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环境下机械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与ERP课程教学调查研究

2019-07-10 04:45宋文艳罗强杨兵
科技风 2019年7期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型本科

宋文艳 罗强 杨兵

摘 要:为掌握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机械类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与ERP》课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面向2015 级机械类专业学生,采用问卷形式,从个人信息和课程基本信息模块,课前准备模块,课堂运行模块和课后效果四大模块进行了调查。从学生对课程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运行效果评价,学生对课程学习收获情况三个方面收集并分析调查数据,结果表明课程的总体评价分值中等偏低。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课程概念性强、课程内容抽象,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和设计合理教学评价考核体系改革措施,以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调查;教学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是信息及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国内高校的一些专业如广东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1]内蒙古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2]江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等将该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2011年重庆三峡学院将管理信息系统与ERP设置为机械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为满足学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要求,2015年学校对方案进行了大幅度修订,形成极具应用型特色的新版培养方案。在新版方案中,该课程被制定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总学时和总学分分别保持40 学时和2.5学分不变,其中理论学时变为12,实验学时变为28。依据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为了解该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情况,课题组对首次选择已结课的201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

1 调查对象及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201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人数约140人。调查采用了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集中填写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个人信息和课程基本信息模块,课前准备模块,课堂运行模块和课后效果四大模块。从课程运行及效果,课程质量,课程学习收获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调查,共设计41个问题。如下表所示。对收集的问卷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2 数据及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面向重庆三峡学院机械学院2015级学生,男生占86%,女生占14%。从性别组成上看,男生有人数远大于女生人数,这与机械专业特点有关。

2.1 课程质量评价分析

2.1.1 学生对课程感兴趣程度分析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50%学生觉得对该课程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50%的学生对课程感兴趣程度一般。表明没有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感兴趣的原因来自于教师,个人,课程内容本身。

2.1.2 课程难度分析

21%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困难。表明大部分学生感觉学习该课程比较容易。学生认为课程难的原因(下图)是概念性强,内容抽象,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课程难的原因图

2.1.3 课程信息量分析

7.1%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知识与制造业没有关联,7.1%学生认为从课程中学习得新技术不能满足自己要求。21.4%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案例数量基本能满足自己需求,64.3%学生认为案例内容非常新颖和新颖,7.1%学生认为该课程实验内容基本可以满足自己要求,21.4%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学时40安排不合理。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在学习新技术,课时量,案例,习题,例题数量,案例新颖性,与专业行业关联性上能够满足自己要求。

2.2 学生对课堂运行效果评价分析

71.4%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讲课速度和节奏比较快。929%的学生觉得任课教师讲解具有良好的逻辑性,条理性。全体学生都经常参加教师组织的课堂讨论,71.5%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85.7%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讲课易于理解,能够较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讨论有利于掌握内容,有一定的启发性。64.3%学生觉得任课教师教法灵活,教学辅助工具多种多样。

2.3 学生对课程学习收获情况分析

92.9%学生认为学完该课程后可以掌握该课程内容,715%学生认为对该课程考试有足够信心,表明学生对课程学习实际情况自我评估较高。57.1%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考研和就业没有较大的帮助作用,仅42.9%的学生对该课程的总体评分为满分。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中等偏下。

3 课程改革措施及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呈中等趋势。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针对调查中表现的突出问题,从教学大纲、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评价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3.1 制定符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学大纲

依据应用型本科的定义和特征,结合机械学科特点,应制定出满足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大纲。

3.2 合理配置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本科培养侧重于提高技术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如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新的培养方案,提出了理论和实验并重的教学模式,在保证理论内容掌握的同时,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1)该课程定义、标准规定很多,在信息系统和管理等章节中采用了大量的文字描述,枯燥乏味,相关术语定义难以理解。调查显示,92.9%的学生认为课程概念性强,内容抽象。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方法。(2)改变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联系较少的状况。该门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几乎未结合工程类实践;对于机械专业,应与现代制造业发展方面结合,侧重于系统的实施及应用,应加强信息系统在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中的应用。大部分学生认为实验教学环节应与现代新科技,新技术,新领域,制造业有一定的关联。课题组提出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可以使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3)合理安排课程学时。该课程理论学时12,实验学时28(而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在48学时以上,如浙江大学安排了64学时),学时偏少造成教师的备课和授课难以深入及学生难以进行深入学习,导致不能充分掌握课程知识。课题组提出课程理论学时20,实验学时20,学生课下自主学时20学时。

3.3 设计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

依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本课程应注重学生实际学习过程的考核,通过课外大作业和考试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应用的程度。结合教学过程(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考察学生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认知和分析设计能力。通过大作业或考试考查学生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俞爱林,毛宁,陈文戈,陈晓冬.工业工程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几点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95-102.

[2]姜广君.工业工程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改革,2012,(4):10.

[3]孫俊,肖小华,武小红,等.“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56,57.

[4]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张典兵.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审思[J].教育与职业:研究与探索,2015(16):18-21.

项目:重庆三峡学院2017年试点专业专项项目(编号SD170310)资助

*通讯作者:宋文艳(1985-),女,山西吕梁人,硕士,中级,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集成制造,制造信息化。

猜你喜欢
机械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型本科
学分制下机械类专业中自动化类课程体系的建设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分析
基于工作流的水运应急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目标下的专升本课程体系构建之研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