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绣的现状与发展构想

2019-07-08 06:29钱建琴
丝路视野 2019年1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

钱建琴

摘 要:苏绣是一代代绣娘女工的智慧结晶,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对于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苏绣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棒。为了做好刺绣事业的传承者,多年来,我潜心于刺绣的研究。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苏绣的现状以及其发展,都有些令人担忧。就目前苏绣事业的现状与发展构想,我做了些许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苏绣工艺 现状分析 发展构想

一、苏绣的现状分析

新中国诞生后,苏绣得到了大力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苏绣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工艺美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苏州刺绣也与我国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种种挑战接踵而来,迎来了苏绣发展的瓶颈期,现状令人担忧[1]。根据市场调查,我将苏绣现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绣娘队伍“老龄化”,传承人才稀缺

走访了许多家绣庄,做了简单的绣娘年龄调查,在450个“在职”绣娘(不包括在家中刺绣的绣娘)中,50岁以上的占19%,40岁至50岁对之间的占47%,30岁至40岁之间的占29%,30岁以下从事刺绣制作的只有5%不到。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如今绣娘的队伍也正在出现“老龄化”趋势。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一大部分中年绣娘表示,迫于种种原因,自己即将离开绣娘队伍。有的是改行了,有的是要照顾家庭和下一代孩子……那么,苏绣手艺人的队伍只会越来越小[2]。

不由得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来学习传承这门手艺呢?这得从苏绣这门手艺本身说起。苏绣工艺复杂,仅仅针法就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接针等四十八种。颜色上苏绣的色彩丰富,苏绣艺人通常是几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相互嵌套绣出晕染过度自然的色彩效果,一副精美作品往往要有百种颜色。没有多年的实践经历,是很难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很多初学者看到如此复杂的工艺往往望而却步。由于这种手工艺学期长、见效慢,就造成了感兴趣的人多,真正愿意学习的人少之又少。

再加上绣娘们的自身情况,传承工作更是难以进行。“六七岁低头拿针,再抬头已是华发苍颜。”正是绣娘们刺绣生涯的真实写照。另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现状下,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心态也变得浮躁,而刺绣是一项枯燥、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现在大多数年轻女孩宁愿到工厂上班,也不愿意从事刺绣工作。

以上这些现状成为了影响苏绣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导致刺绣人才流失,后继少人,严重制约了苏绣的发展。

(二)思维模式固定,缺乏创意题材

苏绣最早的呈现模式,是以服装、床褥绣花为主。后来慢慢转变成了以单面绣、双面绣等工艺品装饰物件来呈现。近年来,苏绣产业也有所创新,抱枕、汽车挂件、箱包等多领域,都有苏绣的涉足。

然而,思维模式的固定,导致苏绣仅仅在形式上创新,在本质上,进步缓慢。手艺针法很少人去研究、去变革,苏绣图案更是一成不变,传统的山水、花鸟已经泛滥,国外的油画题材也已经到达顶点,目前的苏绣工艺大多是对一些画家的画进行二次创作,带有临摹的成分。这种“复刻苏绣”不仅逐渐满足不了市场对创新作品的要求,而且随着社会对版权意识的提升,二次创作行为往往涉及到版权问题,容易造成版权纠纷。这种纠纷虽然在法律界还在探讨,但是对于刺绣产业来说,这都与苏绣从业者缺乏自我的表达,只继承,不创新有关。绣娘原创能力不足和刺绣产业发展迅速不相适应,形成了矛盾,制约了苏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当然,这与绣娘本身的素质有关。在职绣娘由于学历水平不高,加上出去学习的机会不多,只能在在家或者绣庄里埋头苦做,难有进步的空间。所以,只能国家、社会完善继续教育机制,让更多的绣娘能够得到提升自己的机会,绣娘本身也需要自己不断探索学习,通过创新实现苏绣产业转型升级。

(三)工价不断提高,消费对象局限

首先是由于苏绣的工艺复杂,人工耗时大,导致每一幅作品的制作成本都比较高,普通家庭往往消费不起,无法享受苏绣这种传统艺术的高雅,目前的主要消费群体往往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人,这样无法满足更广大的群众去拥有苏绣艺术。消费市场的约束,消费对象的局限,使得刺绣发展愈行愈难。

(四)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朝鲜绣、机绣鱼目混珠

同样因为这种高成本的原因,许多地方出现仿制的苏绣,人工成本较低的朝鲜绣,冲击着市场。一些喜欢苏绣艺术但又不了解苏绣的人士,经常会买到“山寨苏绣”。朝鲜绣虽然与本地苏绣一样,都是人工绣制,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指导,没有对苏绣工艺有深刻的理解,做出来的产品往往较为死板,缺乏艺术性,也就失去了苏绣的价值。

