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卫 涂宜梅
丰富多样的本土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细胞和基石,是滋养中小學生健康成长的源头活水,也为中小学校立德树人提供了深厚土壤。如何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在地域的文化传统,体验故土乡情,做一个有根的人?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熟悉脚下的土地,并且将耳濡目染的优秀本土文化深化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由此找到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真正建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近年来,南昌大学附属小学深入挖掘江西文化的优秀元素及其价值内涵,以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基本路径,结合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将优秀本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优秀本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素养、发展能力,从而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教育与文化血肉相连。一方面,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钱理群教授曾说,“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本土,对本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而学校教育正是传承本土文化、提升人们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路径。
一方水土一方人。所谓家乡,就是儿童成长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和学校所在地,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那么,如何让这些在江西文化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找到他们成长的根与魂?为此,南昌大学附属小学秉持客观、礼敬的态度,积极梳理江西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深挖其价值内涵。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江西是“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之美誉,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绿色文化、“古色文化”和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绚丽多彩,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如何将这些优秀本土文化的内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以适切的方式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接,让学生在学习和传承本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和发展其综合素质,就成为学校接下来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体现本土化、回归生活,本土文化理应成为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本土文化校本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其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
学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规律,把弘扬江西优秀本土文化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学校实际,构建了包括绿色文化课程、“古色文化”课程、红色文化课程三大板块的本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
其中,绿色文化课程板块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自然风光、名胜景观和生态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生活能力,主要包括“开心菜园”“悠悠茶话”“美丽江西研学旅行”“一山一水探究学习”等课程内容。“古色文化”课程板块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名人文化、书院文化、传统艺术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主要包括“江西历史名人”“江西书院文化”“民间剪纸艺术”“版画”“武术”“葫芦丝”“赣剧进校园”“点点陶泥”等课程内容。红色文化课程板块旨在让学生了解江西革命历史,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革命传统,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锤炼坚强的意志,培养高尚的品格,主要包括“红色影视赏析”“红土地的故事”“英雄中队建设”“井冈山夏令营”“少年军乐团”“方志敏与《可爱的中国》”“南昌与八一起义”等课程内容。
学校认为,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不应该仅仅停留于简单的本土文化知识汇编或者地方民间技能的传承。因此,在课程构建过程中,学校紧紧把握两个选题原则:一是突出江西本土文化的特色和亮点,选取那些与本地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环境相关的,有智慧、有生命力、积极进步的内容;二是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例如:“古色文化”课程板块的“点点陶泥”课程就是取材于享有“世界瓷都”美誉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同时又对接学生的学习需求;红色文化课程板块的“红土地的故事”就是讲述发生在赣鄱大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斗争故事和英雄人物,同时又符合小学生喜欢故事、崇拜英雄人物的认知特点。
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如何在实现本土文化传承的同时,滋养学生的生命成长?这就需要课程能够扎扎实实地实施与落地。学校在课程实施中主要把握了四个关键点。
其一,基于年段特点分解课程。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及已有经验,这样才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同样是关于家乡历史、名人文化、传统艺术等的学习,学校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课程学习要求。对于低年段学生,主要以培育学生对江西本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如诵读浅显易懂的与江西人文或地理有关的古诗词;而对于高年段学生,则以提高学生对江西本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和创造教育,如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江西历史上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流血牺牲或作出重要贡献的仁人志士,增强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
其二,打破学科边界实施课程。本土文化课程的内容是综合性的,涵盖了多个学科的学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基于本土文化课程的相关主题,开展学科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师围绕相关主题设计活动,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让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聚焦中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围绕江西地方节庆习俗以及历史名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以爱国志士的精神激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音乐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学唱江西民谣;美术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江西经典的民间艺术—版画、瓷板画,等等。
其三,开展多样课堂落实课程。为了将本土文化真实、鲜活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同家乡文化,学校鼓励教师探索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知识讲解、游戏活动、实践体验等,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性学习、以问题引导的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开展课程学习,由此形成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多种样态。例如:对于一些风俗习惯、仪式活动等的学习,语言和文字介绍肯定不如现场观摩和体验来得直接;而“悠悠茶话”等课程的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其四,拓展多维资源丰富课程。学校不断拓展各种校内外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实效。首先是“请进来”。通过引进专业资源,形成实施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专业师资力量。例如:在瓷板画等传统艺术项目的学习中,我们聘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为学生开展专业指导;借助江西省赣剧团的力量,让赣剧在校园里传唱;借助陆军步兵学院的资源,在校园里成立少年军校。其次是“走出去”。在课程学习中,学校注重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课堂,将身边的事物转化为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例如:将课堂搬进纪念馆或博物馆,让英雄的故事撞击学生心灵;现场体验优秀民间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在模仿中通过作品创造表达情感;在大自然中开展“一山一水探究学习”,使学生感受家乡的秀美,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等等。
几年来,学校先后编写了《悠悠茶话》《开心菜园》《点点陶泥》等30多门校本教材,其中《悠悠茶话》《开心菜园》还获得“江西省中小学100门出彩校本课程”一等奖,带有浓烈本土气息的研究成果“城市小学综合性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西省2018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接下来,学校将围绕本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优化、本土文化的教育功能深挖、本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效果评价等问题深入推进课题研究,从而让学生在丰厚的本土文化滋养中健康成长。
(编辑?谢?凡)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乡土文化融入城市小学教育的探究与实践—南昌大学附属小学的个案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605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