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为文
[摘 要] 有效的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高校或各级培训机构所组织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其培训的模式是以学员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包括实践性知识)为主要目的,以理论专家或实践专家专题报告、学员听专家的报告为主要形式,以教育教学理论或实践经验为培训的主要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理论取向的培训模式,对于拓宽学员的视野,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实践证明,“走进浙中名校”培训、“走进浙中好课”培训、“送培入校”三种模式是基于教育现场的实践取向的有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关键词] 教育现场;教师培训;模式
一、基于教育现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提出
有效的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何为“有效的教师培训”?怎样实现“有效的教师培训”?这是我们应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研究和实践的重点。长期以来,高校或各级培训机构所组织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其培训的模式是以学员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包括实践性知识)为主要目的,以理论专家或实践专家专题报告、学员听专家的报告为主要形式,以教育教学理论或实践经验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报告厅为主要场所。这实际上是一种理论取向的培训模式,对于拓宽学员的视野,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它的最大缺陷是没有真正从学员的需求出发,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是去情境化的。
我们从大量的学员调查以及与学员的交谈中发现,有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一定是一种能够满足学员需求的培训,包括满足学员“缺失性”的需求和“发展性”的需求;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聚焦问题解决的培训;是一种坚持以学员为本,能激活学员的实践性知识,使参训者主体参与,自我导向的体验式的培训;是一种贴近学员工作的真实场景,接地气地让学员可借鉴、可移植的培训;是一种分层分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培训。于是,我们提出了培训工作者要树立“基于中小学、深入中小学、研究中小学、引领中小学”的理念要求,真正实现通过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促进中小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之目的,并从2014年开始,积极开展了基于教育现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二、基于教育现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一)基于教育现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内涵
教师培训模式是“教师培训理论与培训实践的中介和桥梁,是在一定培训理论指导下,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培训内部各个要素的基本特征,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结构,为培训实践提供操作思路和实践策略”。针对性强、操作性强且高效的教师培训模式是具有推广价值的。
基于教育现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种将培训重心下移到中小学,将培训现场从院校的报告厅移至中小学校,将培训的内容由教育教学理论转变为以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成果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题,将培训的形式由学员听专家报告为主转变为围绕培训(研讨)的主题开展共同体的合作研修,让参训的学员主体参与,自我导向的体验式的培训。
该培训模式由培训者、参训者、培训现场、培训主题四大核心要素组成。其中培训者由培训机构的培训专家(负责项目的设计)、专业引领和现场点评的理论专家、教育现场的中小学校实践专家(典型经验介绍、上示范观摩课等)组成,三者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培训任务。
该培训模式的结构由理论引领、现场学习、主题研讨、成果展示四个部分组成。理论引领旨在拓宽学员的视野,提升学员的理论素养;现场学习(包括专家的点评)旨在為学员的教育教学改革及管理实践提供“标杆”,给学员以借鉴、启迪;主题研讨旨在组织学员探寻解决问题的原则、路径和方法;成果展示旨在将培训学习的成果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新的知识体系。四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二)基于教育现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依据
基于教育现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种当下比较有效的实践为主型的培训模式。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理论“是有关人类知识本质的一种理论,它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的,特别是人们如何去创造和解释他们正在做什么的表征;我们在一个基本的社会情境中对我们的活动进行构想,进而限制我们的思维和言行,我们的行为植根于我们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角色之中”。可见,对于情境学习而言,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的产物。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和技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而获得的,要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
情境学习理论还强调了在学习中建构“实践共同体”的重要性。莱夫和温格在其著作《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认为,实践共同体是一个明确定义身份的小组,存在清晰的社会界限。它意味着参与一个活动系统,参与者对他们在干什么、这对其生活存在什么意义、对共同体存在什么意义有着共同的理解。莱夫和温格想通过“实践共同体”来说明实践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共同体对个体和实践的重要性。1998年,温格在其著作《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中又对“实践共同体”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一个实践共同体包含参与者相互明确和分享的资源和信念,包含参与者对追求共同利益的理解和支持,包含参与者之间的尊重和信任。
