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载体探析

2019-07-10 01:58隋芳莉高丽徐海心郝姝媛
学理论·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校

隋芳莉 高丽 徐海心 郝姝媛

摘 要:文化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在把握文化载体的重要价值和审视文化载体开发的不足基础之上,提出从培育原则、内容、方式方法、机制四个方面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15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充分开发传统文化等载体的育人功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持续发挥效应的关键环节,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举措。

一、文化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高校作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充分运用文化载体,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土壤和根基

文化是“语言、科学知识、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价值观及其具体化规范是文化的核心[3]。可见,价值观来源于文化,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现象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同时借鉴了世界文明中的有益因素。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崇道重德的伦理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根基[4];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文化节日蕴含的文化资源有巨大的助推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获得养分和持久生命力。

2.文化载体的充分开发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文化作为一种载体,包括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活动文化载体。这些载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具有生动形象、丰富活泼、可感可触可知等特点,是增强价值观教育实效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的校园建筑、人物雕塑、校旗校徽等物质文化载体直接作用于广大师生,不仅体现了学校文化品位和风貌,而且具有强烈的教育功能和感染作用,陶冶师生的高尚情操;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校歌校训和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不仅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科学完善的大学章程、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不仅能够保障活动顺利进行,而且对师生有强烈的规范引导作用,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生动感人的榜样示范活动,通过营造身临其境的场景和宣传极具感染力的人物事迹,不仅让师生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和情感共鸣,而且学生得到近距离接触、交流和体验文化魅力的机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提供良好契机。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载体开发现状及不足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定》(简称《决定》)中提出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等与文化载体开发有关的举措[5]。2015年4月1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其中强调开展文化培育,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之后,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育活动,如开展“礼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评选并宣传最美教师活动等,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提高了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但高校文化载体开发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文化载体的协同性欠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载体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高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及下属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更需要不同文化载体之间的协调发展。现实中部分高校领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系统化的规划,文化活动的开展迫于上级行政命令的压力,存在文化活动开展“一阵风”、零散化、协调不畅等问题。有的高校重视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却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大楼多而大师少”的现象。

2.文化载体的精神内涵不足

《意见》颁布之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但有的高校为了迎接检查开展形式陈旧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反感;有的高校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过分追求活动的娱乐性,忽视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价值引导,甚至走向媚俗化、庸俗化;有的学校缺少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底蕴,在校歌校训设计上,机械模仿甚至出现趋同化,没有创新和特色的学校难以培育出有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3.文化载体开发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高校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开发要在组织、队伍、物质、制度上给予足够的保障,文化载体的功能才能充分实现。部分高校教学设施及资源不尽如人意、部分高校传统文化载体发展速度未能紧跟时代,新兴媒体的应用不足、监管不够;部分高校文化载体形式和内容创新不够,缺乏活力,以上问题根源在于缺少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技术过硬的工作队伍和资金支持、评价反馈等机制的保障。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载体开发路径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育人”“化人”功能,进而提升培育质量。

1.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载体开发的原则

高校价值观培育文化载体的开发既要反映价值观培育的目的,又要符合价值观培育的规律,应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既要从长远目标上做出总体规划,又要立足當前,加强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行为文化载体、网络文化等载体的协调发展,更要加强高校文化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宣传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学工部等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发挥合力;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遵循价值观教育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文化传播规律,抓住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文化载体,“着眼于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以用文化感化、美化、净化、塑造学生作为最高目标”[6];三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文化载体的开发要开拓创新,紧跟时代步伐,以战略的眼光、开放的视野,坚持文化载体开发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的创新,既要创新价值观培育的传统文化载体,又要勇于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扩宽文化载体渠道。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挖掘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在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本着传承、开放、包容、创新的积极态度,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和素材,既要增加文化载体的底蕴,又要体现时代特色,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既要开发特色校园文化、精神产品,又要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产品的品质,打造文化精品。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精神追求、道德规范赋予新意义、新形式,结合新时代要求的基础上继承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基本要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7]。二要发挥革命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教育功能。充分挖掘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中蕴含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可或缺的载体[8]。三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舞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充分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时代精神蕴含的精神资源,更要凝练和扩充新时代先进人物和集体的感人事迹中体现的时代精神,激励广大学生投身于国家复兴大业,做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选择。

3.优化高校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高校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是价值观培育载体开发的有效手段,要注重文化载体“润物无声”的影响和体验式教育,让师生在潜移默化感受文化的魅力,获得精神的充盈和心灵的洗涤。一是重视物质文化载体的功能开发。高校的校园建筑、自然景观、湖泊道路甚至校旗校徽的设计不仅作为物质存在,更富有文化感染效果,应精心设计校园物质文化,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赋予每一条道路、每一栋楼宇、每一个湖泊、每一座雕塑,甚至每一棵树以文化内涵,做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互为一体”[9]。二是注重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多形态培育。精神文化是价值观的灵魂和核心。构建“文化大融入”的格局,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将结合、将现行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将课堂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节庆”“家风”“礼仪”“服饰”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传播途径,找到合适有效的切入点;要通过各类文化活动、系列讲座、校史展览等多渠道培育大学精神,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三是致力于提高行为文化载体的实效性。利用班会、社团、党团日、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先进团体和人物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中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四是拓展网络文化载体渠道和空间。网络已经成为师生思维、生存、生活方式的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推进网络文化的开展。打造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精品新媒体平台。依托高校技术优势,深入挖掘网络大数据,研究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建设新媒体技术团队,积极设计、开发、推广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产品。

4.构建高校价值观培育文化载体开发的保障机制

文化载体的开发需要科学完善的机制做保障,否则可能出现活动开展“一阵风”、碎片化等问题,不利于文化载体功能的持久发挥,甚至影响价值观培育的实际效果。因此,针对文化载体开发存在的问题,建立组织领导、实施运行、反馈评价等互相配合又有机联系的机制体系,确保文化载体开发落到实处并长效运行。一要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具体负责实施、密切合作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认真研究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制订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载体开发计划和方案,确保文化建设的常态化和规范化。二要完善实施保障机制。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师德师风、学生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行为规范和约束;建立文化建设资金资助制度,对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课题研究给予资金支持;建立队伍优化制度,组建文化活动创意设计团队,加强传统文化研究学者与思政专家合作、文化研究学者与新媒体技术人员的合作。三要完善文化活动评价监督制度。加强对文化活动开展的监管和评价,对文化活动反馈好、效果显著的创新成果和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文化活动方案和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调整,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为下一步文化活动的部署和开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1.

[4]钟澳,戴钢书.以中华传统文化三大要素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1):82.

[5]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6]满炫.“以文化人”理念下高校文化育人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科学设定[J].江苏高教,2018(5):70.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8]田旭明.革命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8):84.

[9]侯典举,陈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着力点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50.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