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云 李东霞 陈君 刘立云 周焕起
摘 要 本研究以‘热研1号槟榔种子为供试材料,借助双向温度梯度系统控制面板设置49个昼夜温度处理(最高温区48 ℃,最低温区20 ℃),研究其对种子萌发率、生长状况及生理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槟榔种子萌发最佳昼夜温度组合为29/25 ℃,萌发率100%,生长态势最佳;20/20 ℃条件下槟榔种子有萌发,但发芽率为80%,种子长势一般;48/48 ℃条件下种子不萌发。根据长势状况,以及酶活(SOD、POD、GR)测定,明确了最适于种子萌发及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20~34/25 ℃。另外种子萌发所需日积温560~744 ℃?h为宜,萌发总积温不宜超过24 864 ℃?h。实验还证实了槟榔种子变温处理比常温萌发效果更好。
关键词 双向温度梯度系统;槟榔;萌发;生理生化
中图分类号 S543.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effect of germination rate, growth conditions,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Arecanut was studied using the 2-way grants thermogradient plate which allows 49 temperature combinations (regimes) (20 ℃ to 48 ℃) of single temperature and alternating temperature combination over a time continuum. Under the best temperature combination 29/25 ℃, the seed germination rate was 100% and the growth potential was the best. When temperature was 20/20 ℃, the germination rate was 80%, and the growth was general. The 48/48 ℃ treatment did not have any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germination rate, growth conditions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 (SOD, POD, GR), the most suitable temperature range was 25/2034/25 ℃. In addition, the optimum reaction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was 560744 ℃?h, and the total germination temperature should not exceed 24 864 ℃?h. The experiment also supported that the alternate temperature treatment was better than the normal temperature treatment for the seed germination rate and growth of Arecanut.
Keywords 2-way grants thermogradient plate; areca; germination; physiological response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9.08.007
槟榔(Areca catechu L.)是棕榈科槟榔属多年生经济作物,目前已成为海南第一大农业支柱产业。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种子、果皮、花等均可入药,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碱、儿茶素、多糖、胆碱等具有杀虫、消积、下气、行水等功效。另外,槟榔嫩果(授粉受精后140~160 d采摘的未成熟果)作为咀嚼嗜好品供不应求[1],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咀嚼槟榔,是槟榔的主要消费方式。
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的萌发温度要求不同,这是由植物本身特性所决定,也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槟榔属顽拗性种子,具有对温度、干旱等外界环境较为敏感的特性。槟榔生长于热带及南北回归线以内的亚热带边缘地区,种果成熟月份集中在4—5月,恰逢海南高温季节,如何控制合适的温度进行种果萌发处理,避免因温度过高造成大批量种果失活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由于种植的局域性与研究滞后的现状,针对槟榔种果萌发的研究报道较少。董志国等[2]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槟榔种果发芽的影响;陈思婷等[3]实验证明剥壳与切头处理对槟榔种果发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探讨种果最适宜发芽温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双向温度梯度系统,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对种果进行发芽测试,探讨最佳发芽温度及生长效应,比较不同温度处理的生理生化差异,精准确定槟榔种果的最佳发芽温度,界定发芽的极限温度,为槟榔规模化育苗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材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国审品种‘热研1号槟榔(热品审2014011)[4]同串种果,种子均匀一致,无病虫害。采回种果人工剥去果肉,用洗洁精将种子上附着的果肉清洗干净,然后用2.5%次氯酸钠溶液将种子灭菌5 min,再用灭菌纯水将种子清洗3遍。实验仪器为温度梯度种子系统(GRD1 Gradient Plate 40674-A)。
