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玲
摘 要 原创课程资源主要是支持课程实施的各种素材类资源,包括教学素材、教学课件、学习活动方案、教学案例、微课程、教学工具、教学游戏和电子教材等多种类型。从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学科原创课程资源征集评选可见,优质原创课程资源具有学生为本的“用户”理念、内容综合的育人价值、服务教学的组织规范、独具特色的创意设计、多元形态的资源集聚等特点。推进优质原创课程资源建设还须进一步明确其基本定位,把握重点环节,增强系统性,不断提升教师的资源意识和专业水平。
关键词 原创课程资源 基本类型 主要特点
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是课改深化阶段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基本保障。为丰富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北京市自2015年相继开展各学科原创课程资源征集。本文在分析2015-2018年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学科原创课程资源评选2760条评审意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优质原创课程资源的主要特点,并对当前学科原创课程资源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原创课程资源的类型及衡量指标
课程资源是具有育人价值的能转化为课程组成部分或支持课程实施、保障课程效果的资源形态。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北京市自2015年相继开展的各学科原创课程资源征集,主要包括教学素材、教学课件、学习活动方案、教学案例、微课程、教学工具、教学游戏和电子教材等,是直接支持学科教学的原创辅助资源。一线教师是教学辅助资源的主要需求者,也是学科原创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军,大量蕴含在一线教师教学实践及有效经验中的辅助资源有待挖掘和在更大范围内共享。
什么是优质课程资源?有研究者将优质教学资源的主要标准界定为满足各学科知识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承载学生有意义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责任、丰富教师专业教学和自身发展的内涵、创建具有全新教育理念和社會教育需求的环境等[1];有研究者通过分析用户满意度提出重用性、丰富性、相关性、新颖性、互动性和个性化是关键的质量指标[2];也有研究者指出教学性、视听性、娱教性、艺术性是优质视频资源的基本特质[3]。北京市中小学原创课程资源征集也明确了各类资源的大致范围和基本参照标准。北京市中小学原创课程资源的导向主要集中在教学性、载体属性和可推广性三个方面。教学性是衡量原创课程资源的基本指标,主要包括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等;载体属性包括以课件、素材、工具、游戏、视频等资源呈现方式,根据载体不同提出界面清楚、制作规范、方便使用和易于保存等要求;推广性即资源的覆盖面和可利用性。遵循这一分类和评选指标,2015-2018年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学科共征集评选原创课程资源1203项。
二、优质原创课程资源的特点
参照评选指标,评审专家对每份资源逐一给出具体评语,2015-2018年专家为德育学科原创课程资源撰写了2760条评审意见,共计174 328字。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0对专家评审意见进行词频分析和编码统计,可进一步探析优质原创课程资源的基本特点。专家评语主要集中在“教学”“学生”“设计”“内容”“目标”“资源”等近30个关键词上,这些关键词主要分布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属性,包括“目标”“内容”“素材”“资源”“设计”“课程”“案例”“互动”等;二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包括“学生”“需求”“问题”“活动”“学习”等;三是资源的价值和效果,包括“价值”“引导”“促进”“推广”等。
在词频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专家评语进行编码,自动编码形成“学生”“教学”“设计”“内容”“活动”“学习”“资源”“生活”“问题”“教育”“课程”11个领域主题词;经进一步聚类、选择,“学习”中的参考点整合到“学生”和“活动”中;“教育”中的参考点整合到“内容”和“教学”中;“课程”中的参考点整合到“内容”和“教学”“资源”中。可见优质原创课程资源的特质集中体现在围绕“学生”,依托“资源”进行“教学”有关“内容”和“活动”的“设计”,突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问题”解决。
从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学科原创课程资源专家评审意见词频分布和主题词看,优质原创课程资源具有的突出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为本的“用户”理念
原创课程资源主要辅助学科课程实施,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具体体现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获得。首先,回应和体现“用户需求”,即资源的目标、内容、素材、设计和展现过程等都应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与学互动过程的需要,体现“用户至上”的理念。其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体验等。第三,紧密结合“用户”生活实际,从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出发,以点带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丰富自身体验,深刻认识自我、自然与社会。第四,切合使用者的现实条件和运用环境,体现使用的便捷、高效。
2.内容综合的育人价值
原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提供信息支持与服务,基本功能体现在细化、解释、补充、拓展、巩固、更新等方面,内容的选择灵活、开放、新颖,具有综合性,因而蕴涵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内容的综合主要表现在:一是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或体现学科本质、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关键点,或针对需进一步补充、拓展和提升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开发课程资源;二是主要以主题或活动、情境为引领,带动多个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兴趣点、体验点的汇集;三是资源本身具有一定容量,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模块单位,有的资源还具有系列化、整合性的特点,以形成非传统教学模式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特定场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彰显资源的综合育人价值。
3.服务教学的组织规范
