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艳霞
摘 要: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方面的有效手段,高校贫困生认定与资助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不断显现,也是实现教育扶贫目标,推进精准扶貧工作的关键所在。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要根据贫困生资助具体要求,采取多样化手段,优化贫困生资助认定路径,高效资助各层次贫困生,确保高等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开展,提高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因此,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阐述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认定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背景;高校;贫困生;资助认定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6-0082-02
在社会持续发展浪潮中,精准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已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关键点。同时,不同行业领域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大批高等人才,高校又是培养各类高等人才的摇篮,高校贫困生资助已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高校要实时准确把握精准扶贫内涵与理念,科学解决贫困生资助方面出现的问题与矛盾,优化贫困生资助环节,有序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确保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学业,有效提升高等人才培养层次,充分展现自身在培养现代化专业人才方面的魅力。
一、精准扶贫
2015年,党中央召开了扶贫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提出了精准扶贫与脱贫重要理念,强调了精准在地区扶贫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性。与传统粗放型扶贫相比,精准扶贫有着明显的区别,属于新型扶贫方法之一,是在准确定位扶贫对象的基础上深化扶贫方法。精准扶贫是从源头上精准匹配,明确贫困对象,深入剖析出现贫困的根本性原因,科学开展“一对一”精准扶持工作,而精准扶贫思想属于新时期党和国家在完善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真实写照。同时,精准扶贫客观呈现了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的优越性以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精准扶贫能够在精准辨别、精准扶持与精准管理中,有效改变我国传统粗放型扶贫现状,科学提升扶贫层次,促使扶贫更加科学、有效,为社会安定乃至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保障。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优化的重要性
在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中,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是社会热门话题,也是党和国家在开展扶贫工作方面关注的一大焦点。在扶贫方面,高校贫困生资助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优化完善至关重要。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符合新时期扶贫工作开展的具体要求,利于高校正确认识扶贫内涵,科学区分一般和特备贫困生,精准辨别各专业贫困生,科学开展扶贫工作,有效贯彻落实我国在高校精准扶贫方面出台的政策,科学有效地解决扶贫方面出现的“争贫困”问题,真正意义上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问题,减轻经济方面的压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业完成中,有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素养。精准扶贫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优化日常开展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科学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向社会输送大批高水平现代化人才,有效满足行业乃至领域在人才方面的客观需求,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也利于高校打造人才培养效应,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彰显专业人才培养魅力。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认定路径
1.优化相关法律法规,科学构建贫困生资助体系。在新形势下,我国要采用多样化方法手段,深入了解各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情况,明确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新情况,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优化高校贫困生资助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将精准扶贫理念融入其中,深化新时期扶贫法律法规以及政策,避免出现各类漏洞问题,为地区各类型高校各阶段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明确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向,确保高校从实际出发,以法律法规为切入点,科学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在此基础上,我国需要根据精准扶贫与脱贫具体要求,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全新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使其与制定的精准扶贫法律法规相融合,科学解决地区高校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有效推进高校贫困生资助进程。
2.正确认识精准扶贫,强化扶贫责任意识。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要深化理解精准扶贫内涵、理念、作用等,准确把握贫困生精准扶贫方面的具体要求,正确认识日常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现状,将精准扶贫理念贯穿到开展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科学贯彻落实新时期贫困生资助方针政策,促使各专业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有效资助。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借助校园网站平台、校园期刊杂志等,针对性宣传精准扶贫,促使全体师生对精准扶贫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参与到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高校要借助“理论”“实践”两只手,不断强化教师扶贫责任意识,明确自身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具体责任,大力支持学校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高校教师要有效深入班级各层次学生群体中,密切关注各层次学生,结合精准贫困具体要求,针对性筛选的基础上,明确班级中真正贫困的学生。教师要坚持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不能融入个人情感因素,进行合理化精准筛选,明确班级贫困生,顺利落实扶贫经费指标,科学实现精准扶贫目标。
