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艳 石萱 赵瑞琴
随着国家三级医疗分诊政策的稳步推进,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过去的几年中,全国各地的区域医联体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而以远程心电网络建设为依托的心电医联体建设,无论开展的时间、数量、规范化建设上,更是走在了各类医联体建设的前沿。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抓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按照让“信息高速跑,医生减量跑,患者不用跑”思路,从2013年依托心电远程诊断平台试点进行心电医医联体建设,经过几年的运营,2017年正式获批成立了宁夏电生理远程诊断中心,2018年获批成立宁夏远程心电培训基地,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有效推动分级诊疗建设,在改善就医体验、重构就医方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规范化建设、管理上积累了一定经验。
建设目的
WHO7-72#技术报告书建议:心电检查技术是除了最低保健层次机构外都应具备的。但在我国普遍存在基层医疗机构“买得起设备请不到读图医生”的难题,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没心电图诊断能力、大部分基层医院即使有设备心电图诊断能力比较薄弱,大量高、精、尖端专家集中在大医院。我们不能强迫技术好的医生去基础医疗单位工作,也不能只靠给基础医疗单位配置好的设备就能解决问题,毕竟人才与设备的匹配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何使患者在区域内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享受同质化的心电检查与治疗,是目前医改的重点之一。
2013年,银川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为解决银川市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心电图诊断医师,而使用心电图进行心脏的常规检查,是国家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之一的矛盾,以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依托,通过互联网,联合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组成立了银川市基层卫生机构远程诊断中心,进行区域化心电医联体专科建设,将银川市基层医疗机构的心电图检查与诊断实施同质化的管理,使患者付基层医疗价格享受三甲医院的诊断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一、发展历程
银川市心电医联体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建设项目、论在设备采购、部署、平台建设上,银川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的作用都举足轻重。
(一 )覆盖范围及业务范围。
2013年5月1日,由银川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采购、部署、组织、协调,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了银川市基层卫生机构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当时承担了银川市4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常规心电图诊断工作。2014年7月,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又给40家基层卫生机构配置了常规12导心电图机,2017年5月,拓展了远程业务范围,扩大了服务半径,逐步开展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心脏实施监护预警、可穿戴设备等远程诊断业务,服务半径也拓展至全区,甚至省外,截止2019年6月。共连接各级医疗机构281家,其中银川市的各级医疗机构251家,银川市外28家,外省2家;村卫生室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23家,乡镇卫生院41家,综合医院24家,私人医院4家、120急救13个站点、各类医务室10家。
(二 )平台建设。
2013年5月至2018年6月,平台硬件、软件、网络由多家企业组成;2018年6月后,银川市卫健委统一部署,由专门企业对所有医联体单位的常规心电品牌进行整合,统一了操作、诊断流程,增加调度功能及可视化监管平台;2018年12月,平台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升级,从院内服务器迁入云平台,实现了从本地架构到云架构的飞跃,从而实现对云端大数据的充分利用;2019年5月第二次升级,引入AI技术,实现危急值预警,及采集端不符合质控要求数据预警,完善流程管理;2019年7月升级,再次升级,完善了诊断端功能,提升了诊断中心诊断体验。
二、建设经验
我国各地依托心电远程诊断平台进行心电医联体建设的地区很多,银川市心电医联体建设与其他地区心电医联体建设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只一个远程心电诊断平台,还是一个集科研、教学、培训于一体的平台,通过制定及输出相关制度流程,进而实现心血管相关疾病患者的会诊、转诊、调度、绿色通道全流程服务,最终实现患者就近检查、权威诊断、专科干预的闭环服务及管理。
(一 )科研课题。
2018年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成都信汇聚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21家基层医联体单位共同申报成功了自治区科技厅惠民课题 《基于心电散点图和远程监测方法的心律失常筛查示范方案的建立》,项目编号2018CMG03015。利用可穿戴设备、及互联网技术,结合心电散点图,探索对心律失常患者筛查及管理的方案,截止209年6月30日,已按课题要求完成数据采集及分析工作,共诊断患者463例,数据2207条。目前阳性率:按患者人数统计为99.1%,按数据条数统计为95.4%。
(二 )教学培训。
