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科研队伍亟须走向专业化

2019-07-08 03:44邓志敏张志峰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制度改革

邓志敏 张志峰

摘   要 通过对Z市30所中小学教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Z市中小学教科研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学历达标,教学经验较丰富,是学校骨干力量。但是,教科研引领和专业研究能力不齐。因此,须要实行教科研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教科研人员上岗制度,搭建教科研的发展平台;建立教学、政教和教研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学校教科研人员指导;成立教科研人员发展共同体,以加快中小学教科研队伍走向专业化的步伐。

关键词 教科研人员  专业水平  工作状况  制度改革  机制创新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并没有专业的教科研人员,教师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主体。一些教科研成绩比较突出的教师涌现出来,成为学校教科研的骨干力量。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中小学教科研人员在其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笔者对Z市30所中小学校的教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线访谈和问卷调查。

一、教科研人员专业化水平的现状

1.教科研人员的基本情况

(1)性别不对称,女性比例过高。教科研人员男性占26.92%,女性占73.07%,女性比例占绝大多数。目前中小学校普遍女性教师居多,一般都在70%以上,小学更为明显,一般都在90%以上。性别差距已成为客观事实,有待政府出台高校招生政策,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扩大男性招生比例。

(2)中青年年龄段占多数,是教科研骨干力量。教科研人员的年龄集中在36~45岁和46~55岁两个年龄段,前者占61.54%,后者占34.62%。可见,教科研人员大多为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年富力强,容易出成绩,而50岁以上的教科研人员则更具管理和研究的经验,双方合力,对学校教科研工作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3)学科专业优势明显,但高学历比例偏低。教科研人员皆为中、高级教师,其中,高级职称69.23%,一级职称30.77%。教科研人员队伍在专业水平上拥有优势,都是学校的骨干力量。教科研人员学历都在本科和本科以上,本科学历占84.62%;硕士学历占15.83%。21世纪初,市政府对学校教师的学历进修十分重视,要求初中教师达到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部分达到研究生学历。教科研人员学历进修有待加强。

(4)大多教龄较长,教育经验较为丰富。教科研人员的任教年限与其年龄段相一致,他们集中在16~20年、21~25年和26~30年,分别占30.77%、26.92和26.92%。以25年工作年限为中老年教师的界限以及以15年工作年限为中青年的界限,中年教师的比例则为57.69%,老年教师为26.92%,青年教师为15.4%。可见,80%以上是中老年教师,教龄都在16年以上,在教育教学工作上都具有丰富经验。

(5)教科研工作年限偏短,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教科研人员的任职年限最多的年龄段为1~3年,占34.62;其次是4~6年和7~9年,两者都为23.08%,合计46.16%;10~13年为7.69%;14~20年为11.54%;21年~25年为0;26年以上为0。从教科研人员熟练工作年限来看,1~5年为教科研人员适应期,6~10年为发展期,11~15年为高峰期。Z市教科研人员还处在适应期和发展期之间,有待进一步提升教科研工作的专业水平。

(6)教科研人员集中在语文学科教师,学科分布落差大。教科研人员在语文学科上最为集中,占57.69%;其次是数学占11.54%;再次是政治和信息技术,皆占7.69%;其他如英语、地理、历史、物理、化学各为3.85%;还有体育、生物、音乐、美术和劳技为0。语文教师优势明显,学科间落差大。相对而言,语文教师在语言文字方面有优势,但学校学科涉及面很广,各学科在教科研中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学科人员选聘时必须全面考虑,更好地发挥各学科教师优势,全面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

2.教科研人员的科研情况

(1)绝大多数参加过国家级、省市级培训,只有个别人员没参加过培训。大多数教师都参加过省市级的培训,其中省级占34.62%、市级占46.15%;国家级则为11.54%,7.69%的教科研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虽然各级学校都有培训计划和培训活动,但是,对教科研人员的培训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而且培训大多满足于听专家报告和讲座,没有实质性的学习要求和考评,因此,降低了对教科研人员专业水平提高的作用,收获不大。

(2)大多数主持过课题,少数没有主持过课题。教科研人员一般都是学校教科研的骨干和引領者。7.69%的教科研人员主持过国家级课题,26.92%的教科研人员主持过省级课题,23.08%的教科研人员主持过市级课题,11.54%的教科研人员主持过县市级或区级课题,30.77%的教科研人员没有主持过课题。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的抓手,围绕德、智、体、美、劳等进行实践与研究,对学校教育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是,一些学校的课题研究形式主义严重,轻视实践研究,使科研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课题研究变成了教科研人员和部分教师的事情,削弱了教科研的科学价值。

(3)半数教科研人员非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比例偏低。15.38%的教科研人员是本市学科带头人,19.23%的教科研人员为县市级或区级的学科带头人,两者合计为34.61%;有15.38%的教科研人员是学校学科带头人;还有50.01%的教科研人员非学校学科带头人。教科研人员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带头人,一般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比较突出,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但是,50%的教科研人员不是学科带头人,因此,必须加强教科研人员的专业发展。