另外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机械繡也占据了苏绣的一部分市场,常常充当为旅游纪念品来消费。业内还存在着模仿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往往一副设计独特的作品流入市场后很快就有大量的雷同品出现。机绣成本低、产量高,其售价极其廉价,与苏绣的售价形成了天壤之别。机绣产品在网上、旅游景点,甚至是刺绣之乡镇湖,都屡见不鲜。可想而知,机绣的出现,对传统手工刺绣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朝鲜绣与机绣,鱼目混珠,给苏绣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首先,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保护传统的苏绣手工艺;其次,缺乏专职部门来对苏绣市场进行监督管理;最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苏绣较为陌生,无法正确识别“真假”苏绣。

二、苏绣的发展构想

从苏绣的现状来看,苏绣工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我思考了苏绣未来的发展构想。

(一)苏绣走进校园,使其大众化

从事苏绣事业的人越来越少,是因为很多人对苏绣不感兴趣、不了解苏绣;喜欢苏绣的人,难买到货真价实的好作品,是因为对苏绣不够了解。这就说明,我们人民群众对于苏绣,还是非常陌生的。

要普及一种文化,走入校园是最直接的手段。义务教育阶段,可将苏绣注入到学校的校本课程或是社团课程中,让一部分感兴趣的孩子能够从小接触到苏绣,不一定学有所成,至少耳濡目染,有所了解。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可开设特色课程,打造苏绣特色的专业,让苏绣艺术更年轻化、更具活力。

一个孩子会影响一个家庭,只要孩子们对苏绣有所接触了解,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也会随之走近苏绣天地,使得苏绣大众化。

(二)改善绣娘待遇,使其稳定化

针对绣娘队伍流失的问题,我认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激励性措施,具体可通过经济手段,对学习苏绣的绣娘进行除劳务工资以外的补贴,使他们的收益高于从事其他一般工作的同类人员。同时,也应该奖励长期从事苏绣的民间工艺大师,使他们有一个安心和温馨的环境专心传授苏绣的针法技艺以及她们自己在长期的刺绣实践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和创新技艺。在此基础上,完善社保机制,可依据绣娘对苏绣事业的贡献,制定对其退休后的生活保障。

这样的举措,不仅可以留住当前的“在职绣娘”,更能吸引她们的下一代参与到苏绣事业中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苏绣的发展更加稳定。

(三)开拓学习道路,使其创新化

针对现阶段苏绣缺乏创新的情况,相关政府部门可组织有效的文化课教育,尤其是对苏绣有直接影響的文化艺术类教育,提升绣娘们对作品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鉴赏能力。目前,苏州已有多处组织开设继续教育课程,然而绣娘们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只有一些“刺绣名人”“刺绣大师”奔着一些目的去参加学习,收获到的成果,也十分有限。

我认为,开拓学习道路,让绣娘更简单、更方便地能够接受学习,是提升绣娘手艺、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让专业美术的老师,让一些已经走在刺绣事业前沿的刺绣老师们,多开设一些课程,让培训从寥寥无几的专业机构扩展到生活中,让学习的机会就围绕在绣娘身边,降低学习门槛,提高学习效率。

(四)完善市场管理,使其规范化

由于苏绣这一传统文化工艺品广受人们的喜爱但其价格及其昂贵,使得很多普通人难于企及。这样的背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驱使下,使得仿制绣、机械绣这类山寨苏绣冲击苏绣市场。这类山寨苏绣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层次较低的民众,但不仅冲击了传统苏绣的供需,更是影响了传统苏绣的声誉,极大地阻碍了苏绣的发展和创新。为此,我们认为必须完善市场管理机制,实行法律保护措施,保护传统的苏绣工艺品免遭假劣伪冒产品的冲击,应当对苏绣整体建立一个完善的认定制度,给苏绣一个基本的技术标准。

完善市场管理机制,首先就要制定相应法律,明确的法律条文:苏绣正品的界限是什么?苏绣的档次如何划分?仿制苏绣需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法律来解释。其次,要设置相关部门,一方面对市场进行抽查监管,另一方面能够提供群众监督举报的平台。

我想,对于苏绣来说,在这个信息化的全新时代来临之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推动苏绣走进校园,苏绣就会走进更多人的家庭,必然大众化;改善绣娘待遇,能够使绣娘队伍更加强大,那么苏绣事业才会稳定发展;开拓学习道路,才能突破现状,让苏绣艺术有所创新,创造新的巅峰;完善市场机制,苏绣才能在新的时代彰显其艺术价值。只有做好每一个细节,苏绣事业才能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李清扬.苏绣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6.

[2]王秀娟.苏州绣娘与苏州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