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博罗县观音阁森林小镇建设支持度研究

2019-07-09 07:04叶雪凌
广东园林 2019年3期
关键词:驱动小镇变量

叶雪凌

(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东 广州 510663)

森林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过滤器,对环境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森林引入城市,充分发挥森林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气候、传播生态文明等功能,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目标。因此森林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各国政府极力支持与推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动,同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1]。森林小镇建设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延伸,是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内容。居民作为森林小镇建设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支持度是森林小镇建设的关键要素[2],因而居民支持度的探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国内有关森林小镇建设对居民影响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从受影响视角的探究仍处于起步阶段[3]。因此,当务之急是厘清居民支持度的驱动机理。

目前,探究个体支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理论化性[4],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的学者应用理论模型进行系统的探究,如社会交换理论[2]、社会认同理论[5]、生命周期理论[6]等。社会交换理论作为其中广泛应用的理论框架之一,用于预测与解释个体参与交换的动因[7]。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居民是理性的经纪人,居民对森林小镇建设的支持基于其对利益与成本的理性评估[2],如果居民认为收益高于成本,则愿意参与交换;相应的,森林小镇建设正向感知高于负向感知,那么社区则会支持小镇建设[8]。因此一些学者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之上,拓展了该理论并探究了个体支持度[2],如朱鹤等研究了成本感知与利益感知对支持度影响[9]。

人文地理学中认为地方依恋是人与环境共同的产物,是人赋予环境、同时反作用于人的一种行为[10]。地方依恋的主要特征是个体情感与地方保持紧密联系,这种情感上的依恋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影响个体的忠诚度、支持态度、支持度等[11]。因此,居民地方依恋的差异决定了其对森林小镇建设的态度与支持度。纵览已有的研究,学者们仅从社会交换理论[2,9]、地方依恋[10~11]单独探讨支持度的驱动机理,将两者相结合探究支持度的驱动机理鲜有探讨。据此,本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将地方依恋纳入社会交换理论,以博罗县观音阁镇居民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居民支持度理论模型的解释力度,明确居民支持度驱动机理,为森林小镇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理论假设

1.1 森林小镇建设影响感知

森林小镇建设影响感知是指居民对小镇各要素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的认知。森林小镇的建设对社区以及个体参与者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在社区层面,学者们从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9,12]。森林小镇的建设为小镇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增长,改善了小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带来了多元化的社会福利[13],使居民对森林小镇的建设具有认同感与满足感。与此同时,森林小镇的建设也会促使物价上涨、治安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小镇居民的不满[14]。个体参与层面,森林小镇的建设对个体参与者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会给参与相关行业的居民带来一定经济利益,但也有可能对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观念带来影响[9]。基于前人的研究,森林小镇建设影响感知分为获益感知与成本感知,居民的获益感知与成本感知是驱动支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2]。此外,部分学者将满意度作为获益与成本感知与支持度的中介变量,并在实证检验中取得了不错了解释力度。白玲等学者实证检验了获益与成本感知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支持度[15]。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1为获益感知对满意度存在正向驱动作用;H2为成本感知对满意度存在负向驱动作用;H3为满意度对支持度存在正向驱动作用。

1.2 地方依恋

地方感是从个体的心理、社会文化、认知等视角来联系“人—地”关系的理论[16]。地方依恋作为地方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居民支持度驱动机理研究的热点[10]。地方依恋指人与地互动产生的心理认同与情感依托[11]。纵览前人的研究,将地方依恋划分为地方情感、地方依赖、地方认同3个维度变量[17]。地方认同指人对地方互动产生的情感依托;地方依赖指人与地方互动产生的功能性依恋;地方情感指人对地方情感上的投入。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将三者有效的区分,地方依恋本身就带有情感因素,有学者将地方依恋作为单一维度测量[16~17],因此本文采用地方依恋单一指标进行测量。当个体与地方产生强烈的情感依托时,则会变现出强烈的支持意愿[11]。近几年,这种影响关系得到了学者们大量验证,徐文燕等[18]基于地方依恋视角,实证探究了地方依恋对居民支持度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包亚芳等[11]以西湖世界遗产地居民为例,探究了地方依恋对居民支持度具有正向影响关系。尽管地方依恋对支持度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但仅探究地方依恋与支持度联系是不够的,还需要考察驱动过程中的中介机制,以完善相关理论。因此学者们将支持态度作为地方依恋与支持度的中介变量,并取得良好的解释力度[11]。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4为地方依恋对支持态度存在正向驱动作用;H5为支持态度对支持度存在正向驱动作用。

1.3 理论模型构建

综合已有的研究与上述分析,本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将地方依恋纳入社会交换理论当中,构建了居民支持度理论假设模型(图1)。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观音阁镇位于博罗县、惠州(惠城区)、河源三地的交汇之处,毗邻广州、香港、深圳等地。镇内自然资源丰富,其中珍贵植物资源有何首乌Fallopia multi fl ora、 半 夏Pinellia ternata等,珍贵动物资源有三线闭壳龟(金钱龟)Cuora trifasciata、果子狸Paguma larvata等;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为3 716.68 hm2,林地率36.28%。另观音阁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家文化、南粤文化、宗教文化交相辉映。国家建设森林小镇的宗旨是保护小镇森林资源,根本定位为生态文化发展[19],观音阁镇依托其丰富的自然及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生态宜居、观音文化浓郁的山水田园小镇。因此,本研究选取观音阁镇作为研究案例具有典型性。