(4)教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落差大。34.62%教科研人员发表过1~3篇文章,7.69%教科研人员发表过4~6篇文章,3.85%教科研人员发表过7~9篇文章,7.69%教科研人员发表过11~15篇文章,7.69%教科研人员发表过16~20篇文章,3.85%教科研人员发表过20篇文章以上,还有34.62%教科研人员没有发表过文章。担任教科研工作后,有些教师成绩突出,但有些成绩较差。后者一是自身努力不够,二是学校不重视,认为教科研可有可无,忽视其价值。

二、教科研人员存在问题的成因

1.重视程度不够,制度落实不到位

学校的教科研情况如何,一是要看其是否有制度和计划,二是要看其重视的程度,三是要看其落实的情况。76.92%教研人员反映教科研活动时间安排1周1次,15.38%的成员反映2周1次;7.69%成员认为没有安排教科研活动时间。可见,学校大多都有教科研活动,但是,在访谈中切入到具体活动内容时,相当部分的学校往往满足于课堂教学的日程安排和任务布置,缺少讨论话题研究的实质性内容,每次活动的记录都是條目式的,存在任务观点的倾向。学校都有教科研制度。92.31%教科研人员反映学校有教科研制度;7.69%教科研人员反映没有教科研制度。但是,科研经费短缺,或者根本就没有落实到位。有的学校甚至在年终绩效考核中没有包括课题研究等项目,或者绩效部分相对其他项目较少,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教科研人员工作负担重

工作时间是体现教科研人员工作效率的一个方面,时间与效率在通常情况下成正比,因此,工作时间也是衡量其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了解,教科研人员每天在教科研上大多花1~3个小时。50%的人员每天花1~2小时,19.23%成员2~3小时,15.38%的1小时,还有15.38%的半小时。教科研人员除了科研工作外还有教学任务,因此,每天科研工作时间在1~2小时尚属合理区间。

在访谈中还了解到,教科研人员除了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承担学校领导的报告、宣传报道和相关总结等写作任务,工作非常辛苦。

3.教科研工作例会务虚不实

教科研交流活动能促进和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是普及教科研知识和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校教科研水平的一个标志。从目前看来,学校每学期通常都举办全校性教科研交流活动,23.08%的学校有6~9次,46.15%的学校3~5次,19.23%的学校1~2次,11.54%的学校没有全校性教科研活动。

大多学校都有教科研工作例会,但是,在访谈中切入到具体活动内容时,相当部分的学校往往满足于课堂教学的日程安排和任务布置,缺少讨论话题研究的实质性内容,每次活动的记录都是条目式的,存在任务观倾向。有些学校领导对教科研不够重视。有的学校全校教科研工作会议一学期甚至一次也没有。有的学校连续数年也没有过大型教科研活动,甚至没有相关专家到学校指导过。

4.课题研究中的教师参与不一

教学与教研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一体,离开了课堂教学的科研不是真科研,离开了教研的教学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十分重要。调查表明,各学科教研组都有课题的学校有4%,大多学科有课题的学校有46.15%,一半学科有课题的学校有30.77%,较少学科有课题的学校有19.23%,各学科都没有课题的学校有3.85%。而教师全部参与课题的学校占3.85%,教师绝大多数参与的学校占42.31%,一半教师参与的学校占26.92%,少数教师参与的学校占23.07%,极少数教师参与的学校占3.85%。

课题研究一个在于教师的参与量,一个在于教师的参与度。前者是基本形式的保障,需要制度的规约;后者是研究的质量,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两者缺一不可,一个侧重宽度,一个侧重深度,都不能偏废。从调查数据来看,各所学校差异很大,这与访谈的结果基本一致,有些学校的教师甚至不知道学校有哪些课题。

5.教师参加教科研的功利性明显

教师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信念、指导思想和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以及对学生的爱心与理解等。教师工作的根本是教书育人,因此,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育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但是,46.15%的教科研人员认为教师教科研首要动机是为了职称评审,34.62%认为是提高专业能力,19.23%认为是改进课堂教学,没有人认为教师教科研的首要动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利益性驱动是参加教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

6.教科研人员工作的引领性不够

教师的教育科研需要专业引领,这就需要教科研人员充分了解教师的工作需求,帮助教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据调查,教科研人员反映自己总是给予教师指导的有65.38%,经常指导的有26.92%,有时指导的有7.69%,没有人选择不指导。但是,尚有人认为,教科研人员只是负责课题的管理,至于课题研究的辅导与引领不属于他的工作范畴。学校相关课题的资料也都有教研组自行管理,教科室不归档案。

教科研人员有指导教师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并且大多经常与教师交流,辅导他们的课题研究。但是,在教师访谈中,教师所反映的情况与教科研人员的主观认识有差异,他们认为教科研人员的指导作用不大,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教科研人员没能起到作用。

