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110001)
许永悦 杜容娇 欧 卉
疾病分类分析是医疗部门对住院患者罹患疾病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是反映某一医疗部门一定时期内疾病种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重要依据[1]。为更好地提高临床对运动医学及关节疾病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知、防治及护理措施,本文对沈阳市某大型三甲医院2014-2018年骨科关节外科病房住院病例构成进行了分析。
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该院2014-2018年骨科关节外科病房住院病例病案首页,疾病分类编码按ICD-10标准进行,资料完整、真实、可靠。
2.方法
通过该院病案统计中心收集2014-2018年骨科关节外科病房住院病例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主要诊断、ICD-10编码等数据,按ICD-10国际疾病分类对疾病主要诊断进行分类[2];按照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年龄分段标准,将年龄分为0~6岁、7~17岁、18~39岁、40~64岁、65岁以上5个年龄组[3];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基本情况
2014-2018年累计住院7605例,其中2014年1752例,2015年1498例,2016年1375例,2017年1396例,2018年1584例。男性3463例,占45.5%;女性4142例,占54.5%。40~64岁组病例最多,占50%;18~39岁组与65岁以上组病例次之,各占23%左右。不同年龄组住院病例数随时间变化不大,P>0.05,住院患者性别、年龄构成稳定,见表1。
表1 2014-2018年住院病例性别、年龄构成
2.住院患者系统疾病构成
2014-2018年住院患者疾病谱共14类,占ICD-10标准分类的63.6%。住院患者疾病谱中,前2位系统疾病顺位近5年未变,分别是损伤、中毒和外因作用的某些其他结果及骨胳肌肉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累计构成比为86.1%~89.39%,损伤、中毒和外因作用的某些其他结果构成比均>50%[4]。前5位系统疾病中,肿瘤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构成比有所波动的系统疾病有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神经系统疾病、症状、体征和异常的临床和化验结果、影响健康状况和接触健康服务的因素,其构成比均小于5%。对不同年份住院病例的疾病类别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损伤、中毒和外因作用的某些其他结果的疾病构成
2014-2018年,损伤、中毒和外因作用的某些其他结果中:前3种病种未变,为膝和小腿损伤、臀和大腿损伤、肩部和上臂损伤,累计构成比为85.29%~90.96%;呈明显上升趋势的是肩部和上臂损伤,构成比从2014年8.59%上升到2018年的29.74%,增幅达21.15%,构成比有所波动的是膝和小腿损伤、臀和大腿损伤[5]。
4.骨胳肌肉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的构成分析
2014-2018年,骨胳肌肉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中:呈明显下降趋势的是骨病和软骨病,构成比从2014年的54.85%下降到2018年的20.41%,下降幅度达34.44%;呈明显上升趋势的是膝关节病,构成比从2014年的1.94%上升到2018年的38.95%,升幅达37.01%,顺位也从2014年的第6位跃升为2017和2018年的第1位。对不同年份住院病例的疾病类别中主要病种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014-2018年关节外科住院患者系统疾病构成比较
表3 2014-2018年关节外科住院患者前2位系统疾病的病种构成比较
1.住院患者性别、年龄构成 不同性别、年龄患者人数相对比较稳定。这可能与近几年科室床位数、医护人员规模、专业特色相对稳定有关。另外0~6岁组患者,2014-2018年共收治5例,与科室治疗特色有关,科室基本不开展小儿骨科手术。
2.系统疾病构成稳定,单病种有波动
2014-2018年该院骨科关节外科病房前2位系统疾病均为损伤、中毒和外因作用的某些其他结果,骨胳肌肉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且排位相同,收治疾患以创伤为主,近5年构成比均为50%多;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次之,近5年构成比均为30%多。该科室收治病患病种稳定,专业特色明显。
该科室2014-2018年前2位系统疾病中,个别单病种变化明显:肩部和上臂损伤,呈明显上升趋势,增幅达21.15%,提示应加强肩关节和上臂的损伤防护的健康教育,也可能与科室近年新开展的肩袖损伤微创治疗术、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肩关节置换术等新技术有关;骨病和软骨病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达34.44%,这可能与现在注重体检、及时补钙、孕检水平提高有关;膝关节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升幅达37.01%,提示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增多,应加强老年人膝关节部位的健康保健及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应大力提倡避免爬楼梯及过量过快走步等运动方式,也可能与该科室近年新开展的膝关节镜手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