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芬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3--01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儿科诊疗中好发于早产儿的严重病变,尤以极低出生体重儿高发,目前临床诊疗中针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研究已逾五十年,在临床诊疗及预防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争议较大,且本病的发病机制、致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确,诊疗中认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与孕期母体健康状况、妊娠期合并症、母体不良行为习惯、早产、感染、医源性等多种因素相关。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会出现持续性的呼吸窘迫,同时合并肺功能不全,需要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实施早期人工辅助通气干预,且需要给予持续性的高浓度的温湿化给氧,以降低本病的致死风险。近年来伴随医学的发展,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急救效果也在逐步提升。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临床工作经验,就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疗与气道护理进行介绍分析。
1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诊断
目前临床诊疗中针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断多采用NICHD制定的相關诊断标准,其中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为未足月妊娠分娩的出生后氧依赖度超28天,即可确诊,根据早产儿胎龄及氧依赖程度进行分度,分为轻、中、重三度,有效的诊断与分度能够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切实的依据。
2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常见危险因素
目前针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研究较多,部分临床研究对本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笔者既往接触的部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常见的危险因素有胎龄、出生体质量、胎儿宫内发育情况、宫内窘迫发生情况、母体产前感染、出生后肺部反复感染、机械通气时间、给氧时间(出生后氧中毒)、颅内出血等均是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诊疗中发现急性肺损伤、肺功能发育不全、肺损伤后修复异常等是较为常见的病因。
此外,已有部分临床研究表明,除却上述因素外,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贫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变也会增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风险,临床诊疗中须予以重视。
3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防治干预
目前临床诊疗中针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防治主要以产前激素类药物给药为主,主要给予血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给药,同时联合实施利尿处理,严格限制母体体液的补充。早产儿出生后给予较为完善的营养支持干预,确保足够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取,根据早产儿具体情况实施胃肠外营养支持及胃肠内营养支持,以确保早产儿营养摄取均衡,热量补充完备,从而提升免疫功能,促进受损的肺上皮细胞的修复,同时降低肺组织纤维化的风险,提升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风险。而合理的通气方式的选择,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既往诊疗中的机械通气以气管插管为主,现今多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替代,同时在开展通气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同比间歇式通气能够降低氧依赖的发生风险,也有研究证实无潮气量的人工辅助通气治疗能够降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发生率。
4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气道护理
针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患儿的气道护理是临床护理中的重要内容,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临床诊疗中,重视营养支持干预、通气治疗及肺损伤的修复,因而开展气道护理也须从通气治疗、给药治疗方面着手,根据患儿具体病变情况,结合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原因与发病机制,实施针对性的气道护理,对提升诊疗及预后效果意义重大。
4.1 保持气道的通畅
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气道护理中,首要任务即帮助患儿保持气道的通畅,多实施适宜体位干预,目前针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多给予间歇式的俯卧位,即每2~4小时左右为患儿进行一次体位的更换护理,俯卧位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肺部受压的情况,同时降低通气量,俯卧位还能够有效帮助患儿呼吸道内分泌物的排出与引流,促进肺循环的改善与恢复,俯卧位时帮助患者四肢呈自然蛙状,头部偏向一侧,可借助适温的水囊来达到辅助支撑的作用,目前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证实,俯卧位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发生通气障碍的风险。有部分研究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实施间歇式俯卧位及仰卧位两种体位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间歇式俯卧位干预的患儿在促进生命体征恢复、提高日常进食量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价值,同时能够有效缩短给氧时间。
4.2 雾化吸入护理
雾化吸入给药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的主要给药方式,常见药物有布地奈德、盐酸氨溴索、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等,护理人员须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给药护理,协助患儿保持半卧位或坐位,做好保温工作,保持患儿的舒适度,于雾化仪中加入药物后进行持续的雾化吸入治疗,单次雾化时间控制在15min前后,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5~10L左右,一般每8h左右给予一次雾化吸入治疗,至脱氧即可停止。有研究发现在实施雾化吸入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能够在一定程度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缩短给氧时间、通气治疗时间,提升临床治疗的效率。
4.3 吸痰护理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需要定期给予吸痰护理,一般在进食后1h左右实施吸痰,此时痰液的粘稠度相对较低,易于吸出,同时进食后1h吸痰发生呕吐的风险较低。早产儿口腔及气道黏膜较为薄弱,因而在实施吸痰护理过程中须选择适宜型号的吸痰管,动作保持缓慢轻柔,降低对黏膜的刺激,一般吸痰管置入的深度在8~12cm左右,以刺激患儿咳嗽反射为宜,吸痰时的负压以控制在60~100mmHg左右,单次吸痰的时间控制在15s以内,每2~4min左右进行一次吸痰操作,以降低对患儿的刺激,吸痰完毕后须对患儿的口腔进行清洁护理,用无菌棉签轻柔擦拭口腔。在实施吸痰操作的过程中,须严密监护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
4.4 通气及给氧护理
在实施通气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须根据患儿病变情况进行适宜通气模式的选择,在确保气体交换充分的前提下,保持血氧饱和度、pH值、血氧分压等在正常范围内。实施温湿化通气,以降低会患儿产生的刺激。在给氧时多采用间歇性低流量给氧,同时须根据患儿恢复情况,逐步缩短氧疗时间,降低氧依赖的发生风险。一般在进食后30min左右开始进行给氧。合适的通气模式、给氧方式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儿肺功能的成熟,提高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