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7 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流行情况与趋势分析

2019-07-09 03:34董航李燕林国桢刘华章杨琼英陈远源
中国循环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广州市死亡率病例

董航,李燕,林国桢,刘华章,杨琼英,陈远源

心原性猝死是指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点、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突然死亡[1]。心原性猝死占所有猝死的80%。全世界每年约1 70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约25%为心原性猝死[2]。在中国每年约有54.4 万人死于心原性猝死[3]。目前,国内有关心原性猝死在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研究较少,大多数为针对尸体解剖病例得出的结论,该类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 岁,存在一定的偏倚[4-6]。目前,我国心原性猝死的防治现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体制与政策方面来看,医疗卫生领域长期忽视公共卫生预防工作无疑是重要的原因[7]。本研究将对2012~2017 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死亡率及趋势情况进行分析,为政府及相关研究单位提供数据支持,为预防心原性猝死死亡科学合理地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提供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数据来源: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广州市公安局和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和人口构成。本研究以2012~2017 年广州市报告直接死因为心原性猝死的户籍病例作为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质量控制:所有死亡病例均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报告内容包括死者的基本信息、死亡原因、诊断单位、报告人情况和根本死因及编码五部分,对于死因不明病例要补充填写调查记录,包括死者生前症状、体征、既往病史、既往生活史等内容。疾控中心设专人负责统筹、审核、督导和培训,各医疗机构负责收集本院院内死亡病例,并上报,在家正常死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调查,非正常死亡由法医负责调查,院外死亡统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病伤死因分类、编码和根本死因均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标准统一选择,本研究主要分析直接死亡原因为心原性猝死(I46.1)的死亡病例。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使用的统计指标有: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年龄调整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用Excel 2010 和SAS 9.1 计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世标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中标率)等指标,其中世标率的计算采用Segi's 世界标准人口构成。死亡率趋势性检验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开发的Joint Regression Program4.0.4 软件,计算APC 值及其95%可信区间,检验水准α=0.05[8],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原性猝死死亡情况(表1)

2012~2017 年广州市发生心原性猝死病例11 052例,占总死亡人数的3.80%,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9.70%。年平均死亡率为21.76/10 万,中标率为11.24/10 万,世标率为14.48/10 万。其中男性6 171 例,年平均死亡率为24.14/10 万,世标率为18.44/10 万,女性4 881 例,年平均死亡率为19.36/10 万,世标率为10.76/10万,男性高于女性。死亡年龄中位数为80岁。

表1 2012~2017 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死亡情况

2.2 按年龄、性别分析死亡情况(图1)

2012~2017 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45 岁以前死亡率增长缓慢,45 岁以后死亡率增长迅速,80 岁以后升高幅度较大。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尤其在25~60 岁,男性死亡率均为女性的3 倍以上。

2.3 心原性猝死的死亡时间和地点分布

2012~2017 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按月份分布,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形态,其中1 月份、2 月份、12 月份死亡病例较多,其他月份死亡病例相差不大(图2)。按地点分布,广州市心原性猝死主要发生在院外,占61.01%,其中家中占48.40%,其他场所占12.61%。其次为院内,占38.99%。

2.4 伴随疾病分析(表2)

在2012~2017 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死亡病例中,列为前五位的伴随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6 934 例(62.74%)、高血压心脏病1 330 例(12.03%)、其他心脏病1 327 例(12.01%)、脑血管病254 例(2.30%)、炎性心脏病169 例(1.53%),五者合计占所有心原性猝死伴随疾病的90.61%。除女性第五位为糖尿病,男性为炎性心脏病外,男性与女性心原性猝死伴随疾病的种类基本相同,顺位也相差不大。

图1 2012~2017 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年龄别死亡率

图2 2012~2017 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的月份分布情况

表2 2012~2017 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伴随疾病顺位情况

2.5 趋势分析(表1,图3)

2012~2017 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世标率由2012 年的10.76/10 万上升到2017 年的18.25/10 万,6 年间整体上升了69.59%,APC 值 为14.42%(Z=5.76,95%CI:7.2%~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5)。从性别看,男性和女性心原性猝死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男性平均年上升速度比女性快。男性APC 值为15.78%(Z=6.96,95%CI: 9.2%~22.7%),差 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022),女性APC 值为12.40%(Z=4.38,95%CI: 4.4%~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9)。

图3 2012~2017 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死亡趋势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死亡中标率为11.24/10 万,世标率为14.48/10 万,低于全国水平,同时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西非城市喀麦隆[9-12]。从性别看,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与全国及世界其他国家情况基本一致,但北京市一项社区居民调查结果显示为女性心原性猝死死亡率高于男性[3,13]。说明总体上男性为重点干预人群。另外,广州市心原性猝死中位年龄为80 岁,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升高,45 岁以后逐年上升,80 岁以后上升迅速,说明老年人是心原性猝死发生的高危人群,与马国平等[14]研究结果一致。

约 80%的心原性猝死患者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原性猝死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在流行病学研究上有很强的相似程度[15]。本研究结果也发现心原性猝死伴随疾病八成以上为心血管疾病,死亡时间高峰集中在冬春季节,与冠心病的发作高峰吻合。造成心原性猝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室性严重心律失常家族史、大量酒精摄入、高脂肪饮食、心房颤动、肾脏疾病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14,16-17]。另外,季节变化、过度劳累、精神刺激、便秘等均可诱发心原性猝死。男性心原性猝死死亡率高于女性,也可能与男性承担的家庭、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应酬较多,缺少充足的运动锻炼时间,长期烟、酒刺激和高热量饮食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从而增加了心原性猝死的发生有关。因此作为一级预防,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建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持心态平和,减少诱发心原性猝死的因素[18-19]。

2012~2017 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男性上升速度比女性快,61.01%发生在院外。但在日本,心原性猝死自1981~1995 年已经呈现下降趋势,1995~2005 年这十年没有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救护车运动及时,患者被有效实施抢救有关[11]。但交通堵塞一直困扰着我国大中型城市,边远地区急救车到达时间也相对较晚,这些因素均可影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展开救治,使猝死患者失去救治机会,导致心原性猝死死亡率升高。多项研究证实,心脏骤停初期3~5 min 内进行心肺复苏(CPR),存活率可达49%~75%,每延迟 1 min,存活率则下降7%~10%。针对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最有效的方法是及时除颤,因此及时有效的进行CPR 和使用AED,可以大大提高心原性猝死患者的存活机会[20-21]。虽然三十年前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就已经在公众场所使用AED, 并且CPR 施救率高达50%,但效果并不理想[22]。波兰的一项研究显示,院外发生心跳骤停AED 的使用率只有10%[23],原因是AED 主要配置在公共场所,而心原性猝死80%发生在家中,延误了心原性猝死发生后的最佳抢救时间。此情况在中国同样存在,主要由于理念落后,相关培训和使用流程不够普及,公众知晓率低等原因,虽然公众场所的配备已启动,但是实际使用率为零[24]。所以如何合理配置AED 并发挥其及时除颤的作用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方向。

综上所述,目前广州市公共场所配备AED 尚未普及,对于急救知识宣传力度不强,虽然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死亡率较低,但近年有明显上升趋势,男性和老年人是发生的重点人群,政府有必要加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开展CPR 技能培训,适当合理地配置AED,提高心原性猝死患者生存率。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数据来源于死因监测系统,只能通过收集死亡病例计算死亡率,初步评估广州市心原性猝死发生情况。同时,家中死亡病例有部分为通过调查进行推断,在诊断准确性上较难质控。

猜你喜欢
广州市死亡率病例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病例”和“病历”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本土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例以下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