2.2 量表设计

图1 居民支持度理论假设模型

本研究问卷中所有的变量均使用Likert 7点法,其中获益感知、成本感知的测量参考王永等[2]、白玲等[15]的研究,依次用X1~X4测量获益感知,X5~X8测量成本感知;地方依恋的测量参考黄涛等[15]的研究,依次用X9~X11测量地方依恋;满意度的测量参考王永等[2]的研究,依次用X12~X14测量满意度;支持态度与支持度的测量参考包亚芳等[11]、白玲等[15]的研究,依次用X15~X17测量支持态度,用X18~X20测量支持度。

2.3 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观音阁镇当地居民,调查时间为2018年9月,问卷调查由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的4名工作人员共同完成,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收集数据,对问卷理解困难或者有填写困难的居民,采取提问代填写的方式,由笔者录入数据。本次调研共发放2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有效率76.78%。

2.4 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方法分为3个步骤。首先,以验证式因子分析检验各测量指标对潜在变量的信度、收敛效度与区分效度的检定,其中组成信度(CR)是结构方程模型中检验潜在变量信度质量的指标,组成信度的标准值在0.7以上,表示测量模型的信度较好;平均方差提取量(AVE)是结构方程模型中检验潜在变量收敛效度的指标,AVE的标准值在0.5以上,表示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较好[20];区分效度通过Fornell等[21]的研究方法,比较两个潜在变量的AVE的平方根与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大小来判断,当潜在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大于相关系数,说明模型的区分效度较好。然后检验结构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一般情况下数据模型拟合指数在学者们提出标准范围内,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假设路径,P值小于0.05,说明该条假设路径成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统计特征

统计显示,男性(51.62%)和女性(48.38%)比例基本持平;文化程度以初中(43.72%)和小学(32.55%)为主;年龄结构以18~30岁青年为主(61.86%);家庭年收入以6~9万为主(52.56%);职业组成以农民为主(39.07%),个体户为辅(31.62%);居住年限以20年以上为主(56.74%)。

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应用Amos22软件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式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表1),所有测量指标的标注化因子载荷介于0.541~0.920,大部分高于临界阈值0.6[16],测量指标X5与X8低于临界阈值0.6,但非常接近,说明各测量指标对测量模型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 ;所有潜在变量的CR介于0.756~0.911,均高于临界阈值 0.7[16];除了成本感知变量的AVE小于临界阈值0.5,其余变量的AVE均大于临界阈值0.5[16]。总体而言模型的信度与收敛效度良好。

本文采用Fornell和Larcker建议的方法[20],通过潜在变量AVE的平方根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的比较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结果显示(表2),所有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均大于变量之间相关系数,显示了良好的区分效度。

3.3 结构模型拟合分析

应用Amos22软件检验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结果显示为表3。AGFI指标虽小于但接近临界阈值0.9,尚可接受;其余结构模型各拟合指数均达到临界阈值,模型拟合效果良好[16~17]。

表1 信度与收敛效度分析

3.4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的假设路径进行估计,结果显示(表4):标准化系数β=0.797,P<0.001,故假设H1成立,获益感知对满意度存在正向驱动作用;β=-0.047,P>0.05,故假设H2不成立,成本感知对满意度不存在负向影响作用;β=0.507,P<0.001,故假设H3成立,满意度对支持度存在正向驱动作用;β=0.549,P<0.001,故假设H4成立,地方依恋对支持态度存在正向驱动作用;β=0.400,P<0.001,故假设H5成立,支持态度对支持度存在正向驱动作用。

4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支持度的研究结论,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了博罗县观音阁居民森林小镇建设支持度概念模型,通过验证式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确定理想的居民森林小镇支持度模型。研究结论表明,获益感知通过满意度对支持度具有间接驱动作用,这与前人研究的结论有所不同[15],通过对博罗县观音阁镇居民进行访谈,了解到居民希望将小镇的自然美、文化美展现给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因此居民对森林小镇的建设更偏向于感性。地方依恋通过支持态度间接驱动支持度,此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似[11],说明如果能满足小镇居民的情感与功能性的依恋,将有利于提高居民对森林小镇建设的支持度。本研究一定程度上对居民支持度理论化研究及国内森林小镇建设对居民影响的研究进行了补充,拓宽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领域,同时探讨了个体支持度的驱动机理。

居民支持度是森林小镇建设重要的环节,支持度的提高对森林小镇的顺利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研究结论,可从满意度、地方依恋、获益感知等方面提高支持度。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需考虑不同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经济收入,营造森林小镇全民构建氛围,提高居民的自豪感,提升总体满意度。同时增强居民对当地的情感依恋,使居民充分认识到森林小镇建设的潜在价值,增强居民的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

表2 变量区分效度检验结果

表3 模型拟合指标

表4 假设路径检定

本研究的抽样调查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未来可进一步研究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森林小镇建设支持度,同时还可以将地方依恋划分为二维或三维,探究其对支持度的影响。今后可深入比较、探究不同森林小镇居民支持度差异性,研究支持度深层次的关系,加强概念模型普适性价值。

猜你喜欢
驱动小镇变量
安安静静小镇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CK小镇”的美好
寻求不变量解决折叠问题
抓住不变量解题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