7.教科研工作展开难度较大

教科研人员管理引导着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必须协调与教务处、政教处等部门的关系,起到统领作用。但是调查发现,所有教科研人员都认为难度不小。认为难度很大的19.23%,认为难度较大的53.85%,认为有难度的26.92%,没有教科研人员认为难度较小或没有难度。原因一是教科室或教师发展中心是学校的独立部门,它没有专属下级组织,与其他部门是平行关系,难以起到承启的作用;二是其他部门负责人不具备教科研的基本能力,难以担当相关研究的指导与管理工作;三是教科研人员本身工作积极性不足,教学工作占用了大部分时间。

8.对教科研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认识不一

教科研人员大多认为学校的教科研与课堂教学有关,但许多教师则认为,教科研与他们的直接关系不大。双方对教科研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看法也完全不同。26.92%的教科研人员认为作用很大;53.85%教科研人员认为较大;19.23%教科研人员认为一般;没有教科研人员认为没有作用。但在教师访谈中,教师们普遍认为教科研对课堂教学没有明显作用,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不过是评职称需要而已。因此,如何把科研工作做到实处,切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教科研人员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应该看到,Z市教科研人员的主体是比较积极的,工作也有成效,有些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而且相当出色,不仅起到了引领学校教育的作用,而且也起到了引领Z市教育的作用。但是,有些学校还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还需要解决存在着的实践问题,譬如教科研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教科研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教科研部门与同级部门的协调关系以及与学校领导的行政关系等,切实做好教科研工作,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创新教科研发展机制

1.实行定期培训,建立上岗制度

从调查数据来看,有50%的教科研人员甚至还不是学校学科或学术带头人,在教科研方面还难以起到引领作用,为此,建议上级教育科研机构对中小学教科研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科研人员的教科研能力。对于课题的研究、论文的写作和报告的书写等,要开展专题培训,培训结束时需要进行必要的考核,发放结业证书。建议上级教育行政机构建立教科研人员上岗制度,对于不合格的教科研人员要继续进行课程培训,直至考核合格,才能发放结业证书。对于依然不能达到合格水平的教科研人员,建议学校安排他们到其他适合的岗位上去。

2.鼓励申报主持课题,搭建教科研发展平台

教科研人员应该是学术带头人,但是,目前的数据表明,50%的教科研人员尚且不是学科带头人。因此,建议学校要为教科研人员的发展搭建平台,积极鼓励教科研人员申报主持课题,发挥他们在教育科研上的特长,不断积累科研的经验和成果,为他们成为县区级和市级学科带头人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学校要加强教科研人员的理论学习,以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建议学校要求教科研人员进行学历提升,以促使教科研人员成为教科研的引领者。

3.创建教科研机制,保障教科研质量

各级学校必须强调和重视教科室的工作,要把教科研工作放在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的地位,以科研推動课堂教学的工作,以科研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以科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师的减压和学生的减负,有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各级学校还要进一步明确教科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不能仅仅成为一个课题的管理部门,而是要成为一个指导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学校教育管理研究的部门。教科研人员要参与学科教学的研究工作,指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科研人员要深入年级组、班级做调查研究工作,指导和帮助班主任工作,建设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教科研人员要研究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教师的健康发展。

各级学校有必要建立教科研工作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要把教育科研作为日常评比和职称晋升以及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指标;要有经费的保障,实行专款专用,制定切实有效的、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细则;每学期定期进行科研展示和评比活动,并设立相关奖项。

各级学校要不断地进行管理机制的改革,即建立教学、政教与科研合一的领导机制,以顺利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工作。可以尝试建立教务、政教与教研合一的机制,即教学科研处既统一管理、合作互助,又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是解决现有行政关系不协调的重要途径,也是理顺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一种方法。

4.建立教科研人员发展共同体,加强学校科研指导

学校可以成立教科研人员发展共同体,及时了解各所学校教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定期召开教科研人员会议,为他们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提供平台;同时,建立教科研人员科研水平考评制度,定期进行考核与评比,以提高教科研人员整体的科研水平。建议上级教科研行政机构建立导师工作制度,帮助教科研人员快速成长,以引领和推动学校教科研队伍发展。教科研机构和各级学校还要重视学科之间教研发展水平的相对均衡,注重和加强一些薄弱学科教科研人员的培养,使各个学科之间的教科研水平都得到发展。

当然,除了以上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支持和推力之外,教科研人员还需要提高自身教科研的意识,发挥自己内在的能动性,经常了解和学习国内外教育研究的动态,不断地进行科研反思,探索和发现切合自身工作实际的切入点,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以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的教科研工作。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制度改革
大学生个体目标管理机制研究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借力供给侧改革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从一起工伤赔偿案件谈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改革
浅议中国死刑制度改革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对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