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星
摘 要 文化自信教育是新时代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弘扬的外在体现。鉴于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之义,基于其困境之是,通过注重价值引领与观念引导、突出情感的培养与人文关怀、依托模式创新与方法优化、助推理论教育与实践回归等多元融合的超越之路,以推动新时代中学生“文化铸魂”工程实践的展开。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学生 文化自信教育 困境之是 超越之路
文化自信是文化经历过历史检验,通过认知、比较、继承、批判、创新等途径对自身生命力持有的信心,是对传统的认同,也是对未来的期望,更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关系着中学生的成功、成才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整体提升优化,关系着新时代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对加速与驱动“文化铸魂”实践工程价值意义重大。基于此,对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之义、困境之是、超越之路进行反思、总结与探讨,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之义
1.助推新时代中学生主体的成长成才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要求与体现”[2],而最终的价值追求与实践旨归就是实现中学生群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是推动新时代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构成,符合新时代中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是对新时代中学生成长与发展问题的有效回应。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引导新时代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定位,养成合理的文化价值观念,实现中学生主体文化认知的增进、文化情感的增强、文化意志的坚定、文化信念的树立、文化行为的优化,不断为新时代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效提升中学生主体的文化效能感,将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中学生发展的内生力与源动力,以有效引导中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凝聚、落实、践行,激励新时代中学生主体的成长与成才。
2.整体抓好学校“立德树人”的应然
中学“立德树人”工程是一项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文化自信教育等丰富多样的内容与艰巨繁杂的任务。木桶原理启示我们事物发展的高度是由事物的短板决定的,由此,新时代中学“立德树人”须注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全盘统筹、协调各方、综合提升,积极挖掘各类有益资源,注重各个细节,汇聚中学“立德树人”工作的合力。新时代中学生应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并以之为基础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情感取向、意志动态、价值信念、行为选择,而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来源就是中学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顺应了整体抓好中学“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
3.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群众信息获取较为困难、信息使用能力相对较差、部分群众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与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保守落后等多种因素的交织组合,致使部分中学生家庭处于小康水平以下或贫困状态。新时代我国“精准扶贫”实践须采取“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文化自信教育就是“扶智”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是无差别的教育,充分尊重新时代中学生主体,注重个体,张扬个性。有效融入文化关怀,能够增进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认同,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情感,引领着新时代中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人才文化素养的提升,通过文化的陶冶,增进贫困地区中学生发展的强大内生力与源动力。
4.对“圆梦中华”的现实回应
“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斗志,是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助推剂”[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中华儿女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四个自信”为实践的基础与前提,凝神聚力,汇聚气势磅礴的中华民族振兴之力,而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东西,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与脊梁,是中华民族发展向前的底气所在。中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建设者、见证者、参与者,坚定新时代中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行民族文化自信教育就是通过多元教育手段,拓展中学生的知识,转变等、靠、懒等消极思想,实现中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认同,提高新时代中学生文化素养,全面调动新时代中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我国“圆梦中华”蓄积力量。
二、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困境之是
1.价值与观念的偏差
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应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文明的传统优秀文化,积极贯彻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赋予新时代中学生以新的文化责任与文化使命。整合各类道德资源与素材以丰富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内容,引导新时代中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赋予中学生以时代使命。但现实中面对外来不良思想或思潮的影响,部分中学生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致使部分中学生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酝酿、发展,多元主体在奋进中相互碰撞。中学生主体思想的偏颇外化为道德滑坡、行为的失范,出现价值与观念发展的失衡,致使部分中学生价值与观念呈现出失衡,甚至出现多元对立。
2.教书与育人的分离
中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与主渠道,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体,应当抓住知、行、意、信、行等多个环节,努力实现中学生的成才与成功。但部分中学教育主体存在一味地注重对中学生客体进行知识的灌输、多学科知识的教育、内容的传达、信息的传递、方法的讲授、经验的分享等,过于注重知识性教育的倾向,以智育为绝对中心。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根本任务与价值追求,对“立德树人”工作重视不足,如在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情感的优化、信念的坚定、道德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工作不到位,加上多数中学生主体面临升学压力,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成为部分中学的全部。致使部分中学生知行发展失衡,呈现出道德滑坡、价值观念偏移、生命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淡薄、行为失范等等问题,教书与育人呈現出种种分离,长此以往,使得部分中学生主体文化自信逐渐缺失。
3.方法与要求不适
