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富惠
【摘要】如今,在现代音乐创作上,作品种类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而和声领域革新的创作作为现代音乐创作众多种类中的一种,在现代音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想要创作出具有现代和声的、中国风味的、民族性的优秀作品,那么分析、研究现代和声作品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笔者将通过分析夏良先生的钢琴组曲《版纳风情》,学习、研究现代和声在创作中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现代音乐;和声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作曲家夏良先生出生于1953年,197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丁善德、王建中教授。作为云南的作曲家,其在作品《版纳风情》中注入了深厚的感情,该作品让更多的人走进了神秘的西双版纳。因此,笔者想通过分析该作品,跟随夏良先生的脚步,一起领略云南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的同时,能学习到作品创作中别出心裁的现代和声特色。
一、组曲《版纳风情》简介
《版纳风情》是作曲家夏良先生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个钢琴组曲,曾荣获1987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亚军。该钢琴套曲共五首乐曲,即《林》《水之舞《情》《彩蝶戏花》《硭与锣》,分别描绘了西双版纳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二、组曲《版纳风情》和声结构特征
(一)音程
1.增一度(对斜)
回顾最初的和声学习,在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中对对斜是这样的定义,即“半音进行如果发生从一个声部转到另一个声部之间(在同一个八度,特别是在不同的八度时)就构成了对斜关系。”这样的声部进行,在西方传统功能和声的进行中是被禁止的,因为西方讲究平稳,讲究的是严格的声部进行。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在创作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创作需要处理这些被禁止的规则,特别是在创作具有我国民族性和五声性的音乐作品时,声部间的对斜在一定范围上是允许的。纵观夏良先生的钢琴套曲《版纳风情》,这个充满民族特色的钢琴组曲大量采用了半音化的对斜来丰富音乐的情景色彩,从而让这个在西方传统功能和声中被禁止的对斜成为了该作品民族性风格的特征之一。而且声部对斜的使用,使得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增一度,让音乐充满了调性间的色彩性对比,使音乐游走于不同的调性之间。
如《水之舞》《彩蝶戏花》两首乐曲,均采用了对斜的写法,从而使得增一度一直穿插在作品中,但两首乐曲使用的增一度情况却不同,所以给人的色彩也不同。乐曲《水之舞》增一度采用的是在相同的时间点出现(相同的节拍位置),比如第4小节中左手B音与右手bB音。乐曲《彩蝶戏花》的增一度采用的是非相同的时间点出现(不同的节拍位置),比如第69小节中左手G音、C音与右手#G音、#C音。
2.小二度
不同的音程有着不同的紧张度,因而按照紧张的程度又分为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小二度便被认为是不协和音程,且还是尖锐的不协和。单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尖锐的不协和”,会给人一种刺耳的、紧张的音响效果。但是,将尖锐的不协和的小二度与其他音程结合,再运用力度、速度、情感的处理,音乐的紧张感就会减弱,反而会给人别具一格的朦胧美。
如《水之舞》《硭与锣》两首乐曲,均运用了尖锐的不协和小二度。《水之舞》第1小节是将小二度穿插在花斑式的织体中,以下行音阶的形式与单音交替出现。第18小节将小二度放于旋律声部与下方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半音阶跑动结合。《硭与锣》在第17小节处则是将小二度与增三度相结合,左手以四分音符的柱式和弦形式出现,从而让作品体现出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格特色。
(二)和弦的叠置
1.四度疊置
现代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在和声使用方面,除了音程方面作出革新以外,和弦的叠置方面也是别具一格的。因为除了使用传统的三度叠置以外,还会使用二度叠置与四度叠置和弦。又因为由纯四度构成的三音、四音、五音的四度叠置和弦具有我国五声音阶的特点,所以在创作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作品时,作曲家会将四度叠置和弦大量巧妙地安排在作品中。夏良先生的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便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
(1)四度叠置的三音和弦
三音四度叠和弦可单由纯四度构成,也可由纯四与增四度构成,可采用原位,也可采用转位。
如在《林》《硭与锣》两首乐曲,作品中大量使用三音四度叠置和弦。如《林》在第4小节中采用第一转位的三音四度叠置和弦,转位后形成了五度加二度的音程结构,这样的排列给四度叠置和声带来了更多的音响色彩。而《硭与锣》中采用的则是原位的四度叠置和弦,由两个纯四度叠置构成,体现了民族调式特征,且该和弦结构的和声一直从第48小节延续发展到本乐曲的第75小节。
(2)四度叠置的四、五音和弦
作品中除了使用三音四度叠置和弦以外,还采用四、五音以及多音的四度叠置和弦。
如乐曲《林》,第六小节左手部分和弦音由低到高排列为bE、bA、bD、bG,从而采用的是第三转位的四音四度叠置和弦,一直变化时值持续至终止。而乐曲《水之舞》第40小节中左手部分和弦音由低到高排列为bB、bE、bA、bD,所以采用的是第二转位的四音四度叠置和弦,同样也是放置于终止中。以上两首乐曲采用的均为四音四度叠置和弦,而《硭与锣》第(1-2)小节与第57小节采用的则是五音四度叠置和弦,由低到高排列为#C、#F、B、#E、#A,在作品中只是将音高缩减,使之形成二度四度结合,若不细分析,便会误认为是普通三度叠置和弦的附加音和弦。
3.复合和弦
(1)横向和声
我国的音乐创作中感性偏重于理性,更多的是注重旋律的走向,因此,在横向的旋律与横向的和声上颇具特色见谱例1。
上例乐曲《彩蝶戏花》,在第46小节处若是纵向分析和声,仅仅只能看出是一个四度音程与升高半音的四度音程(F、bB进行到#F、B),无法看出和声。但是,倘若横向看和声便会发现,构成了两个在不同调式、调性上的四音四度叠置和弦,分别为左手的(G、C、F、bB)以及右手的(#G、C、#F、B)。
(2)双调性
现代作品在创作,作曲家在调式、调性的使用上,更多的偏向多调性、双调行、泛调性以及无调性。因此,在分析现代作品时,不能单纯按照传统的单一调性思维分析和声,而是要充分考虑到调式、调性的多样化处理。例如在谱例1中,乐曲《硭与锣》,左手横向是C大调属音上的三音四度叠置和弦(G、C、F),而右手横向则是D大调导音上的三音四度叠置和弦,因此造就了左右手各建立在一个调性上,从而形成双调性。
因此,现代音乐作品在运用传统和声的同时,加入了新的色彩,从而给听众新颖的听觉的同时有更多样化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