3.精准识别与帮助,科学构建完善数据库。首先,精准识别与帮助。资助对象的精准找出是提高扶贫工作质量以及落实精准扶贫理念的首要前提,也是实现精准化帮助的有效手段。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要借助精准扶贫内涵以及重要方针政策,准确认定并建立在读生“经济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到专业学生贫困资助申请所在地,全面、深入了解专业申请贫困资助学生各方面情况,认真核对其申请资料信息,避免出现制造虚假贫困申请信息的现象,确保专业学生贫困申请信息准确、完整,进而在对比、分析基础上,明确各专业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实现扶贫方面的精准定位,有效提高扶贫对象认定有效性、精准性、针对性,为随后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保障。此外,在精准识别之后,高校需要科学开展精准帮助工作,要客观分析精准帮助具体问题,科灵活对学生进行精准帮助,真正帮助专业贫困学生走进经济困境,安心学习专业课程知识,更好地促进自身可持续与个性化发展。其次,科学构建完善数据库。由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多个方面,会产生一系列信息数据,高校需要实时优化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科学构建并随时更新贫困生数据库,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数据,深化精准扶贫理念。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实时并准确录入专业学生经济困难信息,比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健康与工作情况,随时动态更新数据库中贫困学生信息数据,更好地了解专业贫困生各方面情况,提高贫困生扶贫帮助精准化程度。在此基础上,高校贫困生数据库信息必须得到官方认可,要以此为基点,结合专业贫困生在校消费情况以及其他师生客观评价情况,构建合理化的贫困生动态档案,进一步完善构建的贫困生数据库,跟踪管理各专业贫困学生。此外,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多和专业贫困生所在地相关部门密切联系,随时了解专业贫困生各方面情况,有效规范构建的贫困生数据库,科学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高贫困生资助层次。
4.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与感恩教育。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某些贫困生极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消极、抑郁,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影响正常学习与生活。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在精准识别与帮助的基础上,也要根据专业贫困生各方面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拥有健康的心理,更好地成长成才。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中,高校教师要多关注班级贫困生,根据他们性格特征、心理特征、认知结构等,采取适宜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便于更好地了解班级贫困生思想动态,正确认识精准扶贫,坦然接受帮助,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知识。高校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各方面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对出现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有效疏导,科学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会准确认知、把握自我,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此外,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要注重对专业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科学开展多样化的感恩教育活动,培养专业贫困生感恩之心,拥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同时,能够凭借自身微薄之力,去帮助学习乃至生活中陷入困境的人,有效传递爱的接力棒,毕业之后更好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自身价值,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5.注重“输血”与“造血”并进。在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浪潮中,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形式日渐完善,“奖、助、减”等大都是无偿资助,被资助的贫困学生不需要承担相关义务。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注重“输血”的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造血”,将二者有机耦合,避免高校贫困生过分依赖资助,存在“懒汉心理”,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精神脱贫。因此,要充分发挥地方部门各方面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地方高校采用“輸血”与“造血”并进的方法,树立全新的贫困生资助理念,以精准扶贫为基点,科学转变传统“输血”资助模式,通过多样化路径为专业贫困生提供脱贫的机会,将“他助”科学转变为“自助”,通过自身力量走出贫困境地,顺利实现脱贫,充分展现“造血”资助模式优势,将新时期我国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有效落到实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要正确看待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情况,采用“输血”与“造血”并进的方法,科学引领高校贫困生真正走上脱贫道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要树立全新的精准扶贫理念,准确定位贫困生资助,明确自身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采取多样化路径深化贫困生资助工作,提高贫困生资助精准性、有效性。以此,落实精准扶贫理念的同时,科学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加快现代化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邓云涛,何瑾,孟丽辉.高校贫困生新资助政策面临的问题及改进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5):58-59.
[2] 张锡钦.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81-83.
[3] 李栓久.高校资助工作目标的嬗变:从“机会公平”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公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18-221.
[4] 周茂春.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112-115.
[5] 陈媛,龚曦.浅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视野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9-121.
[6] 刘文伟.论人文关怀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中的作用与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75-76.
[7] 贺东平.基于冲突与制衡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95-97.
[8] 黄茂坤,陈婷婷.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援助体系的构建[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2,(1):58-61.
[9] 吴朝文,代劲,孙延楠.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