部分中学进行文化教育时,单一的方法、单向度的知识灌输、理论的说教成为中学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这种单向度的、不科学的传输无法引起新时代中学生的内心共鸣,部分中学生主体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无法对文化知识内化、吸收,不能做到真懂、真信、真行。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就是通过多元融合的手段,实现中学生主体知识文化的拓展、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的形成、情感的丰富、道德情操的陶冶、意志的磨炼、信念的培养、行为实践的优化,从而全面提高新时代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只注重单向度理论知识的传输,不能结合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实现中学生主体对文化知识的真懂、真信、真行,就不能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实现中学生主体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不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影响着新时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全方位提升,影响着新时代中学生对文化自信教育的认知,制约着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4.现实与理论发展失衡
新时代中学应结合中学生群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适时地融入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理论,夯实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基础,以期实现中学生主体文化认知能力的增强、甄别能力的增进、判断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确立价值追求,引导中学生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运动加快、社会信息流动加速、社会转型迅猛发展,中学文化发展在东西碰撞中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冲击着中学文化自信培育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与主渠道,致使部分中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发生动摇,部分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产生偏差,形成理论与现实的反差,影响着新时代中学文化自信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三、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超越之路
1.注重价值引领与观念引导
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要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推动社会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采取有效手段防御亚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对少数陷入文化自信培育误区的行为进行矫正,为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知、情、意、信、行多个维度提供全面指导。针对新时代中学生主体的觀念多样性、选择多维性、行为多变性,树立文化的模范与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引导中学生自觉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注重文化自信教育的细节“小流”,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逐渐增进中学生文化自信。
2.突出情感的培养与人文关怀
情感是中学生主体认知的基本因素,更能促进其文化行为的积极发展[4],积极、正面、健康、向上的情感可以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陶冶人。在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全过程,要注重中学生群体的情感陶冶,注重情感的感染与渗透,不断凝聚文化自信培育的文化力量,实现以情化人、以情动人,发挥情感育人的价值功效。在中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动态发展过程中还须注重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结合中学生的特点与发展状况,注重对经济困难型、思想困惑型、心理困扰型、学习困难型、实践困难型等几类中学生进行关爱、关怀、疏导、教育、矫正,积极融入人性化、整体性的人文关怀,积极引导中学生主体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当代中学生主体以阳光心态开展学习、生活实践。
3.依托模式创新与方法优化
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应借鉴各类优秀实践成果,以开放的眼界借鉴吸收外来模式、经验等。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实践的开展应构建信仰引领机制,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牵引力、方向力;运用实践动力机制,在传递知识与追求真理中注重思想的引导力,要以实践创新为文化自信教育注入动力契机;营造思想交锋机制,积极反对各种错误的思想,追求真、善、美,积极发掘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自信教育教学素材;营造集体智慧机制,要结合各类教育教学主客体的思想观点以形成智慧组合力;注重纠错创新机制,教育主体要敢于面对与纠正错误、突出主体的创造力等,通过模式创新为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创造条件。此外,在结合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状况,采用灵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如搞好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发挥榜样的示范与引领作用,通过各类活动等开展科学合理的文化自信教育,适时修正、调整、优化、完善、提升,全面系统地增进新时代中学生的文化自信。
4.助推理论教育与实践回归
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应注重文化理论的宣传教育,运用传统与现代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模块化教育、专题推送等,广泛开辟渠道,针对中学生主体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中学生主体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新时代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价值上的信念、态度上的信任和发展上的信心[5],增进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同时,在中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实践的回归,积极拓展文化实践的平台,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中学生主体正确看待文化自信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与弘扬,引导中学生主体运用文化因素崇德向善、修身养性,逐渐增强与提升文化自信。
总之,新时代应注重加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在遵循新时代中学生主体成长规律、发展规律、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利导、因势而新,全盘统筹、系统规划、综合提升,努力凝聚多元主体的系统合力,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并进、多种方式方法共同发力,加速与驱动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实践的发展,逐渐增进新时代中学生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
[2] 吴威威.现代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责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 张国祚,唐顺利.论文化驱动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J].科学社会主义,2018(03).
[4] 李建华,夏建文.立德树人之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 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