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林
(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东北苏打碱化盐渍区主要分布着苏打盐土和碱土,盐分组成以苏打为主。这种土壤因其物理特性不良,不适于种植旱生作物,因而过去改良利用的面积很少。在治理时,首先要改善区域排水条件,继而采取农林综合改良措施,以达到改良、利用的目的。通过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可以达到洗盐抑盐的目的,进而使该地适宜造林。
1.1 集水洗盐对樟子松林木生长的影响试验。安达市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地理位置北纬46°01′~47°01′,东经124°53′~125°55′,海拔134~212m,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7℃,总日照时间2 660 h,年降水量380~450 mm,年蒸发量1 100~1 500 mm。
1.2 不同开沟深度对银中杨生长的影响试验。绿色草原牧场地处松嫩平原西部,杜尔伯特大草原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24°15′~124°35′,北纬46°15′~46°35′,年有效积温2 900℃,年日照2 865 h,年降雨量400mm,无霜期150d,不受早霜和冻害威胁。
2.1 试验方法
2.1.1 集水洗盐对樟子松林木生长的影响试验。在安达市郊,选择地势略有坡度的地段,宽30~40 m,长60~80 m,在地块的高点三面筑高台,高度1~2 m,向内形成3~5 m长斜坡,在地块的最低处,横向挖一排水沟,沟深1.5~2 m,向里侧筑挡水墙,高度30~40 cm,沟与外界排水沟相连,若无此条件,可扩大沟的深度和宽度,形成排水区,由于本地区降雨量少,容易实现。对造林地进行深翻、全面整地,顺着坡向起垄造林。采用樟子松2年生容器苗,造林株行距1m×1m。
2.1.2 不同开沟深度对银中杨生长的影响试验。在绿色草原牧场南侧低洼盐碱地,进行了排水沟深度试验。方法是在地块高处三面挖排水沟,水分自然汇集到造林地,通过南侧排水沟渗出。第1次沟深0.5 m,造林3年后,改造成沟宽2m,深1.5m。造林树种为小胡杨、柳树1号、银中杨;株行距2m×3m,东西垄;穴状栽植,规格30cm×30cm×30cm。2006年造林。
2.2 测定内容。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集水洗盐对樟子松林木生长影响试验,采集30 cm内土样,进行充分混合采样;不同开沟深度对银中杨生长的影响试验,分层取样,分别采集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用环刀法测定容重和含水率。土壤化验项目共14项:pH值、全盐量、阴离子(Cl-、SO42-、 CO32-■、 HCO-3、 )、 阳 离 子 (Na+、 K+、 Ca2+、Mg2+)、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有机质。土壤测定依据 NY/T 1121.2-2006、LY/T 1229-1999、NY/T 148-1990、NY/T 889-2004、NY/T1121.6-2006、LY/T1251-1999等标准进行测试。每年调查试验林的生长量、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状态;试验结束测定部分品种的生物量、根系分布。
3.1 自然集水洗盐效果。造林后对林地土壤进行化验分析,与造林前比较(表1),通过采取自然集水和淋洗过程,土壤的盐分含量由0.51%下降到0.14%,由重度盐渍土降到接近中度水平,土壤含水率适中,容重轻,CO32-、HCO3-、Cl-、SO42-、K+Na 含量明显下降,幅度达到50%~93%,明显起到了洗盐的作用。
表1 整地前及造林后土壤成分变化
3.2 集水洗盐对林木生长的影响。通过这一措施,樟子松在土壤pH值9.56、盐分含量1.43 g/kg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只有碱斑处生长不良,叶色变黄。8年生时,樟子松树高平均141.4 cm(见表2),保存率达到75%,造林效果良好。
表2 樟子松生长情况
3.3 不同开沟深度对银中杨生长的影响。开沟深度与洗盐效果关系密切,深沟可在重力作用下排除更多的水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盐随水来,水散盐留”,这是盐、水的运行规律,因此,要达到“洗盐”而不“留盐”的目的,排水沟的深度要适当加深,避免排水不畅。排水不畅,自然蒸发就会导致“留盐”。通过试验表明,开沟浅起不到排水洗盐的作用,水分不能流畅排出,抑制了树木的生长,造林后由于盐分的作用每年地上都有枯死。第3年加深沟的深度到1.5~2 m,第4年后有部分银中杨保留下来,第6年已经成林。
4.1 在本地区小范围内采用自然集水洗盐的方法进行盐碱地改良,改良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土壤成分和结构,显著降低了土壤盐分和pH值,达到了改良的目的。
4.2 通过在集水洗盐措施改良的盐碱地上营造樟子松,樟子松8年生时,生长状况良好,只有碱斑处生长不良,叶色变黄,树木保存率达75%。
4.3 采取集水洗盐措施,排水沟越深洗盐效果越好,越利于树木生长,可有效改善树木生长状况,达到营林造林标准。
4.4 集水洗盐措施与其他改良盐碱土措施配合使用,会有效增加造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