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经过多年的强化完善,在修复技术水平与保护力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西藏拉萨博物馆内藏有很多的陶瓷类文物,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有效展开,使馆藏的文物都得以安全储存。但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是长期的工作,需持续对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研究和强化。因而,本文对此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研究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考古事业全面发展,使更多的历史文物出土,这对我国历史文化研究事业有重要的帮助。与此同时,对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历史文物多种多样,陶瓷类文物就是其中之一,文物在地下储存历经久远,难免会出现破损。如今,关于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已经能够应用先进技术开展,以提高对陶瓷文物的保护力度和修复完善度。
一、馆藏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档案的建立
在开展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期间,需要建立相应的档案体系,对馆藏的陶瓷类文物的种类数量进行陈列,并在档案中记录各个文物在不同阶段检测中的详情信息,以及保护与修复工作的进行情况。通过对每个陶瓷类文物不同阶段检测的信息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文物保护储藏期间文物的变化,若是存在问题可以及时采取保护与修复措施,避免馆藏文物遭受严重的损坏。近些年,西藏拉萨博物馆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管理工作当中已经运用相应的现代技术进行监控,但是文物保护与修复需要持续进行,不容忽视。
因而,要尽快建立完善的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档案体系,对馆藏的陶瓷类文物信息进行整合记录,对陶瓷类文物的储存现状进行一一确认,然后针对每一个陶瓷类文物制定相应的保护与修复方案。在方案制定时,要遵循整体性与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要求针对每个陶瓷类文物情况制定适用的保护修复方案;整体性原则是指所有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运行要保持有序性,既要保证文物保护修复质量又要提高效率,各项工作运行高效衔接。
二、明确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应用标准和原则
现代科技水平发达,在进行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科技手段来完成。但是对于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所应用的科技技术,具有专业性、规范性特点,技术应用方法是有严格要求的。现阶段,各地区的文物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与应用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使我国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水平难以达到一致的水准。针对这一问题,需要统一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标准和原则,让各地区的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人员明确其标准、原则。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应用标准与原则具体如下:
1.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要以保护措施为主,干预措施为辅,并且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能使用干预措施。
2.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要控制修复处理区域,只对文物破损部位进行修复改动,以恢复文物原貌,对于文物没有损坏的结构不能进行任何改动。
3.要对文物的所有历史信息内容进行有效保护,为文物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4.文物修复要保证完善性,一次修复尽可能将所有问题处理妥当,避免重复修复操作。
5.修复文物所使用的加固粘合材料要具有可逆性,为日后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留下空间,使其材料可以进行替换。
6.修复文物所使用的材料要保证质量,并要求材料不能对文物有任何不良影响。
三、提前进行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案规划
在开展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之前,要先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案的规划,对陶瓷文物的主要特征和材料性质进行全面掌握和分析,然后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技术应用、流程、应用材料等内容进行确认,最好制定多个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案,然后对各个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最优的方案。技术人员要对确定的保护与修复方案进行审核讨论,确保方案中应用的技术和材料等内容能够保证文物修复质量。现代在文物修复技术方面有很多新型的技术被研发出来,在进行技术应用之前,需要根据陶瓷文物的基本情况对修复技术应用原理及效果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该技术不会对文物有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再进行应用。