1.2 方法
1.2.1 实验设计 设置了7×7矩阵共49个温度组合(20~48 ℃),如表1所示,高温端为48/48 ℃(白天/黑夜温度),低温端20/20 ℃,第1梯度在黑暗中由左向右移动,每8 h交替一次,第2次由前向后随光而变(光照强度4000 lx),每16 h交替一次。每个实验格放置15个种果(去皮洗净),每个处理3次重复。
1.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生长指标观测:以观察到种子胚根、胚芽伸出种皮并发育到一定程度视为发芽;定期观测种子发芽率、胚芽、胚根及发
根数的生长动态;发芽率=n/N×100%(式中,n为实验结束后发芽粒数;N为供试种子总数);积温T=TN?Nt+TD?Dt(式中,T为积温值,TD、TN分别为昼周期和夜周期对应的平均温度;Dt、Nt为种子萌发对应的昼夜小时数)。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取样点为播种28 d后距离萌发孔基部0.8~1.5 cm的胚芽部位。蛋白(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按照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进行测定,SOD和POD酶活性按每毫克蛋白中的酶活力单位数计算(U/mg)。每个指标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与office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018年4月20日将种子置于温度板上,4月28日开始萌发,最早是B2、B3、B4、C2、C3等温度组合出现萌发现象。种子发芽周期约28 d(5月18日)。结合表1,由图1可见,交替温度条件下,在25~43 ℃(夜)和25~38 ℃(日)范围内种子萌发速度最快,效果好,发芽率达100%。另外,可萌发的边缘区域温度组合为D5、F4、G1、G2发芽率分别为93.3%、80%、33.3%、20%。恒温条件下,A1(20/20 ℃)、B2(25/25 ℃)、C3(29/29 ℃)、D4(34/34 ℃)、E5(38/38 ℃)、F6(43/43 ℃)、G7(48/48 ℃)處于面板中轴斜线的位置,发芽率分别为80%、100%、100%、66.7%、0、0、0,发芽率呈“低-高-低”的抛物线形。
2.2 积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从表2可见,49个温度组合中25个萌发率达80%以上,占比51%。其中A3、A4、B2、B3、B4、C1、D1、D2共8个温度组合种子萌发率达80%仅需13 d,日积温范围为552~744 ℃?h,总萌发积温范围为7176~9672 ℃?h。17 d时种子萌发率达80%的有10个温度组合,日积温范围为520~808 ℃?h,总萌发积温范围为7 140~13 736 ℃?h,涵盖了13 d萌发率达80%的日积温及总积温范围。在28 d方可达到80%发芽率的温度组合20/20、34/43 ℃中,日积温分别为480、888 ℃?h,是处理组合达80%以上的最低值和最高值。
2.3 温度处理对种子生长势的影响
从图1可见,槟榔种子发芽温度范围较广,25~38 ℃均可正常发芽,但在相同发芽率情况下种子生长状况差异较大。如图2所示,槟榔长势最佳温区为A2~A4、B2~B4、C2~C3、D1~D3、E1~E2;其次为A1、B1、C1、E3、F1;A6~G6、A7~G7、G1~G7为不萌发状态。根据种子萌发生长的表征,选取发芽率为100%的3个温度处理B3(29/25 ℃)、C1(20/29 ℃)、D4(34/34 ℃),在不同的发育时期(5月8日,5月18日,5月28日)进行测量。从图3、图4和图5可见,无论是胚芽、胚根和发根数,B3处理均显著高于C1和D4,生长态势由高至低为B3(29/25 ℃)>C1(20/29 ℃)>D4(34/ 34 ℃),由此可见,合适的积温条件下,相同发芽率情况下,合适的积温条件种子长势有显著差异。
2.4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响应
以B3、C1、D4代表3个不同生长势区间材料,开展其生理生化研究。结果如图6、图7和图8所示。不同温度组合条件下对种子萌发过程中SOD、POD、GR活性影响不同,3种温度组合种子萌发过程中3种酶活性规律一致,由高到低为B3(29/25 ℃)>C1(20/29 ℃)>D4(34/34 ℃)。其中抗氧化物酶SOD、POD活性在三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B3处理的SOD值为80 U/mg,比C1和D4处理显著高出40.79%和79.70%;POD的表现变化与SOD的较为一致,亦是B3处理POD值最大,比C1与D4分别高出60.04%和82.78%。
3 讨论
本研究所用仪器双向温度梯度系统是高效性的温度循环系统,是在铝板平面一侧加热同时另一侧制冷,从而在板面形成温度梯度,通过梯度板再次旋转90°,即可形成多孔温差条件。该系统可同时模拟196个不同的温差条件,可快速模拟和摸索培养最佳温度条件,一次性得出大量实验数据,替代了光照培养箱温度条件单一的缺陷。特别是用于探索种植地域优化筛选、种子最佳温度条件、种子活性鉴定等效果显著,可在保证准确性的条件下节省大量时间和实验测试,Joseph 等[5]和Asomaning等[6]均运用该仪器进行了艳丽榄仁、白卡雅楝种子的变温处理实验。
种子萌发温度具有最高温与最低温的范围需求,超出范围都会使酶失去催化能力,从而使种子失去萌发力。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周期的重要阶段,此期间萌发生长极易受温度等环境的影 响[7]。理想条件下,种子生长势旺盛,酶活力强,催化能力亦强。本研究中最低温设置为20 ℃,是因为槟榔为忌低温的敏感性种子,加之槟榔发芽季平均温度为25~30 ℃;最高温设置为48 ℃,笔者在种果槟榔采摘后进行装袋堆沤(一般海南农户的种子处理方法),测定袋内温度,可高达50 ℃左右。温度高的原因主要是种子的呼吸作用、气候因素以及微生物发酵升温等,当种子贮藏置放不当极易引起高温损伤[8]。
