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2019-07-08 03:44冯海英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内容

冯海英

摘   要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是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确定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对于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价值、提升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提高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上存在虚化、异化和泛化等问题,确定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既要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围绕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又要重视教材文本,关注文本体式、文本内容、编者意图、作者意旨;还要关注学生,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两方面做好学情分析。只有充分考虑中学语文教学的各个因素,才能正确确定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全面有效地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内容  确定  依据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趋于多样化,但是改革者大多关注的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较少,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具有强烈的教学意识,却缺乏鲜明的课程意识,他们往往关注怎么教、怎么学,却很少思考教什么、学什么。而事实上,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起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此,如何确定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处理好的重要问题。

一、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内涵界定

“语文教学内容”在理论上一直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定位。人们往往将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混为一谈。在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的意识里,“课程标准”加上“语文教材”就构成语文课程内容。教语文就是教语文教材,也就是教一篇篇的课文。语文教科书,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演化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或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出现术语的纠缠、混乱,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认清“语文教学内容”。清晰地认识“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确定合宜教学内容,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曾天山将“教学内容”解释为“各项活动对象及活动方式的组合”[1];朱绍禹把“语文教学内容”看作是“一切价值观念、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整体”[2];王荣生将“语文教学内容”解释为“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3]。这些学者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论述,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识。特别是王荣生的论述,他不仅指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范畴,也指出语文教学内容的来源渠道。同时,他分层面的论述,还解释了“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材内容”,并把“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这些语文学科的重要概念区分开来。

综合以上学者的认识,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指的是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需要,在备课中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加工而设计出来的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适当增加教材以外的学习材料,所增加的材料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也属于教学内容。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内容定位的虚化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在教学内容的定位上存在虚化的现象,“虚化”意味着语文教学内容是不明确、不清晰的。语文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现行的语文教材是一篇篇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文章,文章没有明确指出到底该教学什么,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亦未作具体明示,所以很多语文老师不知道该“教什么”,不知以何去选择教学内容,为什么选择此内容而不是彼内容等。

语文教学内容定位的虚化,究其原因在于《语文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缺失。作为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的《语文课程标准》,本该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作具体的要求和指导,以便一线語文教师作为参照和依据,但是无论是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均缺少“内容标准”,语文新课标只是宏观地规定了“语文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要求有具体的描述,明确了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但是对要达到这一目标应该“教什么”“学什么”,没有明确的表述,虽然在标准中提供了一些阅读书目,但是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缺少“内容标准”,一线语文教师在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就缺少了理论依据,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随意和无序。

2.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异化

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教语文就是教教材,现行的语文教科书,依然是文选型的课本,主体是一篇篇选文,选文是“语文材料”,也称“语料”,所以许多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语文材料”。这是把语文“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内容”这三个概念模糊混淆了,结果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异化。

语文“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内容”三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语文课程内容对应的是“语文课程要教学什么”的问题,它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语文教材内容明确的是“语文教学用什么教”的问题,指向语文教学的凭借物;语文教学内容要解决的是“语文课堂具体要教什么”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直接要面对的重要任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比教材内容的内涵更深、外延更广,教学内容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对教材内容的解构和选择,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往往经历两次“二度创造”,一是在教学设计中,二是在教学实施中。不加区分地把这三个概念混为一谈,会造成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异化,导致语文教师们在“教什么”与“教多少”的问题上苦苦纠缠,徘徊不前。

3.语文教学内容组织的泛化

教学内容组织的“泛化”,就是语文教学随意性、盲目性较大,任意增删教学内容。有的教师随心所欲,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有些教师是根据教学参考书、教辅资料书或流行的“优秀教案”来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只讲述自己熟悉的知识领域,也有不少语文教师凭着所谓的经验教了许多没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语文”少了,而“关于语文”的多了。

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缺乏依据,教學内容缺乏系统性与有序性,不知什么是该教的、什么是不该教的,与学生发展无益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课前预设内容与课堂生成处理不当也造成教学过程空泛、肤浅,不求精细,不求精深。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核心,语文教学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的标准是什么?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确定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依据

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政策性文件,它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教学要求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是语文教师正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学方向、确定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行为准则。

(1)教学内容应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有指导意义的。语文课程标准肯定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教语文的重要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种语文学习、交际的能力。语文课本是语言的载体,也是语言表达的成果,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语言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就是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学习,注重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通过语文教育实现社会规范与人的尊严、价值的教育,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的统一,从而领悟人文精神。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感受、品味、领悟,重视熏陶感染,实施人文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工具性与人文性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是统一的,工具性着眼于语言的运用与实践;人文性着眼于人的存在与发展,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能只重视知识的积累,也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基本要求是在落实双基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2)教学内容应遵从语文课程目标的引领