(三)基于教育现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原则
1.凸显以人为本
以学员为本是培训者必须秉承的培训价值观。一切培训必须从学员的需求出发,以满足学员的需求为归宿。中小学教师培训必须始终把学员(教师)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在培训过程中强调学员作为行为主体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尊重学员、理解学员、激励学员和发展学员。通过与学员的积极有效沟通、课堂教学中的即时反馈、分组研讨以及培训成果的展示等多种途径,激发每一位参训学员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促进参训学员教师专业发展之目的。
2.走进真实场景
让学员走进名校,走近名校长;走进课堂,走近名教师;走进真实的教育情境,走近学生,既是情境学习理论在培训中的运用,也是中小学教师的迫切愿望。成人参加培训学习的重要目的是更好地扮演其社会角色,提高其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提高其社会的威望,因此,成人的培训学习更注重实用、有效,喜欢那些可借鉴、可移植、有启发、回去就好用的思想、技能和方法。走进具有“标杆”性质的真实教育场景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3.聚焦问题解决
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更注重实用、有效的目标指向就是解决问题,希望通过培训解决教师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而主题是对问题的系统化。因此,走进教育现场的培训,也必须是主题式的培训。这个主题就是经过聚焦的学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重要而比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题的提炼也应该从学员中来、从基地学校来、从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来。通过培训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路径和方法,提高参训者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4.强化主体参与
成人的学习是一种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建构式的学习,这种学习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与体验。基于教育现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强调培训者在培训场地的选择、培训主题的提炼、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课程的安排、培训活动的组织管理等诸方面都要与中小学校的校长以及部分学员进行协商达成,让学员在培训方案制定之时就参与进来。培训过程中,在课程结构上应安排分组(研修共同体)交流、研讨以及观点(成果)呈现的内容,为学员的参与提供场景和机会,并充分调动学员的实践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使其显性化,从而建构起自己新的知识体系。
三、基于教育现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
为了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师培训”,作为地市一级的培训机构,我们积极开展了实践取向的基于教育现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的主要有“走进浙中名校”培训“走进浙中好课”培训“送培入校”。
(一)“走进浙中名校”的培训:一种有效的校长培训模式
我们将“浙中名校”界定为学校管理规范,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特色鲜明,办学成效显著,在同类学校中有较高的知名度的中小学校。“走进浙中名校”培训是指以浙中的名校为基地,以每一所名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显著的教改成果中的某一个方面为主题,归绕该主题结合参训对象的需求开发培训课程、研制培训项目方案,然后在该校组织实施培训活动的一种培训。这类培训,我们已组织过近百期。
这类培训的地点在中小学的“名校”内;培训的内容以该校的显著办学特色或教改成果的某一方面为主题(以学校管理类为主),结合参训学员的需求开发培训课程;培训对象以校长为主;培训时间在学期当中。其培训的操作流程主要有:
1. 遴选培训现场
即遴选可作为培训现场的学校。我们首选在全市范围内分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遴选优质学校。“走进浙中名校”的培训当然以浙中的“名校”为培训的现场,但是,并非只要是“名校”就可以作为培训的现场的。根据我们的实践,作为培训现场的“名校”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学校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教改成效显著,有较高的知名度。(2)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能力,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较丰富的教育思想且有较强的表达能力。(3)学校具备开展校长现场培训的硬件条件,比如报告厅、多功能教室等。(4)学校愿意承担培训任务,并为之付出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参训者、所在学校的实践者以及培训者在该学校的教育现场中共同进行深度的对话、交流与研究,从中获取借鉴与启示,提升实践知识与技能。同时,让所在学校的校长或骨干教师担任培训者的角色,既体现了实践者培训实践者的理念,也促进了名校实践者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名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扩大“名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度,从而使“名校”更“有名”。
2. 提炼培训主题
