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本解读之“研究的对象”

2019-07-10 01:58赵海峰
学理论·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博士论文

赵海峰

摘 要: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第一部完整的、公开出版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思想成长历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文本,也标志着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此前,或受限于文献的缺乏,或受制于解读模式的偏颇,马克思早期文本往往被认定为意义不大而不被重视,作为马克思学生生涯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博士论文自然也被冷落。为了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和评价马克思学说,对马克思早期思想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博士论文作为承载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文本,对其进行文本上的解读是重要的。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仅对博士论文第一部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的第一节“研究的对象”进行文本解读,并做简单述评。

关键词:博士论文;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024-03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其中第一节“研究的对象”是马克思写作整篇论文之前关于选题的介绍。尽管是一个简介,在行文上仍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深刻性。首先,马克思在介绍希腊哲学研究现状的同时独树一帜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肯定了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派在希腊哲学中的特殊地位;其次,他初步指明了论文研究的对象,即“这些体系与古代希腊哲学的联系”,接下来分析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真正阐明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即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关系;最后,他对这个选题和对象的研究做了一个评价,即可看作论文的难点、重点和寫作方法。根据马克思在论文第一节的行文逻辑,本文将根据文本段落(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中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及附录》为参考)分以下部分进行解读。

一、希腊哲学的迷雾: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论在希腊哲学中历史地位的失衡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第一部分的第一节主要在论述论文的对象,然而在彻底阐明论文对象之前,马克思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现状,即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论在希腊哲学中的历史状况,其集中阐述出现在文本的前两段。

马克思在论文开篇就揭示了人们对希腊哲学的一个一般认识,即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就衰败停止了,其后的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派的出现和存在并没有太大意义。马克思大致从两个方面对希腊哲学的历史状况进行了说明。一方面马克思用两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人们这一认识:把亚里士多德比作哲学中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把斯多葛学派比作坚强勇敢的斯巴达,但是斯多葛学派并非像斯巴达打败雅典那样去超越亚里士多德去赢得在希腊哲学上的荣誉。另一方面,马克思阐述了人们对伊壁鸠鲁哲学、斯多葛主义和怀疑论的评价:即以往哲学家把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派看作是希腊哲学的附属品,甚至隔断他们与先前哲学的任何关系,进而把这些哲学体系和新柏拉图派的神秘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被看作是完全的幻想和混乱。这种评价具体体现在文本中“伊壁鸠鲁哲学被看作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昔勒尼派的道德思想的杂拌;斯多葛主义被看成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学、昔尼克派的伦理的世界观,多少再加上一点儿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综合产物;最后,怀疑主义被看成反对这两派独断主义的必不可少的祸害”[1]193。从这两方面马克思阐明了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论在希腊哲学中历史地位的失衡,拨开了希腊哲学的迷雾,即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之后哲学体系的错误评价,特别是对伊壁鸠鲁哲学的错误解读。面对这样的情况,马克思在字里行间依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个好的悲剧不应遇到的结局,即暗淡的结局”[1]193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并非认同这个“暗淡的结局”,而是另有见地,认为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之后并未衰败,仍有独立的体系出现。下面马克思就这个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和明确,相应地也初步阐明了论文的研究对象。

从这一部分我们多少可以窥探出马克思学识的渊博和理论的深厚以及在学术研究上的敏锐洞察力。戴维·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传》中提到马克思在做博士论文之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德谟克利特的研究、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探讨、对黑格尔思想的研究、对海尔梅斯主义的批判,还有对莱布尼茨的著作、休谟的《人性论》、斯宾诺莎的《著作集》的摘录笔记。所有这些研究和笔记都是与博士论文的写作同时产生的,因此可以说博士论文是建立在对一个青年人来说令人惊奇的理论基础上的。

二、希腊哲学的曙光: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论的历史重要性

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对其第一部分中亮明的观点进行的分析论证,在论证的基础上肯定了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论在希腊哲学历史中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集中见于文本的3—6段。