服务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原创课程资源的核心功能,其基本结构和组织方式必须符合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著名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专家M·戴维·梅瑞尔提出“五星教学原理”,强调教学资源的开发应从“问题”出发,每一套资源中应包括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总结归纳、融会贯通等教学流程[4],这为具体的课程资源组织提供了思路参考。从资源自身的完善程度而言,为更好地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包括对课程与教学、学习与能力、资源与环境、资源的衔接与可持续发展等进行整体把握与权衡,以形成认知建构与情景交融、智慧展示与情感激发、价值引导与人性滋养合一的优质资源。
4.独具特色的创意设计
原创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教学内容的再现和重复,也不是简洁有效的归纳和练习知识点,而是开发者根据学生、课程、教学的逻辑精心设计的融知识、资源、环境和过程于一体的教学互动结构,是以主题模块为单元,将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和实施环境紧密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资源包。课程资源建设应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资源环境的分析,从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出发设计实景、虚拟、创意等多种有利于信息交互、实践体验、情绪感召的资源空间,以实现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讲授式学习等多种教学和学习模式的共容与选择,支持师生、生生之间多向度的交流与协作,让多样化教学资源服务于各个教学与学习环节,体现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信息多元的特点。
5.多元形态的资源集聚
原创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一线教师多年的经验储备和资源积累,来源于师生互动的生成性资源,来源于所在学校和地域特定时空的社会资源,包含多种形态和各具特色的资源素材。课程资源是多维视角下广泛存在的对象,从基本属性上看,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从时间维度上看,过去—现在—未来时间轴上的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从空间维度上看,以利用者为参照的多个空间以及更大空间里的资源可以力所能及地开发;从载体形态上看,物化存在的资源以及越来越多的虚拟资源、显性存在和隐性存在的资源、存量资源和动态资源等,都可能促进和支持课程实施活动;从价值维度看,不同开发主体基于不同的目的和取向,对资源的认识和取舍、利用不同。优质课程资源从基本功能出发,在精心设计的组织结构下,往往聚集多样资源素材并蕴涵独特的育人价值。
三、優质原创课程资源的建设
从优质原创课程资源的主要特点出发,为更好地调动一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加大资源的共建共享力度,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着力。
1.明确原创课程资源的基本定位
课程资源能否被开发、利用以及发挥潜在的育人价值则主要取决于开发者对资源的认识、对资源的价值赋予以及创造设计和实际使用。课改深化阶段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促使课程资源的形态、特征、功能发生深刻变化。有研究者将优质教学资源定位为一种资源形态、一种资源理念和一种资源境界[5]。为此,结合优质原创课程资源的主要特点,要突出资源的价值立意和质量取向,即既要突出以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为本提升质量标准,彰显教学服务功能,又要保证优质资源的运用能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社会对学生成长的期望。
2.把握原创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环节
课程资源开发和使用的重点:第一,明确课程资源的对象域,辨识课程资源客观存在的功用,即资源形态、范围及本身具有的实际功能、价值。第二,从育人目标、课程取向和教学实施出发挖掘资源的育人价值,或利用资源的自身特点和功能赋予其特定的课程价值,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第三,符合教学的规范要求,并创意设计资源结构,整合目标、内容、资源和流程等要素,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特别是呈现与学科教学相匹配并相互补充的实景性资源、体验性资源和实践性资源,体现教学与资源、学习与体验的有效对接。第四,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升资源的实效性和典型性,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3.增强原创课程资源开发的系统性
具体而言,一是针对学生需求和各学科课程实际,形成配套的、多样化的、可灵活选用的资源系列,包括资源平台、资源库等;二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除设计学科基础性单元内容的资源外,还须把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以单元内容为抓手,开发大量专题性、拓展性、综合性的课程资源。资源的系统化强调各类资源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淡化资源的界限和区别,防止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资源的集约化不是简单的合并、排序和堆积,而是形成符合教学和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科知识体系和文化结构要求的信息资源体。在资源系列化、集约化的基础上,还须进一步凸显资源的规模化、个性化和创新性,提升资源的覆盖面和个性化服务程度。
4.提升教师的资源意识和专业水平
课程资源意识作为教师对课程资源现实存在的反映,是教师基于课程认识对课程及其实施要素的一种整体认识,是教师课程观念的聚合、凝结和深化。在课改深化阶段,教师要认识原创课程资源对课程实施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清晰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确立广义上的课程资源观,即具有育人价值、能转变为课程和教学的各种要素,都是显在或潜在的课程资源,都可以进入教师专业工作视野进行开发和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日益丰富、透明、开放的信息环境要求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善于在立德树人的总体思路下,将课程、科目、教学、资源等进行整体考虑,在课程实施中有意识地根据具体教学任务主动搜寻目标资源,实时实地创设情境资源,捕捉并利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资源,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学术和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 于文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义与挑战[N].光明日报,2008-02-27(10).
[2] 杨文正,熊才平,丁继红,等.教育信息资源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基于296份中学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05).
[3] 初万江,王建,许竹萍,等.优质视频教学资源的特质、形式及其构建的基础要素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06).
[4] 刘小晶.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1).
[5] 孙宁,卢春艳,孙晨.关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