任何一所“名校”都有她作为“名校”的共性的地方,比如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口碑好、知名度高。同时,也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者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或者学校管理改革突出,或者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或者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独辟蹊径。一般由培训院校的培训组织者、理论专家和所在学校的校长一起在研究分析学校的现状与特色、拟组织的参训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培训的主题。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1)学校最成功的办学特色、经验。(2)该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就当下教育中的热点、难点或焦点问题有实践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的。(3)学校做了创新性实践,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3. 开发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方案是培训实施的蓝图。只有高质量的培训“蓝图”,才有高质量的培训效果。在确定了培训现场,共同分析了作为培训现场的某一所“浙中名校”的办学特质并确定了培训主题之后,须由培训组织者(培训专家)与所在学校的校长共同开发培训课程方案:在培训的目标定位上,体现“以学员为本”的培训价值观,以满足学员的需求、促进学员的可持续发展培训为目标取向,做到目标定位准确,针对性强;在培训课程安排上,以激活学员的实践知识,引导学员升华自身的实践经验并建构起自己新的教育、管理思想为重点,一般由四个模块构成,即理论引领、基地学校的实践经验介绍与点评分析、结合自己学校工作的交流研讨、成果展示;在培训的方式方法上,以参与式的培训为核心策略,比如案例分析、现场诊断、研修互动、成果展示等,形成参训者主体参与,自我导向的、体验式的培训。
4. 组织培训实施
培训的组织实施过程,既是执行培训方案的过程,也是贯彻培训理念的过程,更是检验培训效果的过程。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要抓好以下幾个关键性环节:(1)建好一个培训微信群,并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建立“实践共同体”以便于开展立足现场、源于问题的交流互动与自主研究。(2)聘请好高水平的理论专家和外校的实践专家,对基地学校的经验介绍作深度的点评与对话交流。(3)抓好围绕主题的分小组交流研讨与成果展示环节,让所有的学员都参与进来,真正激活学员的实践知识、隐性知识。
“走进浙中名校”培训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接“地气”。参训学员所在的学校与培训基地学校属同一类学校,面临着诸多相同的问题;“名校”在培训中有“标杆”的作用,其教改成果可供学员在自己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实践中借鉴、移植使用,具有启发性;现场情境化的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员原有的实践性知识,使学员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在此基础上自主建构起新的知识;培训中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消解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使之融为一体。所以它深受学员(校长)的欢迎。
(二)“走进浙中好课”的培训:一种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
“走进浙中好课”培训是指以教坛新秀或优秀教师的优质课教学展示和研讨以及教学论专家的专业引领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培训。它由项目负责人与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员或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一起共同开发,利用金华市内外的教坛新秀以及金华市教研员或相关学科的名师的智慧和资源,让学员走进课堂(借用某校的学生现场教学),并展开交流研讨,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研训一体的培训。它也是一种基于参训教师对优秀教师真实课堂观摩的向往与期待,以提高参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为目标,采用“优秀教师(名师)课堂观摩——课后诠释——课堂评析——名师专业引领——名师与参训者互动——参训者学习成果展示”的教学展示模式,真正让参训教师听有所获、观有所思、议有所得的“好吃又有营养”的学科培训。其培训的操作流程主要有:
1. 组建培训团队
“走进浙中好课”的培训团队,需要由三个方面的人员组成:培训机构负责培训的同志(项目负责人)、学科优秀教师(名师)和教研员(名师工作室成员)、教学现场所在学校的领导。其中,聘请好学校优秀教师(名师)作优质课展示以及教研员的高水平的点评和高质量的讲座是关键,培训机构的项目负责人是做好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教学现场所在学校的领导则能够为组织好“走进浙中好课”培训提供保障。
2. 研制培训方案
培训方案的研制主要由培训机构的项目负责人与教研员共同完成。市、县级的学科教研员是“走进浙中好课”培训项目设计应倚重的对象,是智囊。因为他们更熟悉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情况,更熟悉课程标准,指导教师的教学更有发言权。由学科教研员参与制定的学科教师培训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
在研制培训方案的时候,我们还要坚持分层分类的思想,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师,设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以小学数学教师为例:对于教龄在2—6年之间或具有初级职称的小学数学教师,其对教材解读往往不够到位,也没有深刻领会小学数学的核心思想方法,不能较好地把握小学数学核心知识,缺少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缺乏将核心知识点进行“串线”的处理能力。我们通过培训促进他们“从新手走向合格”,成为“会教书”的合格教师。对于教龄在7—16年之间或具有中级职称的小学数学教师,其对教材进行深层次挖掘的经验不足,日常教学设计活动不能较好地兼顾创意性和科学性;不能较好地将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实现从知识点“串线”到“成片”的一次飞跃。我们通过培训促进其“从合格走向成熟”成为“教好书”的骨干教师。对于教龄在12年及以上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小学数学教师,其从新视角深层次挖掘教材的经验不足,在课堂转型与教学创新上,不能完美兼顾新意与效率;从高维度把握小学数学核心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不能熟练地将知识点从“串线”到“成片”最后实现“结网”的飞跃。我们通过培训,使学员“从成熟走向成名”,能够形成具有个人鲜明特色的课堂教学艺术;能从更高的维度把握小学数学核心知识与思想方法,解决数学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性以及艺术性问题,借助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技能,实施高效的课堂转型和教学创新。
3. 选择合作学校
“走进浙中好课”虽然是借班上课的,但这个培训是放在借班的学校举行的,因此,会增加承办学校的很多负担,同时,作面承办面向浙江省的学科教师培训,对承办学校也会有较高的要求。对此,我们提出了“走进浙中好课”基地学校的要求:(1)学校管理规范,整体办学水平较高。(2)学校规模较大,一般同年级的平行班需要四个左右(因为有时要举办“同课异构”的课堂观摩研讨活动)。(3)学校的硬件设施能够满足培训的要求,比如有录播教室等。(4)所组织的学科有较优秀的骨干教师(以便参与到培训中来)。(5)学校领导愿意接受、承办这样的培训,并为之付出努力。我们在金华市区范围内选择符合上述要求的一些学校(初中、小学),然后与这些学校的校长共同协商,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并达成一致,这些学校成为我们“走进浙中好课”学科教师培训的基地学校。
