对海外艺术出版机构而言,它们也可以借助与中国艺术类出版社的战略合作关系,进入中国市场,实现双赢。在实际工作中,地方艺术类出版社可以通过引进对方的图书、在对方出版社设立书柜,高层互访等方式,展现合作的诚意,随着双方了解的深入,从而找到互利共赢点,从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深度开发艺术图书资源,积极开拓文化“走出去”合作新模式
随着出版业国际化的日趋发展,文化“走出去”逐渐跳脱出传统图书版权输出的范畴,在传统出版业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展开战略合作和资本合作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合作新趋势。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出版社,艺术类出版社掌握更多的艺术资源、艺术家资源和高端艺术院博机构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在与海外艺术类出版机构开展更深层次的、多种形式的文化“走出去”合作模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利用现有图书的艺术元素,开发文化衍生品;邀请艺术家开展海外艺术图书推荐会;与海外艺术院博机构合作,根据图书内容,策划艺术作品、工艺美术作品的海外展览等,既可以带动纸质图书“走出去”,又可以在海外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传播中国艺术,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圈,并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力。
作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艺术类图书“走出去”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地方艺术类出版社要找準定位,利用优势,突出特色,找出一条适合自己文化“走出去”的路;同时出版社要转变思想、协作一致并且精准发力,才能让中国艺术类图书在国际图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吴迪.中国艺术图书“走出去”的现状、困境与出路研究[J].出版参考,2018(04).
[2]林丽萍.地方出版社出版“走出去”的路径选择[J].传播与版权,2017(11).
[3]孙玉洁,高心源.中国美术的“走出去”与“走进去”[J].艺术市场,2013(11).
[4]黄家坤.中国图书“走出去”需破解的N种屏障[J].出版广角,2011(10).
(作者:安徽美术出版社版权经理)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