语文课程目标是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引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师处理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都要以课程目标为指南,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实施能符合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列出了10条总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三是渗透思想品德、审美情趣的教育,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师要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定位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围绕具体的目标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目标是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向导,遵从语文课程目标的引领,确定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才能克服中学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和教学内容的泛化。

2.重视教材文本特点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语文教材文本是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应立足于教材文本之上。因此,确定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必须重视中学语文教材文本。

(1)文本体式

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作者独特的情感、性格、精神风貌等构成了文本的内涵。因此,解读文本,深入理解课文,确定语文教学内容,必须关注文本体式的特征。

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是由各种体式的文学作品构成。这些文学作品的体式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神话、戏剧、寓言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体式特征确定教学内容。小说体式特点是有人物、情节、环境三大基本构成要素。小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文体常识,丰富学生对社会、人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小说的教学要关注其构成的基本要素,逐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情节、分析典型环境,使学生在分析过程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能力。诗歌讲究韵律,富有音乐性,它饱含情感,富于想象,语言凝练,结构跳跃。诗歌的教学,要指导学生诵读,分析、探讨诗歌的意境,体会表达诗歌的情感。总之,不同体式的文章其教学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文章的体式特点,结合文体特点设计出合宜的教学内容。

(2)文本内容

确定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要对文本进行深层的解读,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文学作品是意蕴丰富的信息集合体,一个文本,总是有很多空白和未定性,读者无法一目了然其全部内涵,如何确定突破口,通常需要教师对文章的各层内涵、各处教学价值进行梳理,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各个教学价值进行排列,由此确定教学的主、次内容。

中学语文教师备课的第一步应该是阅读文本,对文本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阅读教学参考书,注意比较自己的理解与参考书上教案范例解释的异同,进而利用网络了解其他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与教学设计,同时查阅一些学术期刊中关于课文文本的代表性评论,并与同事交流。这样做是为了教师能与他人进行思想的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拓宽自己的视野,突破自身的狭隘见解。例如通过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解读与研究,我们发现: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以语言学习为主,着重学习描写手法;有的教师注重人文熏陶,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还有的教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引领学生思考“自由与约束”的难题。另外,也有教师把它当一般的散文学习,学习散文的文体特点、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汉语言知识、技能学习,人文的熏陶、感受,学生的思维训练,这些都是语文课的学习任务。但是任何一种教学设计,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包揽全面,穷尽其妙,因而,我们常常只要专注于其中的某一个内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让学生学有所得即可。文本内容蕴涵着文章的核心价值,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关注文本内容、充分挖掘文本内容的教学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3)编者意图

確定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要参照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者意图。中学语文教材是在语文课程标准宏观调控下编写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材编者选编的教材,教师如果对编者意图捉摸不定,对教材的处理也将难以下手,其所确定的中学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也值得怀疑。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编写意图,知道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定位,在处理教材时才不至于停留在一般的阅读层面,才能深入到教材的教学层面,设计出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站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甚至整套教材的高度,揣摩编者的用心,领会编者的意图,挖掘教材的育人功能,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

(4)作者意旨

要做到深入理解课文,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又必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准确地把握作者意旨。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情况,穿越时空和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尽量把握好作者的创作意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与文本作者对话,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揣摩感悟作者的深意。例如,对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来揣摩作者的意旨:杜甫飘荡多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他由自身的不幸遭遇联想到“天下寒士”的痛苦,以此表现当时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诗写的虽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由此看来,语文教师要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本的深刻内涵,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出合宜的教学内容,就必须把握作者的意旨。

3.关注学生,了解学情

(1)关注中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认知基础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确定语文教学内容要考虑的因素。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自尊心强,爱模仿,感情丰富且波动性大,易产生叛逆心理。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可以从学生的感情方面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阅读教学课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作文教学课可以让学生模仿节目主持人介绍自己的作文,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就不能仅停留在要学生知道“是什么”的层面,也要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确定出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做到与中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契合,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需求、学生发展为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关注于学生言语智慧、审美情趣、价值情操的提升。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学习能力等的差异,所以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时,既要满足学生的共同需求,又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确定的语文教学内容应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起点,确定语文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了解学情。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为关键也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语文教育界理论和实践聚焦的核心问题。直面并审视“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一问题,找到科学的依据,科学构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 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2] 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写作·勤于修改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
关于《中学语文》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