4. 组织培训实施
“走进浙中好课”培训实施过程中,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充分做好培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建好学员微信群,进行分组;落实好观摩課的授课者、点评者以及专题讲座者;落实好场地、音响等各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等。(2)加强培训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培训研究,特别是项目负责人与上示范观摩课及点评的名师及教研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与研究。(3)抓好示范观摩课后的点评、交流互动环节以及最后半天的学习成果展示汇报,让参训的学员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研究中来。(4)重视培训过程中生成性的材料积累与分享,比如录制并编辑好每一堂示范观摩课,上传微信群,供学员培训结束后学习研究之用等。
“走进浙中好课”培训最显著的特点是让参训的教师走进课堂,即培训根植于教师实践的土壤“课堂教学”,其课堂观摩研讨的时间应占整个培训时间的50%左右。这类培训虽类似于学科的教研活动,以教学展示和课堂教学研究(交流研讨、点评)为主要形式,但它增加了教学论专家的理论引领,从而使课堂教学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培训内容更系统化,深受学员(中小学教师)的欢迎。
(三)“送培入校”:一种有效的促进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培训模式
“送培入校”是指由培训机构的培训专家与需要送培的中小学校的领导一起,在分析研究学校发展现状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制年度培训计划,然后由培训机构根据学校的需求及计划,聘请培训专家,并在所在学校举行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它旨在改进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送培入校”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特征:(1)是基于学校的一种培训,即在认真分析研究学校发展以及教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制培训计划,开展培训。(2)是由培训专家和学校的领导、教师共同组织完成的一种培训。(3)是以解决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培训。(4)是在所在学校完成的时间分散(既解决工学矛盾,又与学校工作相结合)的一种培训。(5)是以协同研修、学科组合作学习、互动共生为主要方式的一种培训。因此,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校本研修的延伸和深化。其培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
1. 分析发展现状,发现优势与不足
即由培训机构的培训专家与所在学校的领导、教师一起,认真深入分析研究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以及对培训的建议,从中发现学校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这是提高“送培入校”质量,确保“送培入校”有效性的前提。让培训机构的培训专家介入,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把脉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让教师参与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培训的建议,更能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凸显“以教师为本”的培训价值观。
2. 提炼培训主题,研制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以学期为一个单位时间。学校教师中有很多种角色,如班主任、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学科教师中有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需求。培训计划既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工作,又要瞄准教师的需求,做出详细和具体的安排。对于共同的需求,要求全校教师参加,比如我们曾组织了A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为主题的培训。对于不同的需求,则分类别进行培训,比如我们曾组织了以学科为单位的A学校“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分学科进行等。针对班主任,开展了A学校“班级管理与问题学生的教育探微”为主题的培训。
3. 组织研修培训,达成研修目标
“送培入校”实施过程中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学校校长亲自抓“送培入校”实施的领导和管理工作,让全校教师都明确研修的目的和要求。(2)坚持“以终为始”的原则,每个参训者都要有个性化的研修目标,并力求通过培训达成该研修目标。(3)在专业引领环节,培训者必须聘请好高水平的理论或实践专家进行专业引领。比如A学校“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采取名师(外聘)教学观摩(分小学语文、数学、科学、思品)、由授课教师讲解课堂教学设计意图、聘请专家(浙江省特级教师、市级教研员)对观摩课进行点评并开设课堂教学改革专题讲座,帮助教师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理论的深度、实践的高度来不断提升A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4)必须让参训教师参与到培训中来。由于培训是从问题出发,旨在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教师们参与的热情往往会比较高。可通过教师上公开课,开展课后研讨并汇报、组织教师经验交流、每人必须完成规定的作业等形式,让教师深度介入研修活动。(5)在研修时间上,可多次分散在学期之中(听讲座可安排在双休日),解决好工学矛盾。
“走进浙中名校”“走进浙中好课”“送培入校”的三种培训都是在中小学校的教育现场进行的,都是以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为主旨的,都是实践取向的培训。我们自实践以来得到了数万名参训学员的广泛认同和赞许,实践证明这是很有效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美]莱夫,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0
[2] [美]莱夫,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9.
[3]Clancey WYJ.A tutorial on Situated Learning [J] Science and Education,1995,(02).
[4] 王冬凌.构建高效教师培训模式:内涵与策略[J].教育研究,2011,(05).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