在种子萌发方面,20 ℃常温处理槟榔种子有萌发,但发芽率为80%,种子长势一般;50 ℃处理种子萌发率为0;极限高温处理组合为34/43 ℃(日均温为37 ℃),发芽率为66.7%,种子长势差;最适于种子萌发及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20~34/25 ℃(日均温为23.3~31 ℃),最佳的温度组合为29/25 ℃,这与棕榈种子萌发温度(30/20 ℃)较为接近[9]。由此计算出最佳萌发日积温范围为560~744 ℃?h,总萌发积温为7280~9672 ℃?h。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槟榔种子温度交替变化处理比常温条件发芽效果好。实验中29/29和34/34 ℃日积温与25/34和38/25 ℃相似,但80%种子萌发率时间与生长势明显差别。类似的研究多见报道,恒温不利于羊草种子发芽[10],变温能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11-14],这可能是棕榈科大多数植物长期适应原生境的结果。关于变温促进种子发芽的机理目前尚未认识清楚,据分析可能与不同温度满足种子萌发不同生理过程有关。
POD、SOD和GR是植物体内清除自由基的重要保护酶。通常情况下,正常植株体内保护酶都具有较高的活性,可有效地清除细胞内的各种活性氧自由基。本研究中,SOD、POD、GR等酶协调一致,维持在一个相对高的稳定水平,从而防止生物自由基对细胞的毒害。本研究中种子萌发长势越好,酶活越强,反映了长势旺盛的种苗具有良好的防御系统。另外温梯度板的种子培养属于微逆境环境,无湿度控制,靠人为手动控湿,种子萌发相关酶活性也会随着环境条件而变化,曹红星等[15]、孙程旭等[16]、黄丽云等[17]和李佳等[18]以槟榔幼苗为试材开展低温、干旱、耐旱等抗逆性研究,表明在逆境条件下,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抗氧化物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本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会受湿度变化的影响,导致酶活变化,反映出不同温度处理种子自身生长调控的能力。
本研究探讨了温度对槟榔种子萌发的影响,明确了槟榔种子的最佳昼夜温度组合为29/25 ℃,最佳萌发恒温为23.3~31.0 ℃,日積温560~744 ℃?h,萌发积温不宜超过24 864 ℃?h。另外证实了槟榔种子变温交替处理比常温处理萌发效果好。
参考文献
黄丽云, 刘立云, 齐 兰, 等. 基于Logistic模型的槟榔果实生长发育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 2018, 38(8): 105-108.
董志国, 刘立云. NaCl胁迫对槟榔种果发芽的影响[J]. 安徽农业学报, 2008, 14(22): 105-106.
陈思婷, 王 萍. 剥壳与切头对槟榔种子发芽的影响[J]. 热带农业科学, 2011, 31(10): 13-15.
李和帅, 范海阔, 黄丽云, 等. 槟榔新品种“热研1号”[J]. 园艺学报, 2011, 38(5): 1011-1012.
Joseph M A, Moctar S, Nana S O. Germination responses of Terminalia superba Engl and Diels seeds on the 2-way grants thermogradient plate[J]. Research Journal of Seed Science, 2011, 4(1): 28-39.
Asomaning J M, Sacande M, Olympio N S. Germination responses of Khaya Anthotheca seeds to a range of temperatures provided by the 2-way grants thermogradient plate[J]. Ghana Journal Forestry, 2010, 26: 74-88.
张晓艳, 杨忠仁, 郝丽珍, 等. 温度及盐胁迫对地梢瓜种子萌发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17, 37(6): 1166-1174.
毕辛华, 戴心维. 种子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86-87.
唐安军, 龙春林, 刀志灵, 等. 棕榈种子萌发特性及其贮藏行为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2005, 27(6): 657-662.
杨伟光, 刘盼盼, 袁光孝, 等. 种质及变温对羊草种子萌发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8, 27(7): 103-111.
易 津, 李青丰, 田瑞华. 赖草属牧草种子休眠与植物激素调控[J]. 草地学报, 1997, 5(2): 93-100.
蔺吉祥, 邵 帅, 隋 丹, 等. 几种提高羊草种子发芽率方法的比较[J]. 中国草地学报, 2014, 36(3): 47-51.
Gu A L, Yi J, Roman H, et a1. Effects of low-temperatures on seed germination of Leymus chinensis and Pascopyrum smithii[J]. Chinese Journal Grassland, 2005, 27(2): 50-54.
Chiwocha S D S, Cutler A J, Abrams S R, et al. The etrl-2 mut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affects the abscisic acid, auxin, cytokinin and gibberellin metabolic pathways during maintenance of seed dormancy, moist-chilling and germination[J]. The Plant Journal, 2005, 42(1): 35-48.
曹红星, 冯美利, 孙程旭, 等. 低温及干旱胁迫对槟榔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3): 832-335.
孙程旭, 陈良秋, 冯美利, 等. 槟榔不同品种幼苗耐寒性比较初步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22(6): 1686-1689.
黄丽云, 刘立云, 李 艳, 等. 低温胁迫对“热研1号”槟榔新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36(11): 2015-2018.
李 佳, 刘立云, 李 艳, 等. 保水剂对干旱胁迫槟榔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49(1): 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