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设计
——对非遗传承的再思考

2019-07-11 07:26张页
关键词:纸伞设计文化

张页

自2001年5月,我国传统戏曲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至今,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已经有整整18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近年来,国家加大支持力度,2016年1月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关于 “振兴传统工艺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讲话中,强调了在不断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三个理念:一是在提高中保护的理念;二是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三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从政府近年来的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传统技艺类非遗如何融入现代生活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强调保护与振兴并举,传统与创新融合的发展策略,非遗的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当代设计师对待非遗传承的态度,实质是设计师的认知思维和价值观问题。非遗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如何能真正意义的传承非遗文化,而不是作为摆设,或是某个时节才会出现的特定名词,可持续性设计的理念使非遗具有了融入现代生活和时代一起发展,起到实质性传承的作用。

一、可持续性设计对非遗传承的意义

目前市面上有众多非遗概念的商品,有的是价值高昂却不具备实用性只能赏玩的工艺品;有的由于地域的限制只能作为廉价旅游小商品出售,时效性短,实用性不强;有的由于本身技艺复杂只能相对小众,虽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创造不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市场岌岌可危。实用性不高,受众层面小,专业人士自己嗨、而大众兴趣索然,这是目前非遗传承遇到的普遍问题。

另一方面,对非遗概念的探索或研究活动层出不穷,如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品设计大赛”,上海大学举办的“非遗走近现代生活”展览,中国美院举办的“江南国匠——当代苏州园林与生活艺术展”,江苏省海外联谊会等主办的“风华金陵.传承智造─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等,均是非遗概念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典型案例,这些活动都对非遗文化精髓的传承方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研究,由此可以看出从政府到企业、从学者到设计师都在思考如何能有效地继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为现实服务。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时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族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它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人类通过适应和改造自然,用自己的劳动,包括体力的和智力的创造出灿烂人类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各个地区的人民对于相关技能、经验和知识的总结,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起推动作用的重要资源。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技能、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从事相关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然后才能够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可持续性设计是一种设计价值观,今天的设计师对此并不陌生。可持续性设计是针对如今的现实社会状态提出的,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如文化单一化、农业人口外流、移民潮和环境恶化等等,而能源减少和日益恶化的环境更是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社会发展速度突然加快,一方面工业社会创立了新的、全然不同于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又破坏了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大量非遗,而当代文化生态的改变,更使非遗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非遗时,我们发现每一项非遗在长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面对着生产资源、生存环境等问题,却都很好地解决了人与物、物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非遗在今天的文化生态传承中,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容置疑,它有效地帮助人类认识了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间审美生成规律与演变规律。那些艺术精品往往代表着那个时代或那个地域最高的科技水平,高超的加工技术与工艺,对创造新科技的过程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与借鉴价值。

当代中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文化、思想、生活和人本身,其重点都是走向现代,核心问题是确立现代性(见李立新《中国当代设计全集》序,2014)。在今天的造物活动中,可持续性设计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借鉴非遗中的某些成分,非遗可以多样方式地融入于现代设计中,真正使非遗通过产品活起来,才能达到传承的目的,所产生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实用性那么单一了。使用或借鉴非遗的设计产品,增强具体产品的操作性和实用型,拉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同时由于这类设计从现实生活方式出发,又融入了现代高科技的潮流,产生了通用型设计,通过中西方都能理解的共性特点,把我们的文化精神通过设计向世界输出,也在另一层面达到了延长非遗生命力的目的。

鉴于上述这种由设计引发的探索正在全国不同的地区蓬勃发展,本文选择了这两年有一定话题性和影响的若干设计为观察对象,就这种传统技艺,继承与转化的方式和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关联性,做简要的分析。

