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尚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大的时代背景下流行的主流服饰,因此,一个时代流行的服饰具有极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是极为典型的生活方式表征。以海南岛上的土著民族黎族为例,由于其特殊的地域环境,使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将其与其他少数民族区分开来,并相对完整的认识和了解黎族群体主流的服饰文化从古到今辗转经历的四个时代变迁:原始社会的“贯首衣”、封建社会的“筒裙”、现代社会的“牛仔裤”和近年来“筒裙的复兴”。尽管贯首衣、筒裙和牛仔裤并不能涵盖同一时期时尚潮流的全貌,但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它们却是最能体现同一时间段内黎族群体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审美趣味和社会思潮。
【关键词】筒裙;牛仔裤;黎族;变迁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在反复的冲突和调和中不断发展前进,服饰作为人类社会中适应社会群体、表达自我和提升个性的重要手段,通常借助时尚流行和审美判断不断发生变异。黎族是多元一体的华夏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华夏边缘的少数民族群体,与周边的汉族群体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无数次发生异质文化的冲突与互融,时尚作为调和冲突的重要方式,对黎族群体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主流服饰的变化中。尤其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汉族人的时尚装扮通过言传身教和网络媒介不断在黎族青年族群中传播,而时尚作为一种既定模式的模仿,使汉族人的流行服饰成为黎族青少年不断追逐的对象,甚至在整个黎族主流群体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令黎族群体主流服饰变革的动因不外乎以下三种:是先进文明和科技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產生活方式的变革,尤其是纺织、服装的新技术上,譬如棉纺织技术的发明、蚕丝的传入、缝纫机和绣花机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等;二是急剧的社会变革。譬如政府政策的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现代生活的高速变化、高度紧张,及其最后造成黎族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普遍怀恋与回归;三是模仿时尚的普遍性,这一点既来自于人自身的好奇心理,又来自于对差异性、变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一、新技术和新事物影响下的时尚衍生
黎族社会主流群体所穿着的服装是衡量黎族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从最初的树皮贯首衣到宋元时期开始达到鼎盛的黎锦,可以清晰地看到黎族传统纺织工艺的进步,不同时期的衣着能够反映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制作服装的材料、工艺和形制在不同阶段所蕴含的装饰手法和审美趣味也能表达出不同阶段黎族主流群体的时尚风格和民族个性。
“贯首衣”是整个漫长的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直到东汉时期,黎族社会普篇流行的衣着样式,黎族先民在改造自然和产生生产活动的初期,在日常采集劳作中发现构树的树皮柔软坚韧,经过拍打及简单的加工处理之后,能够缝纫成形制简单的套头衣服来满足穿衣最初的需求——御寒蔽体,由此诞生的“贯首衣”受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只得采用无纺树皮纤维加简单缝纫加工的技术工艺。随着黎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稻作文明,进入氏族公社的阶段。随着纺织技术的发明,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黎族妇女经历了从指经手挂到原始腰机的纺织工具变革之后,逐渐习惯于将麻葛纤维纺绩成线,织造出原始的布匹。
东汉末年,内地汉族的大量迁徙使海南岛逐渐涌入大量移民,打破了原始的黎、苗聚居的社会环境,汉族无论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对于黎族先民而言,都是更为先进的文明层次,从沿海平原汉族人的聚居地开始逐渐向黎族的聚居地深入传播,汉族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对周边居住的黎族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逐渐演化出上衣仍是贯首衣,下裳演变成筒裙的形制。与此同时,新技术的普及——黎族妇女发明了棉纺织技术和植物染色工艺,在技术和材料上推动了筒裙的发展,并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的发展达到顶峰,筒裙的装饰手法趋于丰富多彩,纺、染、织、绣工艺被混杂运用,汉族地区丝线的传入填补了黎族人不事桑蚕的缺陷,并因此产生了以一幅黎锦缝合而成的筒裙样式,比棉筒裙更加精致鲜艳。