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待核心素养应该避免两种态度

2019-07-08 03:44杨继利王思方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态度概念

杨继利 王思方

核心素养是当前国内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自上而下,从理论研究到政策制定再到实践推行,预示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行动在不断向前推进。任何一种教育改革,其成败关键取决于教师,没有教师观念的更新以及与此相应的行动跟进,一切美好的改革愿景都会化为泡影。同样,核心素养理念贯彻实施的成效也取决于教师,先是观念的深刻改变,然后是行动的扎实跟进。对待核心素养,教师要避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虚无主义的态度,二是急功近利的态度。

虚无主义者的表情通常是一脸不屑,觉着眼前热追的这个东西似曾相识,没啥新意,充其量是老调子重弹。认为之前讲素质教育讲了那么多年了,也没弄出啥名堂,这回又要翻出新花样,估计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会不了了之,或许大家哈哈一阵就过了。而急功近利者的表情往往是一脸着急,觉得国家出台了新东西,就得马上跟着形势走,要不然就落伍了,于是不解读、不领悟、不研究,就兴冲冲地担起宣传的急先锋,大小场合、开口闭口都是核心素养,言不由衷或言不及义。

虚无主义者对教育改革持悲观的态度,认为一切改革都不过是标新立异,做面上功夫,实际上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什么都改变不了。教育改革的弊端、缺陷会在虚无主义者那里无限扩大并以此作为他们目空一切拒绝参与的理由。而急功近利者往往又持盲目乐观的态度,他们把新提出的一些概念观点当标签或当圣经,以此来表明自己对教育革新的认同与亲近,而当他们发现在跟从和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矛盾多多时,又会滑向虚无主义者那边,无用论、悲观主义悄然弥漫心头。虚无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心态都是对教育改革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和革新缺乏深入理解的表现。看不到问题的实质,看不到事情前后的逻辑关联,看不到事物存在的两面性,缺乏客观公允和逻辑辩证地审视事物的态度和眼光,因此容易滑入极端主义的泥淖。

回顾新世纪以来几个重要教育改革理念的提出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我们会发现,教育改革尽管没有我们预期的成就斐然,但也并非就是一团糟。尽管许多人不屑、排斥、责骂,变化还是在悄悄发生。十几年来,从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讲,可以列入关键词的至少有以下几个:素质教育、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如果说当初倡导素质教育只是谈谈理论、喊喊口号,而实际上什么都没改变,那是不公平的。这么多年来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任谁都不能一口抹杀。问题当然是存在的,先说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太宽太泛,有点让人摸不着边际,所以到了具体落实上,效果就打了折扣。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聚焦,让素质教育理念在课程与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落到实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是把素质和素质的养成途径都涵盖了。核心素养是现在正在大力倡导的一个教育理念,有论者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几种表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2]。这个概念从某种程度上是对素质教育和三维目标概念的一种整合和提炼。从素质教育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我们发现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干的,概念的先后变化体现了一个不断统整、聚焦的过程。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尝试着努力着向教育的本质问题靠近:教育怎么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理清了核心概念与之前所倡导的一些教育教学热点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会明白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并非是横空出世,也不是纯粹的老调重弹,而是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发展链条上的一个有机环节,它不是“前无古人”,也不会“后无来者”,继它之后,过个若干时日,必然会有新的概念出现,承担着承前继后的任务,适应新的教育情境。在教育改革领域中,不可能存在一个东西横空出世然后又悄然消失的现象,因为这从根本上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对于一个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概念的提出,持虚无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态度都是不合宜的。虚无主义者无法走进改革之门,自绝于改革之路;急功近利者欲求改革之门而不得,最终还是无法顺利走上改革之路。不管在哪个领域,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是没有前途的,只有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才会有出路。

一个教育改革理念提出后,我们都关心其如何践行的问题。提出了核心素养之后,立即有一线教师做出回应:核心素养应该怎么教?怎么学?甚至有不少冠以核心素养之名的课堂教学案例出来。这是急功近利心态左右下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核心素养首先是一个教育理念,而不是实操性的教学方法。如果核心素养随随便便能在短时间内教得会又学得会,那就不叫核心素养了。核心素养聚焦于人之生命成长的内核,又发散于生命成长的外延。核心素养首先带给人的,应该是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的发展。核心素养着眼于滤清形形色色的价值形态,然后将与生命发展关联最密切的元素沉淀下来;核心素养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改变,提倡培养一种敏锐的审美眼光与判断能力,能在纷繁驳杂的教育世界里汲取那些个体生命终生发展与幸福最需要最关键的元素。如果说素质教育、三维目标的概念是由面及点、由外到内,那么核心素养的概念则是由点及面、由内到外。

教师要正确对待核心素养,首先要建塑自身的核心素养。什么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当前没有权威的定论,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可以作出不同的阐释。从教育行为的有效展开逻辑来看,教师的核心素养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层面内涵:一是教育的向心力,二是教育的理解力,三是教育的践行力。教育的向心力涉及教师从事教育的动机问题,是为安身立命的权宜计,还是出自内心真诚的热爱,这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方式与践行特征;教育的理解力涉及教师对教育的认知层面的问题,深谙教育之道,才能有理性的育人之举,才会有长远的立人之功;教育的践行力是指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知行合一,深谙教育之道,却不能有与认识相应的切实行动,便是知行不一,知行剥离,即谈不上真知,亦谈不上真行。空头理论家和盲目行动者,二者均是知行剥离导致的结果。知行合一是对教师核心素养最简洁朴素的概括与表达,陶行知先生终其一生以“知与行”“行与知”“行知行”为己任,用其毕生精力诠释“知”与“行”的內涵及关系,知行合一铸就了一个伟大教育家的精神内涵与人格底座,这对今天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很好的启示。教师若怀着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凭着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再随以切实有效的教育行动,那么就是走向真实的核心素养建塑了。

对于教育改革,理念更迭或实践创新,身为教师,盲目拒斥和盲目遵从都不是科学的态度,真正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冷静地思考、合理地批判以及富有创造性地建构。教育领域的改革往往体现出鲜明的承继性与超越性,承继性保持了教育行动的延续性,超越性保持了教育行动的发展性。教师的批判性与创造性对于教育改革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批判与创造是思想在场的标志,只有教师思想的切实在场,教育改革才能从理念化为行动,从理想变成现实。教师自身才是教育改革的行动主体,是教育改革的真正促动者与引领者。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当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在多大程度上给基础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变化,还需要较为长期的实践检验。当然,多大程度的成效与变化关键也取决于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以怎样一种富有激情而又充满理性的姿态参与、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03).

[2]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态度概念
破除虚无主义,夯实文化自信
从虚无主义到教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反思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