二、非遗概念进行可持续性设计的案例

(一)案例一:秦淮灯彩的映像设计

2006年5月,江苏省南京市秦淮灯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淮灯彩”始于六朝,盛于明清,是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的大型民俗活动,举办地点为南京夫子庙地区,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大年三十至正月十八,元宵月夜,秦淮两岸灯火如海,举城沉浸于欢乐祥和之中。其中“荷花灯”(图1)在灯会上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是花灯中的代表作品。“荷花灯”寓意吉祥、内涵丰富、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虽是竹篾做龙骨用纸扎,但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成本高,定价居高不下。从2012年开始,即使每年只能制作600盏灯,有一半都滞销在工厂,花灯上得了邮票却做不出市场,如今夫子庙上千灯匠只剩20多个,虽然继承了这门技艺,但未来情景让人担忧。由于荷花灯不利于携带,将荷花灯的制作步骤拆解后重新设计的扁平化全纸质荷花灯纪念品成为很受欢迎的作品,无须花很大力气就能将花灯带到更远的地方,对灯会文化是一种很好的传播。将荷花灯商业化,制作相对高端的衍生产品是目前改变现状的一个途径。2016年伦敦与南京设计周上,展出了一盏现代3D荷花灯(图2),其意象化的荷花造型将秦淮荷花灯的意境表露的淋漓尽致,在设计上结合数字化制作技术,利用几何的序列化来表现自然的美感,利用亚克力能折射光的效果制造水波折射的光晕,新花灯使用数字化建模,3D打印制作,以全新批量生产方式成型,与因为材质的特殊性和手工技艺制作使其无法压缩也无法长期保存,只能作为装饰或纪念的传统花灯形成了一个对比。新式的荷花灯具有传统荷花灯的意蕴和内涵上的隐喻,又有现代的造型和成熟的制作工艺特点,可作为家庭或者公共场所气氛灯具使用。

图1

图2

(二)案例二:二十四节气的意象延伸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期运动,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它准确地反映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二十四节气自秦汉时代定型,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它就像中国文化的名片,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和阴阳流转的核心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精神内涵,不仅培育了中国人尊重自然规律和生命节律的世界观,同时也塑造了天道均平、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

由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张明老师领衔的设计团队设计的“二十四节气系列家居用品”(图3)将二十四个节气具象为生活中高频使用的家居产品,不仅从概念上体现传统文化内涵,更从产品外观、细节和工艺上运用大量的传统元素。设计产品《惊蛰——报时器》,结合时间、春雷、罄鸣、黄鹂等元素,采用了黄鹂造型的敲棒,罄钟里还有一颗类似樱桃的果实,计时结束时黄鹂敲击罄发出淳厚的声音,正如惊蛰时分春雷阵阵。设计产品《立秋——音乐播放器》,立秋时节,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到这时隐藏在梧桐树中的秋虫开始鸣叫,音乐播放器采用秋虫翅膀的形态,在工作时翅膀张开,让人在使用的同时能联想到节气。部分产品在相应的节气才会拿出使用,比如立春节气开始使用暖手炉,夏至节气使用电扇,大寒节气温酒器可以拿来煮酒,大暑节气囊萤灯中黄绿色的荧光在夜色中飞舞(图4)。所有的产品都对应着节气的传统习俗,对应着不同节气的材料和属性,有自然材料也有工业材料,产品通过设计语义将使用的人和当季节气的习俗特征联系在一起,以节气为节点的仪式感唤起现在快节奏社会人们慢慢消失的对自然的认知和对时间的信仰,这些衍生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却在不同的时间点,以不同的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二十四节气家居用品设计用东西方都能理解的设计载体呈现,本着能够被跨文化解读之目的而设计。设计团队希望这类衍生设计不光自己国家的青年人能够喜欢,也希望能通过产品的通用性做文化的输出,从本土发展到国际,这样非遗概念才能在传承的同时去发展,通过转换方式延长其生命。