马克思从发生、繁荣、衰亡这一进程方面的一般规律中可能存在特殊性这一原理来论证亚里士多德之后哲学体系的独特地位。马克思承认发生、繁荣、衰亡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它同时也是极其一般、模糊的概念,用这样空泛的观念理解不了什么东西,而是要重点考察这一规律中蕴含的特殊性(死亡本身已经预先包含在生命里面,因此死亡的形态也同样应该像生命的形态那样就其一定的特殊性中予以考察)。基于这一点马克思质问道:“究竟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是不是一些特殊现象呢?”马克思经过分析论证,在下文对此质疑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到此,马克思再次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英雄的死亡与太阳的西落相似,而不像青蛙鼓破了肚皮因而破裂致死那样”[1]194。在这里,马克思把亚里士多德比作希腊哲学的英雄,认为希腊哲学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衰败,就像一个英雄的死亡,“英雄的死亡与太阳的西落相似”仍可以重现英雄的光辉。“而不像青蛙鼓破了肚皮因而破裂致死那样”,死了以后就一无所有,荡然无存。也就是说,马克思把英雄陨落与太阳西落比拟,认为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仍会像西落的太阳一样照常升起,散发光芒。希腊哲学死亡之处,正是新哲学重生之地,后来之新事物仍会生机勃勃,这种新生事物也就是他认为的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这一在精神上具有独立自主地位的新的哲学体系,即自我意识哲学。在强调了这些体系的历史重要性之后,便表明了自己研究的对象,即研究这些体系与古代希腊哲学的联系。这里初步提到的研究对象还较为宽泛,具体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对这些问题分析之后才明确地提出来。

三、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论值得研究的三重原因

第三部分是马克思对为什么会选择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与古代希腊哲学的联系作为研究对象所做的原因分析。这部分内容集中见于文本的7—8段。

马克思接下来分析了他“所要研究的乃是它们与古代希腊哲学的联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作为希腊哲学终结的折中主义的一端,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论有必要和另一端的亚历山大里亚的折中主义思辨哲学就其关系加以探讨。亚历山大里亚哲学是指古希腊罗马时期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兴起的各种的哲学的学说的总称,在不同程度上和折中主义、神秘主义思辨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人认为作为希腊哲学终结的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论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必要加以说明。

第二,这个问题和情况值得研究的深层次原因是伊壁鸠鲁学说同德谟克利特学说在内容上的关系是一种可以在继承上加以比较的关系,而并非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为依据的。因为他明确谈到“出现了一些新哲学体系,它们不直接以这两种丰富的精神形态(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为依据”[1]194,“反而远远追溯至最简单的学派,在物理学方面转向自然哲学家(从泰勒斯到德谟克里特的希腊思想家),在伦理学方面转向苏格拉底学派”[1]194。并以当时人们把这些古代的希腊哲学作为这些新哲学体系的基础,“把德谟克里特和昔勒尼派、赫拉克利特同昔尼克派结合在一起”再次说明这个问题。

第三,作为特殊性和独立性的存在,三大派哲学各自代表自我意识结构中的一环,具备“自我意识的普遍立场”的三大派哲学的整合正好构成自我意识的完整结构,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此处,马克思引用了黑格尔对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这三种哲学的评价来肯定研究对象的地位和价值。黑格尔认为,这三种哲学是古代哲学思想发展中三个独立的阶段,也是对亚里士多德体系的必然反应,并各自把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到了极端。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他们关于自我意识结构的看法存在某种相似性,他们都认为,三大派哲学各自代表自我意识结构中的一环,三大派哲学的整合正好构成自我意识的完整结构。所以依据黑格尔的评价和自己的见解,马克思在第二部分中的质问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是不是一些特殊现象呢?”给出了自己肯定的答案,即“这些体系合在一起看正形成了对自我意识的完备结构”。最后借希腊哲学的造物主苏格拉底的形象体现出来的希腊哲学的性质来说明这些哲学体系的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因为“这种性质在那些体系内被认作真正科学的现实”。二是在马克思看来,较之“那些较早的体系在希腊哲学的内容方面是较有意义、较有兴趣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体系,主要是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学派这一组的诸学派则在主观的形式或其性质方面较有意义、较有兴趣。”事实上马克思认为,就内容方面,就其客观知识方面,此前的希腊哲学更为突出。相比而言,自我意识哲学则在形式上更为突出。马克思在这里明确地表明了这些哲学体系所具有的独立性、特殊性、自我意识的普遍的立场以及与过去哲学的关系,肯定了他们作为亚里士多德之后哲学体系的重要地位。

