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

2019-07-08 22:26尹学明刘佳丽袁慧敏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12期

尹学明 刘佳丽 袁慧敏

【摘 要】目的:探究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划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0例。甲组患者实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乙组患者实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切实肿瘤位置的全部膀胱壁组织,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乙组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并发症明显低于甲组,生存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减少并发症几率,促进患者身体尽快恢复。

【关键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3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3--01

膀胱癌属于恶心肿瘤疾病范畴,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临床手术治疗中,主要是以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为主,但是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几率高,需要承担较高昂的手术费用,患者接受度偏低。而实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几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加快身体恢复速度。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探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划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0例。其中甲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3岁~82岁,平均年龄(61.5±2.9)岁。21例多发肿瘤,19例单发肿瘤,肿瘤直径不超过2cm17例,肿瘤直径2cm以上的23例。乙组男23例,女17例,24例单发肿瘤,16例多发肿瘤,肿瘤直径不超过2cm的12例,肿瘤直径2cm以上的28例。由于电切病理,导致肿瘤基底细胞受损,变形严重,无法细分深浅肌层,故合并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询问过往病史,并进行全面检查,明确肿瘤局部浸润情况,排除手术禁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组患者实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择最佳的尿流改道方法。乙组患者实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全身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规化消毒,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使用电切液,经尿道外口置入奥林巴斯汽化电切镜,观察尿道和膀胱各壁,记录下中肿瘤位置、数量、形态、大小,电凝功率90W,电切功率200W,促使膀胱处于半充盈状态[1]。体积较大的肿瘤逐层切除,体积小的中路从基底部切除,包括周围1.5cm正常膀胱组织。电凝止血,术后置尿管,使用电切液持续冲洗膀胱。顶壁的膀胱肿瘤,电切到浆膜层,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其他位置术后使用30mL生理盐水和30mg的吡柔吡星膀胱灌注,变换体位,半小时排出。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2年内复查情况,包括血液生化指标、体格检查、腹部及泌尿系彩超、胸部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生存率等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应,行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 甲组患者手术时间(202.5±31.6)min,住院时间(28.2±4.5)d,术中出血量(470.5±142.2)mL;乙组手术时间(53.2±10.2)min,住院时间(11.8±1.6)d,術中出血量(13.6±6.2)mL,乙组明显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乙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乙组2例出现并发症,术后尿路感染,通过对症治疗后痊愈,并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和膀胱穿孔并发症。甲组有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输尿管梗阻,更换输尿管后解决问题,1例患者肾积水,通过肾穿刺造瘘引流,3例尿路感染,抗炎治疗后恢复[2]。乙组并发症几率显著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5年内生存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膀胱癌是临床上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优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几率,减少膀胱穿孔、出血和感染问题出现几率[3~4]。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效果尤为突出。本次研究中,甲组患者手术时间(202.5±31.6)min,住院时间(28.2±4.5)d,术中出血量(470.5±142.2)mL;乙组手术时间(53.2±10.2)min,住院时间(11.8±1.6)d,术中出血量(13.6±6.2)mL,乙组明显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乙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乙组2例出现并发症,术后尿路感染,通过对症治疗后痊愈,并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和膀胱穿孔并发症[5]。甲组有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输尿管梗阻,更换输尿管后解决问题,1例患者肾积水,通过肾穿刺造瘘引流,3例尿路感染,抗炎治疗后恢复。乙组并发症几率显著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5年内生存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膀胱肿瘤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方法,风险小、费用低,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对患者具体损伤,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值得广泛应用实施[6]。

参考文献:

徐海飞,陈志刚,郭海锋,朱金锋,王小林.经尿道传统单极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8,44(08):968-970.

王志,申凯,王耀东.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术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膀胱癌临床疗效观察[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8,6(04):208-210.

黄志成,彭栋,陈智林,万沛,朱宇广,陈南辉.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联合表柔比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05):89-91.

刘焕银.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14):50-51.

李振华.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0):31-33.

罗松涛,王应洪,李绪鲲,唐伟,刘星,柯井卫,唐义权.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0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