医学人才培养医联体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从2017年起,诊断中心重点对医联体单位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1.教学。利用远程技术,向上与全国心电医联体联盟的远程教学平台对接,向下连接医联体单位,每两周开展一次远程教学工作,将中国心电学会、全國心电医联体联盟专家的精彩教学内容传递给医联体内的广大心电工作者,使他们在单位,甚至家中就能学习,并能跟专家直接沟通,请教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心电图,疑难病例。2.培训。培训是银川市心电医联体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常态化。通过规范化的培训,实现数据采集、上传、病史询问、提供、报告书写、解释规范统一、达到操作、诊断的同质化服务,不但便于平台后期数据处理,为心电大数据积累利用打下基础,并通过规范的制度流程培训,实现平台不通类型患者的流程管理,最终使患者受益。培训形式有:下基层培训:诊断中心集中培训、学术会议培训等。
(三 )制定输出制度流程。
随着银川市心电医联体建设稳步推进,医联体成员单位日益增多,因此必须输出统一的制度流程,实现高效、同质化管理、运营。目前,诊断中心共制定各类制度流程16个,涉及操作,诊断、平台建设、及教学沟通等各个方面。使各医联体成员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执行,进行医联体的规范化建设。
(四) 运营管理。
运营等于效益,包括推广,管理、收费、服务、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运营中不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还要解决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利益冲突。目前心电医联体建设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无运营、自运营和代运营,银川市心电医联体是自运营模式。银川市心电医联体建设在运营中坚持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即政府医保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医疗机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医生收入得到提高;患者看病费用得到节约;第三方机构经济效益得到增效。在推广上,卫健委、医院、科室、企业之间互相支持、协作、配合有条不紊推进。诊断中心负责培训、签署协议、按协议收费、了解医联体各单位不同时期需求,与之调整制定不同时期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平台合作企业负责连接,维护及售后,并根据诊断中心汇总需求对平台功能不断升级改进。
三、效果评估
(一 )诊断量、阳性率及病种分类(均截止至2019年6月30日)。
自2013年5月起,远程诊断中心诊断病例788280份。医联体内病例346449份 ,常规心电远程339423份,动态心电4999份,可穿戴设备数据2027份(463人),常規心电2013年7864份,2014年19037份、2015年22942份,2016年30694份、2017年43712份、2018年110914份,2019年104260份。常规心电阳性率:2014年57%,2015年56%,2016年66%,2017年69%、2018年68%,2019年69%。其中各类传导阻滞13728例,各类早搏17327例,ST-T改变25151例,异位心律5741例、房颤房扑4245例,各类心梗1720例。
(二) 危急值。
对医联体单位进行危急值病例流程、登记制度培训、协助其建立危急值登记本。自2017年,共诊断危急值病例241例。
四、思考与建议
笔者从2013年至今,负责诊断中心的工作,参与了医联体创业的基层管理、经历和见证了银川市心电医联体的起步、发展、壮大,结合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如下思考及建议:
(一)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支点是县级医院,心电医联体要着力于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市级医院、省级医院、国级医院作用,以帮扶县域医疗机构。通过设备系统的互联互通、培训教学、会诊转诊、绿色通道、考核质控等方面,从而撬动基层医生的主管能动性、提高基层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基层医院的诊疗范围内增加患源,提升基层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防止“虹吸”效应。
(二)心电医联体的合理架构应该是以市级医院为轴心、上联省级医院+京沪医院、下联县级医院+乡镇医院、左联交叉科室、右联医技科室。如果医联体以省级医院为轴心、会工作重心不稳、脱离基层的真正需求。
(三)有效平衡好利益分配,是医联体谋求发展、破解无序就医难题的焦点问题,这需要完善医联体建设的顶层设计,从机制层面打好基础;完善简化付费方式及路径,使医联体内各医院成为“风险共担,赢利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四)心电医联体建设,是多维度、跨学科合作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医院、心电企业、平台整合企业、运营企业、政策研究专家、医学专家、数学专家、生物信息学专家、媒体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还需兼顾平台建构和整合能力、网络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等多方面建设,这样才能构建完整产业生态链,保护多方积极,合理推动心电医联体建设。
总之对于心电医联体建设而言,无论是技术平台,还是服务规范,运营管理,团队建设,都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探索,才可能初步达成一个相对稳定、持续良性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郭剑峰,石海波.心电网络系统的现状与展望。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08.17(2),121-122
余新艳.代勤.甄君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网络诊断中心建设模式与应用效果.大家健康2017——9,280
马广松 方宇 徐辉;心电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应用;《中国医疗设备》2009
屈正 卢喜烈:心电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