图3

图4

(三)案例三:余杭纸伞的技艺

2007年,余杭纸伞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余杭纸伞的制作经历70多道工序,但其精良制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改变不了传统手工艺师面临的工艺传承难以继承的困境。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钢骨伞架以后,传统纸伞已经不再具备优势,更因为工序复杂,几乎失传。2006年,纸伞师傅经过数月琢磨重新恢复了油伞的制作,如今三米大伞一个月只能制作两把,虽然是非遗的保护对象,但必须承认纸伞本身已经退出了现代生活的舞台。2011年米兰设计展,浙江文创企业“品物流形”以余杭纸伞作为灵感,创作了3件纸伞设计,9件纸伞衍生品设计(图5),惊艳了米兰设计展,也将余杭纸伞推出国门,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纸伞的魅力。品物流形的创始人张雷将余杭纸伞70多道制作工序进行拆解,原先用于糊伞面的技艺被用来制作后来很有名的现代化座椅“飘”,外形现代典雅,是时下时尚人群喜爱的风格,椅子骨架是用安徽的非遗“宣纸”制作,四五十张宣纸在特定的工艺下,具备和实木同样的牢固度。在拆解纸伞工艺的同时,品物流形发现利用竹子长纤维的特性,配合特种竹子可以制造出利于造型的极致竹丝,“旋”这盏灯就是从这种工艺延展而来,柔软的外形,让人们惊讶原来竹子也可以这样使用。而余杭纸伞轻韧的框架与糊纸的做法,又衍生出了“无”这盏利用竹签制作框架、宣纸制作外部蒙皮的灯具。“落”这盏灯则是根据纸伞沿用千年的捞纸方式,用现代材料取代竹帘,将纸从二维世界解放出来制成的新式灯具。最受关注的跨界设计——纸椅,用糊伞工艺做伞的材料制作出意想不到的家具,使纸椅具备了特有的自然而前卫的气质,备受国内外时尚人士的喜爱,更多的年轻人因为品物流形的设计而关注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如今已经有专门的余杭纸伞制作传承基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设计的队伍,研究老手艺、老材料,制作新东西,让技艺的精华融入现代设计,使其在更多方面得到延续和生长。

图5

三、结语

无论是荷花灯的映像设计、还是二十四节气的意象家居产品设计或余杭纸伞工艺的分解利用,当非遗概念在设计师的手中从原本岌岌可危的境况开始转变成受欢迎的产品,这些传统技艺承载的造物智慧在现代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在新的环境中延续着它的使用价值和生命。非遗需要被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但更需要创新,需要再设计,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走向市场拥抱更多的消费群众。设计的起点和终点应该是让非遗项目更好地活着,非遗项目大多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承历史,可持续性设计是一条可以往下研究、生存、发展的道路,通过不同项目、不同方式、不同手段的探索,使非遗概念或项目以显性的方式或以隐性的手段活在当下生活形态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见人、见物、见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传承非遗。可持续性设计更多地思考是服务于使用设计物的人、设计物置身的环境,以及设计物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可持续性设计是系统化的,它处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而不是事物本身。在现代设计中,应用非遗的形式与手段也自然是兼具各种路径。

柳冠中在2017第七届中国工业设计北滘论坛演讲中提出了对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结构机制的思考:“创造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的出路不仅在于新技术新工具,而在于善用新技术,带来人类视野和维度的改变,调整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设计不再仅是奢华,美观,欣赏等文化的载体,也不再仅是商业牟利的工具,更不再仅是技术的推销术,设计将承载人类理想,道德的重任(引自柳冠中“2017第七届中国工业设计北滘论坛”演讲)。设计还兼具传播文化的作用。

地球资源是有限的,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设计是以技术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为基础,以绿色环保为核心,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合理使用。当我们对非遗技艺进行重新梳理并转化成现代化产品的同时,其实我们也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这些产品能够在消费者手中实现其使用价值,无疑也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把资源消耗降到最低,在保护非遗的同时,做到资源的整合和保护。

(张页,南京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纸伞设计文化
细雨山塘
谁都要看到的一幅画
细雨山塘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 雨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