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递推式教学活动设计

2019-07-08 04:00屈社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习者价值观意识

摘   要 文化意识是文化知识教学的目标,其形成和发展是学习者对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演进与融合过程,涉及感知文化知识、认同优秀文化、加深文化理解、形成文明素养等阶段。与此相适应,英语教师有必要通过设计感知、认同、理解、应用等递推式教学活动,为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认知和教化环境。

关键词 文化意识  文化知识  递推式教学活动

一、文化、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

胡文仲教授在《文化教学概论》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社会遗产;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文化并非生而知之,是后天所学;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不同,文化分类有别[1]。《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视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Marsellar认为,文化是人为了生存、适应、成长和发展,由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承的可共享的学习行为[3]。Stern认为,文化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形态,其中的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狭义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和社会成就[4]。《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把文化知识看作是中外文化知识,是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知识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前者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以及相关的发明与创造;后者包括哲学、科学、教育、历史、文学、艺术,以及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

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人通过感觉和感知等心理过程形成的知觉、觉悟、想法、观点等。意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5]

总体来说,文化是人类已经创造或者正在创造的客观存在,文化知识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系统化梳理,文化意识是学习者在认知和梳理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外显。学习者形成和发展文化意识,始于文化知识积累,重在人文精神积淀,终在社会行为表征。

二、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学习者将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动态交融过程。内化于心是指学习者通过感知分析与比较中外文化异同,赏析与汲取中外优秀文化,奠定社会行为基础;外化于行是指学习者通过深度理解文化内涵,形成系统的文化认知构架,再付诸社会行动。动态交融涉及感知文化知识、认同优秀文化、深化文化理解、形成文明素养等过程。

1.感知文化知识

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和“知”是认知同一事物所采取的不同手段,其中“感”是借助感觉器官,捕获来自于外界的信息;“知”是识别、加工、分类因“感”而生成的外在信息。“感”是一种外在活动,“知”是一种内在活动。学习者感知文化知识是通过“感”获取文化表象,即能被人觉察到、看到、听到、触摸到的一切外在表现形式。“感”是对某一特定文化的外在表现产生注意、形成记忆、建立印象,进而“知”其所为。从认识论角度看,学习者感知文化表象是对文化的感性认识,认识方式主要有亲身体验、分享他人异域文化体验、观看影视、阅读报刊杂志、听讲座等。学习者感知文化现象须搞清楚某一特定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即文化现象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者活动形态有哪些?特征何在?以中国元宵节为例,中国人和海外华人庆祝元宵节时间是什么?活动有无差别?

2.认同优秀文化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形态各异,良莠有别。优秀文化符合人性和社会发展规律,催人奋进,增强民族凝聚力;劣质文化违背人性,涣散人心,瓦解民族凝聚力。学习者感知中外文化,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去粗取精。去粗取精的过程是学习者形成文化立场、坚定文化态度、建立文化情感的过程。形成文化立场要求学习者站在本民族文化立场上维护、传承、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定文化態度要求学习者对本民族文化必须持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倾向,即支持、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承认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客观存在,从中汲取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有益的成分,不盲目追随。建立文化情感要求学习者对本民族文化要热爱、接受、弘扬,而不是厌恶、排斥,甚至攻击。文化立场、文化态度、文化情感共同构成了文化认同,助推学习者形成民族归属感,拥有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能科学认知外来文化,区分良莠,汲取优秀成分,为我所用,避免心理迷茫和行为错乱。学习者认同本民族文化或者汲取异域文化优秀成分,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识别力。这可以使学习者坚定本民族文化立场,避免盲目地接纳、追随那些与本民族文化大相径庭甚至有可能瓦解本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外来文化。

3.深化文化理解

理解文化是学习者对文化进行的理性认识。理解内容包括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基于价值观折射出来的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理解过程包括分析文化现象,探究文化现象间的关联性;挖掘文化本质,形成文化概念;剖析文化内涵,推断文化价值观;解读文化价值观驱动下的人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理解方式主要有亲身体验和深度思考。亲身体验是指,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体验文化现象,如阅读教师提供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主题演讲,举办文化经典作品朗诵比赛活动;建立中外学校、学生之间联系,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比较中外文化异同;适当体验西方节日、纪念日等文化活动,正确理解这些节日或事件背后的思想观念[6]。深度思考是指学习者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或者预测等方式逻辑化地梳理和系统化地归纳文化内涵。学习者理解文化内涵旨在回答某一特定文化现象“为什么会是这样”,即它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历史故事和人文典故?经历了哪些变化?这种文化隐含的价值观是什么?人们在其价值观指导下如何思考又如何作为?该文化是否有助于促进民族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是否有助于构建大同社会?如果是异域文化,它与本民族文化有何异同?该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4.形成文明素养

