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英
(邳州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 徐州 221300)
产后出血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并发症,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据医学调查显示,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包括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羊水栓塞、妊娠合并肝脏疾病,其中产后出血在产科中最为常见[1]。为了进一步探究护理干预对预防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我院开展此项研究。现报道如下:
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阴道分娩产妇中随机抽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就诊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中的24例产妇,年龄在22~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2±2.1)岁;孕周在37~42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8.1±1.1)周。参照组中的24例产妇,年龄在21~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4±2.2)岁;孕周在38~42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7.9±1.4)周。对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实施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是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各项产前检查和并发症预防。研究组在上述操作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产前护理:产前由医护人员对产妇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给产妇讲解阴道分娩的流程、并发症以及注意事项,并及时解答产妇的疑问;对于分娩压力过大的产妇,由护理人员及时给予安慰与沟通,消除其负面情绪;对于体质较差的产妇,对其进行饮食指导,加强其营养补充,以增加分娩时的体力。(2)产中护理:协助产妇排空膀胱,在生产过程中,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指导患者正确用力;并注意保护患者的会阴部位,防止出现软产道损伤。同时,对于产程时间较长的产妇,采取胎头吸引、会阴侧切等助产方式帮助产妇生产,以免发生胎死腹中等不良事件;合理使用缩宫素,以便促进子宫收缩,并预防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2]。(3)产后护理:产后6小时,密切监护产妇的体征,观察其膀胱充盈、宫底高度以及子宫收缩情况;定时测量产妇阴道出血量,对于产后出血量较多者,及时明确其出血原因并给予对症处理;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知识,使产妇学会正确的哺乳姿势;并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加强蛋白质、纤维食物的摄入量[3]。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显著少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产后出血量比较(±s,ml)
表1 产后出血量比较(±s,ml)
组别例数产后2h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研究组2485.78±7.58125.69±13.45参照组24140.11±12.34239.21±14.82 P 18.378627.7880 t 0.00000.0000
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显猪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产妇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例数VAS评分研究组245.78±1.58参照组248.11±1.34 P 5.5097 t 0.0000
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一般而言,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的产妇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以上的,产后出血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4]。临床医生认为,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预防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因此,加强对产妇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产后2h、产后24h出血量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以上数据说明,通过对产妇实施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对阴道分娩产妇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的产妇出血情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