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圆圆
[摘 要] 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宏伟战略目标的前提。廊坊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发展模式和路径的角度解读廊坊市建设的现状和未来,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环境建设三个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廊坊市建设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及不足,提出确立政府与市场双引擎引导发展模式,同时大力促进原始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加快廊坊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指数;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92.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6-0044-03
当代社会发展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发展程度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城市的发展不仅能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和缩小城乡的二元分化。
随着全球化过程的深入,世界各地由于经济结构和资源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城市创新变革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进入了快速时期,也面临着与其他地区一样的变革问题,尤其是我国从乡镇到城市的转型,城市的规模和体系不断扩大和完善,这也就要求以知识为特征的城市在管理上要有新的改变,创新型城市应运而生。
一、创新型城市内涵
在西方提出创新型城市之后,我国也在各大城市提出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在政策的指导下,部分城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依然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问题,例如,如何发展和巩固创新所带来的成果,如何保留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如何定位城市的发展方向等。
西方第一个提出创新型城市概念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相结合。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佛罗里达教授认为,城市的关键要素是技术、人才和宽容。现代主义学家勒·柯布西耶也提出了现代城市取代传统城市的必要性。1995年Charles Landry和Franco Bianchini分析了欧洲各个城市的创新行为,提出了城市發展的目标,同时也打开了研究世界创新型城市的大门。Chiang和Taylor认为城市只有吸收大量人才和企业才能促成其经济的增长。Gert-Jan Hospers认为集中性、多样性和非稳定状态在创新城市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国内学者杨冬梅认为创新型城市是知识和经济结合新的形态,其发展模式可分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混合型发展的三种模式。陈玲和徐向农指出对于创新型城市的界定,创新主体在创新型城市发展环境下,通过协同、整合创新要素,形成以创新为核心动力、以创新资源为基础、以创新制度和文化为支撑的城市发展模式。张治河认为通过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结构升级和产业集群才能更好地提高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综上所述,创新型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实体,它的研究包含了对多种学科的研究,而其出发点是为了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对各地不同城市指数比较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建议对各创新城市实行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之外,还要学习观摩试点工作做得较好的发达城市,加强城市间的交流和合作。我们以廊坊市为例,对其建设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及不足,提出廊坊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构想和实施建议,对促进廊坊市的和谐发展、加快廊坊市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廊坊市创新型城市发展态势分析
2006年10月,河北省科技厅启动“河北省创新试点城市”的工作,廊坊市是第一个“河北省创新型试点城市”。2006年的廊坊科技会上,廊坊市政府发布《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提出廊坊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到2010年创新体系形成,企业创新主体要明确,创新能力要增强,科技支撑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要有所提升,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更增强,创新的体系要更加完善,努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争取进入到世界创新型城市行列。
河北省十一座中等城市里,保定、张家口、衡水、沧州、承德、唐山和廊坊与京、津相邻,廊坊的地理位置尤为特殊。它是在北京和天津的中点,一部分位于天津西侧,天津和北京包围另外一部分。这样的特点是其他河北省城市所没有的。廊坊市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距离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有一定距离。为提升廊坊市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廊坊市政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尤其是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城市创新系统由高校、企业、政府和科研部门构成,又可分为人才、知识、技术、基础设施、文化等几个方面,同时环境系统还可分为基础设施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构建廊坊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理论模型。因而我们要从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创新环境建设和科技服务政策四个方面,分析其发展模式的主要路径。
(一)创新投入大幅增加
2017年,全省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是69.08亿元,其支出占总体财政比重为1.04%。新技术产业化的快速推进,创新主体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河北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4家,高新技术产业为170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9%,高于河北省约8个百分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河北前进钢铁集团、文安新钢等龙头企业,依托中科院钢铁中试基地,加大对煤粉添加剂、利用高炉尾渣提取钒、钛技术等科研项目的支持。
(二)创新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廊坊市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万人有效专利的数量逐年增长。
(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幅提升
一大批高端项目顺利建设,五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289项,高端制造和服务业所占为60%,争列河北省重点项目199项,航天振邦、精雕数控机床、固安卫星导航产业港等一批高端项目投产。新兴产业支撑力明显增强,电子信息、现代服务、新材料等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里面发展最快的。
(四)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速,努力打造多种创新平台,设立十支和十七亿元金融基金,带动100多亿元的金融资本为全市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成果为廊坊市孵化转化提供资金保障。协同创新迈出重大步伐,坚持走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路径,积极融入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了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试孵化基地、北大协同创新创业基地、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等多家平台。
(五)创新人才总量和试验发展经费大幅增加
廊坊市企业研发中心大约有43家、博士后站有14个之多,廊坊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10年的0.6%提高到0.85%。引进“千人计划”有14人,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累计分别达12621件和9082件,比去年分别增长195%和225%。试验(R&D)费用最多的3个设区市为石家庄(占28.3%)、唐山(占18.2%)和保定(占16.5%)。超过全省平均的有石家庄、保定、廊坊3个设区市。
我们围绕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推动体制的改革,着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完善相关创新政策、培养创新人才、拓展科技合作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科技政策的积极引导,建设创新载体和主体,吸引高科技人才队伍,扩大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进行科技宣传,在高新技术、农业科技、社会民生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廊坊市创新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预测与判断
