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陲的山国王子—鹿角蕨

2019-07-10 09:44向建英陈远书王立彦
中华环境 2019年6期
关键词:鹿角孢子植物

文 向建英 陈远书 王立彦

作为鹿角蕨属在中国分布的唯一物种,鹿角蕨在铜壁关的生死存亡,关系着鹿角蕨属在中国野外的生死存亡。

鹿角蕨又名麋角蕨、蝙蝠蕨、鹿角羊齿等,它的英文名为Stagnorn fern,以其叶片形状如麋鹿之角而得名,泛指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鹿角蕨属(Platycerium)植物。该属植物叶形奇特,姿态优美,为著名的观赏蕨类,是蕨类植物中姿态最为奇特的一类,属于附生性观赏蕨,其拉丁属名的意思就是“宽阔的角”。该属植物被称为“山国王子”曾经由于其外形独特而一度独立为单型科——鹿角蕨科(Platyceriaceae)。

我国域内的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 Hook.),又名瓦氏鹿角蕨,绿孢鹿角蕨。该种产于云南西南部盈江县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海拔210-950米的山地雨林中,分布区极为狭窄;该种在缅甸、印度、泰国也有分布,为热带季节雨林和季雨林中的附生植物。该区域位于中国热带区域的最西部,与缅甸接壤,靠近印度的东阿萨姆,与云南德宏大多数地区一样,属于具有伊洛瓦底江水系热带生物区系的地区。保护区内有着云南娑罗双、盈江龙脑香等标志性热带雨林植被,以及白眉长臂猿、犀鸟等热带动物。保护好这一区域的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对拯救和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国王子”的生态危机

由于鹿角蕨在我国的唯一分布区——盈江地区属于热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适合种植橡胶、香蕉、荔枝、芒果、胡椒、咖啡等热带作物的地区,土地开发利用也很“热”。在保护区得到有效的保护之前,鹿角蕨赖以生存的森林环境由于热区开发而遭到严重破坏,原始森林中的鹿角蕨日益减少。加之鹿角蕨的观赏价值较高,一株株型优美的鹿角蕨可售卖数百元。近年来残存的鹿角蕨受到人为采挖而进一步流失,导致鹿角蕨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而急剧减少。鹿角蕨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并有学者建议应将其列入一级保护并尽早进行人工有性繁殖研究。作为鹿角蕨属在中国分布的唯一物种,鹿角蕨在铜壁关的生死存亡,关系着鹿角蕨属在中国野外的生死存亡。

鹿角蕨属植物在欧美的公园、商店、家庭室内等地方的装饰和布置十分流行,常用于吊盆或篮架装饰观赏,是室内观叶植物中珍贵稀有的精品,特别是室内立体绿化的好材料。将鹿角蕨贴生于古老枯木或装饰于吊盆,可点缀房间和窗台,十分雅致。鹿角蕨属植物的栽培品种中,开发利用较好的有荷兰、美国加州圣迭戈、罗伯特和齐森亨尼等。鹿角蕨属植物管理方便,可观赏期长,盆栽生产的前途十分广阔。目前,我国在大力引进国外名贵花卉的同时,也引进了鹿角蕨属的部分物种和品种,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是蕨类植物和观叶植物中的新宠。

然而市场上的鹿角蕨绝大部分来源于直接进口,国内缺乏规模化的繁殖与栽培。鹿角蕨在我国温暖潮湿的南方热带地区适合庭院栽培,在更广泛的地区可在室内栽培,是不可多得的观赏蕨类中的“望族”。在充分保护我国野生鹿角蕨资源的同时,全面开发鹿角蕨资源的观赏价值,推进鹿角蕨资源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出乎意料的野外分布规律

2014年起,我们在云南省环保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开展了《鹿角蕨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分布于保护区范围内的鹿角蕨资源的充分调查,掌握了鹿角蕨在野外的分布规律。

鹿角蕨并不像原来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仅分布于保存完好的热带雨林中。在橡胶林、荔枝林和柚木林里,鹿角蕨随风飞落的孢子在树干、枝丫,甚至石头上等合适的环境里,只要小环境的空气湿度能满足鹿角蕨的需求,都能顺利萌发。它可以较好地附着在像橡胶树这样树干光滑的树干上,对所附生的树种树皮的粗糙程度没有要求。