学习者通过自我认知和社会教化所获得的文化知识属于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唯有程序化,才能显现其实用价值。我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了解它们,而是应用这些知识,形成文明素养。这就要求学习者将内化的事实性文化知識外化为个人行为,展现自我文化素养。具体而言,承认人类文化存在的多样性、民族性、差异性;挚爱本民族文化,尊重异域文化;调整自我行为,适应多元文化交际氛围。

三、递推式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教化,社会教化的途径之一是学校教育。学校任何一门学科或者课程都对学生渗透着文化意识的养成教育。如在英语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有意义的语境,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基于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挖掘其意义与内涵,帮助学生在语言练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学习和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通过感知、比较、分析和鉴赏,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意识”[5]。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文化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设计感知、认同、理解、应用等递推式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体验中外文化的真实语境,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升文化感知力,发展文化意识。下面以美国感恩节文化为例,实例解读递推式教学活动设计过程。

1.感知活动

感知活动是学习者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借助观察表、记录表、录像机等观察工具,直接或间接地获取被观察对象表象信息的一种活动,旨在建立被感知对象数据库,感性认识被感知对象。感知活动有三种形态: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和师生交互活动。教师“教”的活动主要是教学资源供给活动。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感恩节文化资源,如文本资源、视频资源等,系统整理,分门别类,供学生阅读和观赏。学生“学”的活动包括研读活动、观看活动、小组问答活动。研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研读教师提供的文本资料,间接地获取感恩节文化信息;观看活动,学生通过观看感恩节文化视频等,直接获取感恩节文化信息;小组问答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和其他组员分享研读和观察结果,各小组形成小组观察和研读结论,在班上呈现。师生交互活动,师生依据课前设计的问题,开展课堂多元问答。问题主要有:美国人庆祝感恩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何特征?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也举办感恩节?如果有,有何异同?中国人是否也有感恩节?

2.认同活动

认同活动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文化价值认知、接受等活动,包括内在心智活动和外在协作活动。内在心智活动是指,学习者借鉴他人认知结果,结合自我观察和理解结果,形成自我文化认同观;外在协作活动是指,学习者形成文化认同需要师生开展序列性的交互活动。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研、访谈和体验文化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请从美国感恩节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阐述你对感恩节文化所持的立场;你对感恩节文化价值观持什么样的态度?你是否认同美国感恩节文化价值观?认同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感恩节文化认知观。

3.理解活动

理解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JackC.Richards从阅读视角分理解活动为字面理解、推理理解、评价或者判断理解三个层次[6]。字面理解是理解者对英语文本中英语语言符号的理解;推理理解是理解者依据文本信息得出推论和作出预测;评价或者判断理解是理解者依据某一价值观对英语文本所体现的价值观做出判断或者评价。借鉴阅读理解观,我们可以将感恩节文化理解活动设计为表层、推理、评价或者判断三种形态。表层理解活动旨在让学生解读感恩节文化符号,如社会活动、家庭活动、购物活动、化妆游行、黑色星期五等,学生需要回答以下问题:感恩节有哪些活动?这些活动特征如何?推理理解活动设计旨在让学生剖析感恩节文化的历史渊源、演变规律、价值观、发展趋势等,学生须思考如下问题:感恩节是怎么来的?感恩节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哪些?人们最初举办感恩节目的何在?现在举办感恩节的目的又何在?感恩节举办日期的确定经历了哪些历史变化?评价和判断理解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人们对感恩节文化价值的评判,建立对感恩节文化内涵的理性认识。学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如下问题:人们如何评价感恩节?感恩节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美国人的感恩观与中国人的感恩观有何异同?

4.应用活动

应用活动旨在帮助学习者将习得的文化知识转化为一种社会行动。感恩节虽然源于美国,但是感恩节所倡导的“感恩之心”符合人性,具有普适性价值观。感恩是人作为人的一种良知体现,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更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起,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从牙牙学语时,要感谢老师教育之恩;从遭遇困难有人帮扶起,要感谢好人救助之恩。然而,时下社会利己思想盛行,感恩价值观缺失。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现实问题,结合中国传统感恩文化美德和美国感恩节文化知识,给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教师可以设计感恩文化教学应用活动,促进学生将感恩文化从单纯的知识形态转化为个人行动。

学习者发展文化意识是一个很复杂的文化认知和社会教化过程。文化认知过程涉及学习者系统学习和深度感悟文化知识,社会教化过程涉及学校教育,尤其是学科教学设计。学习者形成和发展文化意识基于他们对文化现象的整体认知。学习者对文化集合体中的某一特定文化的认知,如美国感恩节文化,只是文化意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有机构成。本文仅从感恩节文化入手,阐述了学习者文化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其实效性有待后续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教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Marsella.A.J.The Measurement of Emotional Reactions to Work:Methodolgyical and Research Issures[J].Work and Stress,1994(8).

[4] Stern.H.H.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 Jack C.Richards&Charles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屈社明(1965-),男,陕西眉县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学习者价值观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