从外部因素与内部条件分析可以看出,未来廊坊创新型城市建设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总的来看,创新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各项指标将平稳增长并略有提速。
(一)科技创新
坚持“京津研发、廊坊孵化”主攻方向,全面贯彻“全区域、全产业、全要素”的创新发展概念,壮大创新主体,完善提升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高地。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研发经费支出明显提高,创新平台坚实完备,创新体制得到很大的突破,建立起有着鲜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度,提高廊坊市战略产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招揽资源,布局创新格局,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开展原始创新、增加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鼓励并购重组、强强联合,引进战略投资者,争取发展成领军企业。加强高技能的人才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创新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培养战略,大力培育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
(二)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不足是制约廊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而制度激励不够又是导致企业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加大激励的制度,激发其动力,培养科技小巨人企业,扶持创新型骨干企业发展。发挥地理优势,面向国际跨国公司、中央直属企业、上市公司,以引进地区性总部为重点,引导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坚持以廊坊服务、廊坊制造为发展策略。走总部经济与优势行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道路,扶持和培育一批符合产业要求的企业,从而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研发孵化、技术、管理、信息、培训等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三)产业创新
产业结构实现新提升。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体系,从而形成一批以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为主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消费对经济刺激已经明显增加,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预期比重达到53%。充分发挥廊坊区位、基础、空间组合优势,突出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服务功能定位,立足京津,面向国际,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廊坊市工作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建构创新型城市作为契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创新资源,全力打造京津冀商贸、科技、金融服务高地。
四、加快廊坊创新型城市發展的主要对策
(一)确立政府与市场双擎引导发展模式
英国国家创新系统学派代表人弗里曼特特别重视对政府政策、企业及其研究与发展能力、教育与培训以及产业结构。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建设和调控社会。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正逐渐趋向发挥政府在构建创新型城市中的推动作用,增加引导城市发展方向的主导因素,而市场引导体现的是针对社会发展的应用需求,克服单纯政府主导的弊端,以市场导向和调节为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中的作用,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等。
我们主要是营造良好的创新驱动环境和政策支持。一是加强政府部门间政策出台的整合力度与实施的协调力度,在成立廊坊市国家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基础上,加强对有关支持创新政策的整合,明晰有关创新政策的方向,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促进创新要素和技术的高效组合;二是积极把握好政府资源配置的方式,将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营造创新环境、支持创新活动、保障公益研究等方面;三是出台鼓励创新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工商土地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各类投融资体系,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努力降低各创新主体的成本;四是强化政府运用各种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协调各创新主体行为,制定相应的竞争规则,保证创新主体活动有序进行,使有限的创新资源达到合理有效配置,形成完善的创新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
(二)大力促进原始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进一步优化人才激励制度
为更好地鼓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为技术入股提供更大的便利,特别是在技术成果的评估方面,政府可以考虑设置专项基金,支持科研人员到有优厚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其技术成果进行评估,扩大技术入股占比;在技术入股后,指导企业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技术成果价值变动利益调整机制,更好地平衡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
要进一步建立京津高端人才智力库,用人才引项目,用项目引人才,把揽才目标锁定在拥有重大科技项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团队,着眼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引进培育万名高素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推进京津廊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联合培养,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逐步完善对技术职务资格的互认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支持,释放人才红利。
2.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
应加强政府部门间政策出台的整合力度与实施的协调力度,当前廊坊市发布的有关支持城市创新的政策已是不少,但是不同部门的政策缺少整合,难以形成政策合力。这在一方面不利于创新主体对政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给政策的实施协调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廊坊市应成立国家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加强对有关支持创新政策的整合,明晰有关创新政策的方向,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
3.培养城市的宽容度
培养城市的宽容度是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的重要内容。美国城市理论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研究表明,创新与一个地区的宽容度存在着正相关性。宽容度高的地区,其创新活动也相对活跃。应向公众传达一种舆论导向,培养城市的宽容度,倡导敢为人先、务实进取、海纳百川的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
廊坊市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距离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有一定距离。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能力,通过分析研究具体的创新指数,我们综合评价廊坊市近年来的创新发展情况,总结建设成效和经验,找准不足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以及下一步编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推动廊坊市率先进入区域创新型城市行列等进行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索贵彬.河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财富出版社,2014.
[2]Florida R .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J]. Washington Monthly, 2002, 35(5):593-596.
[3]連玉明.未来之城与创新之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9.
[4]叶林.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城市区域治理创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5]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6]Peter. Hall, Cities in Civilization[M]. London: Phoenix. 1999.
[7]刘顺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创新系统中作用机理研究[J].知识管理,2004(3).
[责任编辑:史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