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操良松(通讯作者)
(鄂州市中医医院康复科 湖北 鄂州 436000)
西医对神经炎的治疗主要以激素、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为主,虽然有一定效果,但病情易反复,且副反应大。中医认为,针刺具有调整面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在该病的治疗中有一定优势[1]。中药湿热敷法是通过热力及药力的作用,促进局部血管扩张、杀菌消炎、止痛消肿,进而促进症状缓解,重塑面部表情肌正常功能。我院对该病患者给予针刺配合中药湿热敷法治疗,效果满意。
选择我院从2015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18例面神经炎患者,其诊断均符合《神经病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59例中,男性34例,女性25例,年龄22~62岁,平均(39.22±3.77)岁,病程13h~24d,平均(9.68±1.71)d;对照组59例中,男性33例,女性26例,年龄22~63岁,平均(38.89±3.81)岁,病程16h~24d,平均(9.47±1.68)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方法知情同意。
两组均给予地塞米松、维生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取患侧阳白、百会、四白、颊车、太阳、颧髎、地仓、神庭、合谷 、外关诸穴浅刺0.5寸,采用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次/d,6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湿敷治疗,针刺后休息30 min行中药外敷,药物组成,白茯苓、伸筋草各15g,防风、白芷、白僵蚕、白附子、地龙、川芎、当归各12 g,白芍9g,细辛、全蝎各6g,蜈蚣1条。将中药糊剂调好后敷于患侧面部,TDP照射30 min,将中药拭去。1次/d,6次/周,两组均治疗10周。
痊愈:面部患处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好转,耸鼻及鼓腮等动作时稍有不适感,静止时肌表情基本对称;好转:症状有改善,患处表情不对称;无效:症状无改善。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32,P<0.05)。见表。
表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中医认为,面神经炎属“歪嘴风”“口癖”范 畴,由于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加之风寒侵袭导致。治疗宜祛风通络、养血合营。
本组资料中,针刺所取穴位,多位于面部神经及分支相邻位置, 为阳明经络、少阳之穴,具有祛风散寒、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营养神经之效,且辨证取穴,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现代医学认为,针刺具有改善面部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局部微循环,调节血流量,加快血流速度,消除面部炎症及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2]。
中药外敷方剂中的白茯苓利水渗湿、祛风除寒,伸筋草除湿祛风、舒筋活络,防风止痉止痛、祛风除湿,白芷祛风湿,活血止痛,白僵蚕止痉祛风,止痛散结,白附子祛风止痛,解毒散结,地龙舒经通络、清热息风,川芎燥湿祛风,行气活血、止痛,当归活血祛瘀,补血益气,白芍疏通经络,养血止痛,细辛清热解毒、祛风散寒,全蝎通络止痛,解毒散结,蜈蚣通络止痛,息风解毒。诸药合用,具有活血祛瘀、祛风除寒、疏通经络之效。现代医学认为,上述诸药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运循环、镇痛、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湿热外敷法通过增加局部皮肤温度促进药物经皮吸收后,作用于病变区,促进该处血液供应,使病变神经修复,阻断疾病发展[3]。但中药湿热外敷对改善面部肌肉痉挛效果不佳[2],而针刺则弥补其不足。中药湿热外敷与针刺联合后,两者从不同途径促进液循环,改善面肌痉挛,促进神经修复,进而改善面神经炎病变程度。
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也说明了针刺配合中药湿热敷法治疗面神经炎有明显优势。可有效增加局部血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氧代谢,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重塑面部肌肉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