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2019-07-08 23:55刘金芝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效果小儿

刘金芝

【摘 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持续质量改进。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穿刺总有效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提高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减少穿刺不良事件的发生,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静脉留置针穿刺;小儿;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3--02

目前,在临床上,对小儿疾病的治疗多以静脉输液为主。由于小儿自身因素的限制,反复穿刺会造成患儿恐惧心理。而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虽然减少了患儿多次穿刺的痛苦,但是小儿在临床上是特殊的群体,身体发育尚不完善,对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限[1]。持续质量改进基于全面质量管理上,根据医院护理与其他方面的管理,从而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取得不错的效果。本研究进一步观察与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实际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为(4.4±2.4)岁;观察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为(4.2±0.8)岁。研究所有患儿均需要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以对照组患者为基础,通过持续性质量改进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团队。由儿科的多名医护人员组成质量控制团队,并由儿科主任担任团队组长,统一安排和管理其他成员的工作内容;护士长作为副组长。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来分析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要求各成员积极倾听家属的反馈意见,并深入探讨问题所在,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制定针对性的改进和规避措施,满足持续质量改进标准。②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护理中存在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从管理方面、医师护士方面与患者三个方面进行分析。③提出改进措施。a.建立良好沟通,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童心、爱心及责任心,增强与患儿之间的交流,陪他们玩耍,以增强他们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从而消除他们看到医护人员时的紧张感,缓解哭闹情绪,增强患儿穿刺时的配合度,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穿刺前向患儿及家属做好静脉留置针穿刺相关知识的宣教,告知其穿刺的目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风险,置管后对患儿进行定期观察,以取得家属的信任与配合,提高其参与到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帮助安抚患儿情绪。b.为患儿营造良好穿刺环境,若环境温度较高,患儿穿刺部位周围将产生汗液,将造成固定不稳、手滑脱等事件,因此在患儿穿刺前应嘱咐其减少外出或剧烈活动,并将其穿刺周围皮肤擦干,温度较低时注意保暖,可以热水泡手;穿刺时确保环境的安静,以集中护理人员的注意力,同时保证穿刺光线良好,以对血管进行正确选择。c.加强护理人员包括留置针穿刺、封管、敷贴、固定、封管等穿刺技巧及健康教育的培訓,每半月开展一次质量研讨会[2],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措施,以减少穿刺失败、固定难、堵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注意对工作积极及认真的小组成员进行表扬与奖励,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与记录分析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及静脉炎、堵管、针体滑出、针眼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本次护理效果判定以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为标准,对患儿家属展开调查。分为三个等级,满分为100分。当评分≥90分,为非常满意;当评分在70-90分之间,为基本满意;当评分<7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与基本满意之和与总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穿刺总有效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小儿患者摄入营养和药物治疗的主要途径为静脉留置针给药,一直以来,医护人员的穿刺状况在影响患儿家属满意度因素中占主要地位[3]。持续质量改进属于临床质量管理中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此管理方式具有经典性,与传统的全面性质量管理比较,此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每个环节的管控,大量研究均将此种管理方式用于医院各方面管理,如药物使用管理、感染预防管理、护士查房管理、标本管理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穿刺总有效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提高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减少穿刺不良事件的发生,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郑贵清.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5):155-157.

谭秀英.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2):49-51.

成娟.持续质量改进(CQI)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8):222-223.

猜你喜欢
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效果小儿
小儿难养
持续质量改进在管理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护理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呼吸感染护理中的运用观察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
容易混淆的两种小儿紫癜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