西藏拉萨博物馆近些年不断对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完善,引进了新的修复技术和技术设备,新型修复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够对文物修复过程的各项操作进行严格控制,并能够提高文物信息检测和技术应用效果检测的准确性,为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更具价值的参考数据。通过新型修复技术设备应用,将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直接带入了更高的层次,实现了现代化、科技化的文物修复模式,大大提高了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力度。因而,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科学的运用先进技术设备对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发展有重要助益。
四、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操作期间的注意事项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期间能够影响修复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在具体修复操作期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修复期间,要利用自然光源进行照明,并在文物周围附近适宜的位置安装空调,将环境温度控制在18~23℃,相对湿度控制在55%~60%。文物需放在专业的工作台面上,工作台要有通风设备,保持修复文物周围环境空气干净清新,将产生灰尘及时排出,并配置专业的修复座椅、设备和小型吸尘器,吸尘器用于修复期间清除工作台上的杂物与灰尘。同时要配合不锈钢水槽,用于文物表面污浊清洗。
2.博物馆内会有多个需要修復的文物,对于等待修复的文物要放进专用的储藏柜中,正在修复的文物也要放置其中,并在储存柜旁配置文物推车,用于文物运输搬移。在储藏室要配置计算机,用于文物的相关档案信息储存与查询利用,文物修复的录像要同步储存档案系统。
3.文物修复期间要将需要运用的设备与材料准备齐全,并放置在指定位置。修复工作完成后要将设备与材料归还至原本位置。对于化学类的试剂、溶剂等材料需单独存放,放在危险品储存柜中。
4.在文物修复期间,需要时刻保持修复室内环境的清洁度以及室内温度、湿度的恒定。修复技术人员要有专用的工作服与工作鞋、防护面具、防护眼镜,工作服要求具有防酸碱功能,保证修复技术人员安全,同时也要保证文物修复操作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五、将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进行融合
对于陶瓷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修復技术的应用是关键内容,传统修复技术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有很多的优势,再加上现代科技如此发达,将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融合,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水平的提升。对陶瓷类文物进行修复是希望能够还原陶瓷文物原貌,从而了解我国古代陶瓷制作工艺。修复就相当于还原,因而在修复的过程中,需对陶瓷文物的制作工艺特点、应用的材料性能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更高程度的修复还原。如古陶瓷修复用的仿釉涂料将直接影响修复部分的釉面质感和色泽效果,以往普遍使用虫胶液、硝基漆等作仿釉涂料,但这些涂料存在热稳定性差、易泛黄和附着力差等弱点,一些器物修复后仅仅过了一、二年其修复处就出现泛黄或釉面剥落现象。而运用由我国瓷器修复专家共同研究的新型树脂涂料及固化剂能够改善这一问题。因此,将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进行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陶瓷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发展。
六、合理应用复制技术提高文物保护与修复质量
合理应用复制技术具有提高文物保护与修复质量的功效,以下几种情况就适宜应用复制技术:文物原件已严重受损,经保护技术处理,仍难长久保存或濒临毁坏;藏品未完成或暂不能完成保护技术处理,可用复制品展出;陈列环境不佳,为避免藏品受损,亦用复制品代替;充实丰富博物馆陈列内容,需展出非本馆文物,也可用复制品。运用复制技术时,复制品必须忠于文物原件的原状,必须具有真实性,并保证复制品的质量。对普通的复制品,要求在造型、规格、纹饰、文字、色彩、质感、风格、完残等方面均与原件保持一致。对藏品原件残缺而又需恢复原状的复制品,必须有科学依据,不应随意创造、复制工艺过程,必须确保藏品安全无损。复制品应注明标志,避免真伪不分,造成混乱。
七、结语
文物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明宝藏,是中华历史发展的文明见证。对于文物需要进行全面的保护与修复,博物馆作为我国重要的文物收藏机构,需要承担起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使文物历史文化能够,继续传承。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期间,除了各项修复设备、技术、材料等内容要保证专业以外,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操作的技术人员也需保证专业度,持续提高自身修复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进东,邓佳.出水陶瓷文物保护修复方法概述——以“南海Ⅰ号”出水陶瓷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0):79-83.
[2]龚玉武.谈《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瓷器类文物》编制工作[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1):68-70.
[3]杨蕴.浅谈3D打印技术在陶瓷类文物修复和复制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110-113.
[4]胡治宇.针对VR技术对古陶瓷文物技术支持可行性分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29(2):116-117.
作者简介:卫国(1968-),男,藏族,西藏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本科,研究方向:文物科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