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6-0091-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尺度,找准德育连接点,选好渗透方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那么,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处呢?
1.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体现德育的唯一途径是渗透,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在对课文的讲解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这些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小学语文教师要在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环节的基础上,以充沛的情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教师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德。
1.1 在介绍背景中渗透德育。某些课文描写了一些离现代社会比较遥远,与现代社会现状差距较大的事物,这就需要对文章的时代背景做一个介绍,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带入情感,有利于其對课文的理解。比如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如果说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不了解,对圆明园的雄伟建筑不了解,就很难激发学生祖国的热爱之情,很难体会到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所以,教师提前让对学生收集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中国处于清王朝统治的末期,经济落后、军备废弛,英法联军为了从中国获得更多的利益,将大量的奇珍贵异宝掠走,给中国带来不可估量损失和巨大伤害。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知道八国联军残酷伤害中国人民的,并谋取巨大财富的罪行,再在课堂教师中进行详细描述讲解,思想教育自然渗透其中。这样就更容易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由衷痛恨和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2 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设备,根据教学的内容运用图画、影像、幻灯片、音乐、语言描述等方法渲染气氛,使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主观情感产生火花。主动创建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构建学习的背景和景象,更容易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认同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如《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利用课件先展示彩色地图,让学生清楚地感知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体会到它的形象“像一串串晶莹的珍珠”。接着通过“难以计数”、“极为丰富”、“用之不竭”等词汇,配上相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联想的方法,感受“南沙是祖国巨大的宝库”。再接着放映一组展示南沙群岛美丽景色的幻灯片,带领学生假想到南沙这个令人向往的、迷人的世界去旅游。这样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美好景致的情感。
1.3 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不少课文通过描写人物的事例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与道德品质,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更为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从中习得描写人物的方法,还能让人物的形象立体丰满起来,使学生受到人物崇高品质的感染和熏陶。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青山处处埋忠骨》这这篇课文,通过毛泽东接到儿子毛岸英为国牺牲时,极其矛盾的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伟人世界,了解伟人和常人一样有丧子之痛,又有与常人的不同的宽广胸怀。受到伟人高尚品质的熏染。同时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深化德育效应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教培养。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生具有向师性,身教大于言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在课后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行为,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发挥表率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课延伸,德育延续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同时,切实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推动学生德育行动。语文课外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课外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积极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开展排演课本剧,如:《负荆请罪》,讲名人成功故事以及演讲、制作“我的成长手册”等活动,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育育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