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视域下的班级晨会设计

2019-07-08 03:44王维审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5期

王维审

摘   要 利用班级真实故事设计晨会,是提高班级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发现故事、讲述故事和评价故事的晨会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一致性,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

关键词 真实故事  班级晨会  道德共识

班级晨会是班级德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的主要渠道。近年来,班级晨会越来越走向枯燥乏味,在实践上多以班主任总结前一天班级情况、点评班级不良现象为主。这种批评式空洞说教,很难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德育效果低下。为此,笔者尝试开发了叙事型班级晨会,通过对常规晨会的故事化改造提高德育效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发现故事,确定晨会素材

叙事型班级晨会是指借助班级中发生的真实事件,通过对班级事件的故事化设计来揭示教育道理、提示教育要求、形成教育效果的德育实践活动。寻找到有效的班级事件是设计开发叙事型班级晨会的基础。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逐渐摸索出了通过“望闻问切”发现班级事件的基本方法。

1.望—班主任要善于观察

班主任是一天之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有机会发现发生在学生之间的大事小情。所以,班主任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从琐碎的班级生活中寻找具有可塑性的小事件,以便在设计班级晨会时作为素材使用。

2.闻—班主任要善于倾听

班主任要学会倾听,在学生的声音里感受、接收有价值的信息,准确地定位出班级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以利于有针对性地设计晨会。

3.问—班主任要善于交流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班主任的基本功,对于很多隐蔽的、不易被挖掘的班级事件,需要班主任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对话与商讨中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挖掘出来的晨会素材,更接近学生、更接近事实。

4.切—班主任要善于为班级把脉

班主任如果只是走在学生后面,做一些“亡羊补牢”的救场之举,充其量只是一个“事后诸葛亮”。倘若班主任能够准确把握班级走向,在问题出现之初或之前就敏锐地捕捉到,并通过预设性的设计把问题揭示在萌芽之中,才是班级晨会的最高境界。

通常来说,班主任能够发现的事件往往只是事情的结果或者最为重要的片段。所以,在确定了可以用来召开晨会的事件之后,如何把一个简单的事件演绎成值得讲述的故事,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分为两步:一是拽点成线,拉长事件发生的时间跨度,凸显故事的完整性;二是深挖冲突,寻找事件中隐含的冲突点,彰显故事的教育性。比如,班主任在发现“班级窗户的玻璃被小C打碎”这一事件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小C在什么状态下打碎了玻璃,打碎玻璃后小C是怎么处理的,事情的结果如何。接下来,班主任就要在这一过程中挖掘其中隐含着的冲突点:敞开的窗户占据了走廊的一半空间,小C是在急匆匆赶往教室上课时不小心撞到了窗户,那么小C在这一事件中是不是有错误?如何来界定这一事件的性质呢?由此,一节班级晨会的素材就从班级真实事件中被提炼出来。

二、讲述故事,呈现问题情境

由于班级晨会的时间较短,在呈现故事情境时要精心雕琢,尽量选择迅捷、准确和高效的叙事策略。在具体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还原性讲述

基于真实事件的班级晨会使用的素材都是真人真事,对于那些不涉及学生隐私、不会对当事者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通常可以进行还原性陈述。比如,上课前的预备铃响了,班主任发现讲桌上凌乱地堆满了数学作业本,数学科代表不得不一本本地慢慢整理。再联想到科代表在发作业本时往往会把作业本隔空扔给同学,造成教室里嘈杂混乱的状况时,班主任就可以即时生成故事情境:刚才,我看到……通过这件事,我们能否就作业本的收发问题进行一下讨论呢?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及时、简单,不需要繁琐的筹备工作,很适合于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这种方法也对班主任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2.创作性表演

倘若班级中发生了一件负面事件,如果直接进行陈述可能会对当事者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可以对所选事件进行创造性加工,以作品的形式再现问题情境。比如,班里的一个同学偷拿家里的钱请同学聚餐,被父母发现后与父母发生了冲突。父母觉得未经他们同意擅自使用家里的钱,属于偷盗行为,应该向父母道歉并做出保证;这个同学认为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消费家庭的共有财产是自己的权利,父母根本就是小题大做。在了解到这一事件后,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里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根据这件事情创作一个简单的情景剧,在晨会课上进行表演,从而实现对晨会素材的再呈现。这种方法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班主任和学生需要在晨会前做一定的工作。但是,其优点也显而易见:一是形式新颖,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晨会;二是针对性强,通过艺术加工的作品肯定比原事件更具教育性;三是附加价值大,除了可以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外,在组织表演创作时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技术性再现

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手段极为先进,一部小小的手机就可以实现多维度的技术性功能。班主任应该养成随手拍摄、随时记录的习惯,把一些事件的现场用手机进行拍摄,利用班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再现。比如,放学路上,班主任偶然发现班级里几个学生在帮助一个老年人推三轮车,斜斜的上坡路、白发的老人、破旧的三轮车、载满的旧家具和撅著屁股使劲推车的学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班主任可以将此画面拍下来,在班级晨会上来个“图说班级”,也可以直接录制成微电影在晨会上进行播放。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入,可以让班级晨会更生动,更具有现场感。

三、评价故事,达成道德共识

在班级晨会上呈现故事,其目的是实现预设的道德教育。在故事呈现之后,就要对所呈现的故事进行分析与评价,这是叙事型晨会的关键一环。在具体实践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环节,以实现学生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

1.由事及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故事是班级晨会的起点,但不是也不应该是班级晨会的终点。也就是说,我们呈现故事不是为了消遣,而是要让学生在理解与评析故事的基础上,实现个体道德认知的深化和思想意识的发展。所以,在对所呈现的故事进行评析时,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故事本身的感知和触动,而是要在点评故事之后进行系列追问:这件事情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这样的追问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故事转化成道理,让学生在感知、理解故事的同时逐渐提升思想道德认识,将解读故事的过程变成道德认知形成的过程。

2.由此及彼,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

在学生有了对故事的基本认知以后,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公共方案,帮助学生从认知走向行动。比如,班级里有学生在公交车上借手机给陌生人用,手机却被陌生人抢走。在这一事件的解读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呈现了三个阶段:愤怒,拒绝再借手机给陌生人用;思考,并非所有的陌生人都是骗子;策略,不把手机交给陌生人,可以选择帮助陌生人拔打手机。由此,学生就达成了较为理智的道德认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帮助别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未成年人,要学会聪明智慧地帮助别人。在此基础上,班主任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善于由此及彼地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触类旁通地进行有效的道德实践。比如,有人骑自行车摔倒了,你该怎么做?有陌生人问路,你可以怎么做?等等。

学生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班主任要对班级晨会的设计有结构性的规划。班主任要摆脱遇到问题才去解决问题的滞后教育状态,在选择事件、科学建构、形成系列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实现主动建构的班级晨会实践模式。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