野外调查中,我们发现了鹿角蕨一些有意思的分布特点:在原始林里,鹿角蕨往往仅见于高不可攀的树干和枝丫,而在一些管理良好的橡胶林、荔枝林及柚木林里,鹿角蕨则可分布至树干相对较低的位置。可以认为,原始林里的鹿角蕨很可能是因为人为干扰而仅有人为破坏难以企及的地方才得以保留。而在人为经营的经济林里,农户告诉我们,由于鹿角蕨并不影响经济林的生长和产出,他们并不会特意去除附生树上的鹿角蕨而得到较好地保留。

美丽鹿角蕨的坚韧成长路

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萌发后的鹿角蕨幼苗要长成我们看到的美丽鹿角形状,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野外有明显的雨季(通常为5月-10月)和旱季(11月-4月),尤其在萌发初期,仅具有单层细胞的配子体极易因为湿度不足而干死,而第一年长出的鹿角蕨幼苗由于太瘦弱,在野外成功熬过旱季的机会极小。第二年后,幸存的鹿角蕨幼苗日益茁壮,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我们在温室培养的幼苗生长至第四年的鹿角蕨仍然仅具有一型叶而尚未分化二型叶,长势较好的植株叶片大小可达10*15cm。而在野外观察中,我们发现生长五年(具有五层宿存营养叶)的鹿角蕨已经生长出了二型叶,而此时营养叶大小仅为8*5cm,孢子叶大小仅为3*1.5cm,可见野外生存环境对鹿角蕨的挑战。旱季的鹿角蕨通常蜷缩,鹿角蕨近乎休眠而通常生长季节仅为半年,而在温室内,由于湿度有保证,鹿角蕨并未休眠而可继续生长,这应该是鹿角蕨在野外和温室内差别那么大的最主要原因。而在温室条件下生长的鹿角蕨,是否能在第五年可以生长出二型叶,尚待进一步观察。在自然生境内生长五年的鹿角蕨尚不足巴掌大小,可以想见,能否顺利熬过漫长的旱季,对鹿角蕨幼苗的存活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应该也是除人为破坏外,鹿角蕨成为珍稀濒危植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长期充分的野外工作让我们看到了鹿角蕨对当地气候卓越的适应性:它们不仅仅生长在茂密的雨林中,也生长在保护区公路旁的枯树上。在漫长的旱季,它们的营养叶早已经干枯,孢子叶蜷缩起来,以最小的面积面对着炽热的太阳。随着雨季的来临,空气越来越湿润,它们慢慢展开孢子叶,恢复蓬勃生长。营养叶和孢子叶的完美轮回,成就了鹿角蕨美丽而坚韧的一生。

研究助力鹿角蕨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我们不禁疑惑,通常我们认为对光照和水分应该有较为苛刻要求的鹿角蕨,它们对光照和水分的要求的“底线”和特征究竟是怎样的?基于此,我们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在2017年获得资助,希望我们系统的生理生态研究可以完美诠释鹿角蕨的野外生存策略。

在云南省环保专项资金的资助下,我们在充分收集不同居群及具有优良表现个体植株的种质资源(孢子)的基础上,开展了鹿角蕨的繁育技术研究(包括组织培养、孢子繁殖技术研究),经过5年的研究和培养,系统开展了鹿角蕨的繁殖与栽培技术研究和实践。2019年,在雨季到来之时,我们计划将课题组培养多年的鹿角蕨分批回归它的原生地:盈江县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希望与保护区管理部门合作,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让美丽而特别的鹿角蕨成为德宏州的一张名片,让它们在德宏州的公园和植物园内遍地开花;让它们可以在老百姓的经济林里,在结合较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措施的同时,能为老百姓的减贫致富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鹿角孢子植物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酷虫学校·鹿角虫同学的对手(第二章)
哪里来的鹿角
Deer’s Antlers 鹿角& Woodchuck土拨鼠
哦,不怕,不怕
几种新现人体隐孢子虫种和基因型流行现状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Friends
制作孢子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