随着纺织原料的拓展和纺织技术的进步,锦纶、晴纶等化学纤维也加入筒裙原料的范畴;动力机器代替了手工纺线;工业燃料代替了草染石染,动力机器的现代化和化学燃料带来的色彩多样化使黎族筒裙的加工更加简单,色彩也更加丰富,现成的机制纱线令黎族妇女省去了手工放线的步骤,缝纫机的出现也使筒裙的缝制更加简单。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发展的便利和信息技术的发达,黎族群体越来越多地接收到时下流行的服装趋势,牛仔裤随着肯德基、麦当劳一起侵入到黎族社会中,在各种明星效应的影响下,尤其在年轻一代人的心中牛仔裤成为时尚圣品,轻易地就将传统的筒裙取而代之。然而近年来,悄然开始的黎族锦编排技术数字化革命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筒裙制作方法无法满足大批量生产要求的难题:手工提花机的发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织女们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成为筒裙成为时尚潮流再次复兴的诱因。
二、异质文化影响下的黎族流行服饰文化变迁=
汉文化作为区别于黎族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最初来自于在与黎族传统文化交锋的过程中历经三个阶段,这种影响随后逐渐从沿海地区扩展到中部山区。第一阶段是汉唐时期,以平黎方针为主导,一方面,政府派遣军队入侵海南岛,建立郡县来管理当地土著民族并安置流放的罪犯;另一方面,多次将汉族人迁移到海南岛沿海地区,导致汉族人和黎族人混杂在一起生活并通婚,形成海南岛黎族人外熟内生的格局;在第二阶段,从宋、元、明、清到民国,以统治、治理黎族为主,黎族人被教导如何耕作、如何穿衣以及汉族的婚俗礼俗。与此同时,不断开辟道路,发展商品交换;第三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一方面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立学校,修建道路改善交通,加深黎族社会的现代化程度。经过这三个阶段,先进的文明推动了黎族原始社会的发展,黎族的主流服饰受汉族服饰的影响从贯首衣演变成上衣和筒裙。
在汉族先进的礼仪、语言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黎族筒裙被染上封建等级和炫富的印记。在黎族原始的氏族制度下,黎族筒裙所体现的等级差异主要是已婚和未婚的差异以及年龄和辈分的差异,如细软洁白的上等吉贝布会提供给富裕阶层或权利阶层享用,而家庭富裕的黎族妇女在制作筒裙的黎锦中往往会加入贵重的金银箔、云母片和色彩亮丽的鸟雀羽毛,头巾的两端、衣摆下沿、裙尾处也会通过缝缀贝壳、串珠、铜钱、铜铃来象征家族的财富。筒裙图案中的牛羊纹样、汉族亭台楼阁纹样和汉族钱币纹样,也表现出了具有“显富”意义的内容。
宋代开始,由于沿海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在先进文明的影响下,黎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更加显著,与汉族混居的黎族村落中男子服装汉化最早,尤其是清朝颁布的招抚黎族男子剃发改装政策令黎族男子不再椎髻跣足穿着吊裆裤,而是仿效汉人装束,穿着汉式长衣、长裤。妇女的筒裙变化最为明显,大多数筒裙的花纹趋向简化,美孚方言的黎族妇女甚至将筒裙模仿汉族长裙的样式变宽变长。而居住在海南岛内陆五指山中的黎族,由于交通闭塞导致生产力落后以及生产资料匮乏,直至近代仍普遍维持着贯首衣加及膝筒裙的原始风貌。至解放前夕,黎族男子几乎普遍穿着汉族服装,而靠近城镇的黎族年轻女子也开始接受汉化,大多数穿着已与汉族人无异,只有居住在落后山区的黎族妇女仍保留着穿着黎族传统服饰的习俗。
新中国成立时对黎族的扶持政策,使黎族社会制度、商品经济和交通运输都取得巨大的进步,黎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迁,新农村的建设令原本封闭落后的山区面貌也获得巨大的改变,大规模、批量化工业生产的现代服装对黎族传统服饰产生了冲击。大量物美价廉的机制服装充斥在黎族地区的商品市场中,比起工艺复杂、制作困难且行动略有不便的传统服装,机织布、机绣花布和时尚的牛仔裤更受到当代黎族人的偏爱。改革开放以后,海南岛上大多数黎族妇女摒弃了筒裙这一祖先流传下来的服饰传统,转而接纳吸收了汉族人群特别是年轻群体中最为流行的服饰——牛仔裤;第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对黎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黎族传统服饰逐渐被批量生产的机制服装所取代,只有在特殊的節日期间或交通相对闭塞的保守黎族村落里,才能依稀看见穿着传统服饰的黎族妇女,而各式各样的牛仔裤则因为其千变万化的式样成为现代黎族青年群体中最流行的下裳。
三、结论
一种服装样式从流行到消失,往往还会以新的面目再出现,在经历几十年牛仔裤的时代之后,黎族筒裙的复兴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尽管它并没有完全以它本来的面貌重新出现,但却是当代人对黎族筒裙这一传统服饰的继承和改良。不论是黎族筒裙上的传统图案与时装的结合还构成筒裙的元素与现代服饰的拼接,都为黎族筒裙在时尚文化领域的复兴揭开了新的篇章。当我们在牛仔裤中寻找到某一筒裙元素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过去岁月的追忆和缅怀。
作者简介:黄呈(1962-),男,黎族,大专,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人,现任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初级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如何做好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