在关于这些哲学体系是否是一些特殊现象的时候,马克思引用了黑格尔的观点,但是最后他超越了黑格尔对这些体系在希腊哲学中地位的认识,黑格尔并没有给这些体系很高的评价,但马克思认为这三大哲学是对希腊哲学的超越和发展。另一方面,虽然马克思也像青年黑格尔派一样,认为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思想的三大流派——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论具有重要意义,但他认为,古代的自我意识的哲學存在着由客观决定的、与他那个时代的哲学状况相类似的问题状况。因此,他原本打算对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现在则选择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关系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这也为下一部分马克思明确提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做了铺垫。

四、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和写作动机

经过一系列严密的逻辑分析,马克思最终明确了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即“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关系”。这也就是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集中见于文本第9—10段以及11段的第一句。

前文已经提到,在马克思决定选择《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这个论文题目之前做了大量的阅读和摘录工作,这个过程无疑是艰辛和曲折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做这个题目,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最初认为黑格尔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的客观历史上存在类似的现象,即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和黑格尔的以后的当代哲学之间,存在一种历史上类似的情形。另一方面,他认为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包含现代思想的本质要素:它们奠定了罗马帝国的哲学基础,深刻影响了早期基督教道德,同时还含有18世纪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2]28。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马克思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意图,即打算阐述“关于伊壁鸠鲁派、斯葛多派和怀疑派的哲学的全面情况,以及他们与早期和晚期希腊哲学思想的整个关系”。然而,在对这项工作深入的过程中,这个意图并未能付诸实施,其结果是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这条哲学史主轴线被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次轴线所取代。这样看来,马克思已经知道,关于德谟克利特的题目不仅是一个相对来说容易掌握的题目,而且也是在完成计划中的全面阐述古代希腊哲学的著作以前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3]299,把博士论文当作即将写作的一部哲学史著作的导论。这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这里,只能满足于仿佛作为一个例子,并且也只就一方面,即只就它们与较早的哲学思想的关系那一面来加以发挥。”紧接着马克思又补充道:“作为这样一个例子,我挑选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关系来考察。”[1]195到此马克思便在真正意义上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

五、博士论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及方法

在第五部分,马克思对这个选题和研究对象做了相应评价,谈到了论文选题的难处、工作的烦琐和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准备如何科学分析德谟克里特与伊壁鸠鲁物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经过分析,笔者暂把这些内容作为博士论文的难点、重点和写作方法。这部分内容集中见于文本的最后一段。

在确定论文的研究对象后,马克思坦言“我挑选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关系来考察。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最适当的出发点。”[1]195对此,马克思分析了“挑选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关系来考察”的动机,本文认为这可以看作论文的难点和重点。其难点一方面在于人们“把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等同起来”的“根深蒂固的旧成见”是不容易突破的,如果从“旧成见”中充分阐发自己的观点来论述以说服他们这似乎是不容易的。另一方面,这项工作的真正开展需要做许多较为庞大烦琐的准备工作。其重点在从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物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中“找出一种贯穿于其最微小的细节中的本质差别来”显得尤其重要。一是“旧成见”的难以突破;二是“二者差别的细微”难以发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这项研究既有难点又有重点,所以才彰显出真正的价值。

最后,马克思指出了关于论题的论证方法,即在做一般的考察之前,先分析个别。因为“只作及其一般的考察,就会令人怀疑究竟所得到的结论是否能在细节方面予以证实。”因此,他认为必须要先“在细节方面指出差别”,并在获得的相对孤立的个别事物彼此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一般的联系,即“在大的轮廓方面其关系更容易指出”。

六、总结

縱观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开篇部分,回望马克思做这项工作的历史,仍给予我们感动和收益。距今180余年的博士论文捧在手上尚有余温,历经百年其价值仍熠熠生辉,而且我们能感受到青年马克思在做此论文的炽热之心,不能不为他对学术研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治学求真刻苦努力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作为马克思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博士论文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尚在胚胎形式中的哲学世界观,其后成熟的马克思思想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原产地”。因此,认真解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对我们系统、历史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形成,把握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第4版)[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8.

[3]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2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对必然性的批判
浅析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然哲学
语文教育教学十六年研究与前瞻
唯物主义视域下实践主体的雏形
怎样形成具有开拓性的博士论文选题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博硕士论文计量分析
博士论文贵在有创见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探析
国家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
未获通过的“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