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体育课结构研究

2019-07-08 04:00夏娇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体育课结构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强度越来越大,对社会大众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在早期就注重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强健学生的体魄,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在全球化这一大浪潮下,学生的选择、需求更加的多元化。本文旨在探讨,我们当今的体育课结构是怎样的,这样的体育课结构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适不适应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能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强健体魄且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关键词 素质发展  体育课  结构

一、体育课结构的含义

在197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结构”二字释义如下: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体育课的结构,实际上就是体育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排列组合。那么,体育课是不是仅仅就是学生体能的训练或者运动技能的教授和练习呢?显然不是。体育课作为一门课程,其基础的东西正是体能训练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但这远远不够,一个老师要想把一门课程教得有趣、有意义和有价值,必然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元的方式给学生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不仅仅局限在体育竞技领域,更要通过体育竞技领域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将体育课的技能、训练与思想观念三个方面都教授到的体育课,才能称之为一堂优秀的体育课。那么,所谓体育课程的结构,就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这部分是基础;第二是课堂的结构设计,这部分是最重要的;第三则是教学双方的互动。

二、课程标准对于体育课的要求

体育课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科学性的学科。在课程标准中,也基于体育课的四个特性,对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第二,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第三,改革课堂内容与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优良品格。第四,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奠定学生终身运动的基础。第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光要增强学生的体魄,还要培养学生的品格。不仅培养他们多种体育技能,也要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三、历年体育课程设置标准及其变迁

我们在关注体育课的结构设置之时,不妨回顾一下新中国建立以来体育课程的变迁史,看看前人是如何顺应时代而变化,或许有助于我们探讨当下体育课的结构是否合理。

1949-1957年,这个阶段是建国初期,国内体育课设置经验不足,因此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借鉴苏联的“游戏、体操、田径”三个方面的教学模式,当然这其中不乏强烈的政治因素。

1958-1965年,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辦学和体育课教学经验,因此如何探索更适合本国国情的体育课程结构成为了时代的需求。在这个阶段,我们体育课程结构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体育课程的数目也有所增加。在这一阶段我们也给予教师较大的自主权,让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1986-1999年,增加教学评估机制。与以往相比,这个时候的体育课程更加的科学化、体系化。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000年至今,体育课程结构以健康为核心,不仅仅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炼,也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体育课程也渐渐趋向多元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选择体育课程的自由度更大。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体育课程结构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课程设置总是在进步的,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体育课程的种类总是增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更加先进的。

四、体育课程的课堂结构研究

体育课程的课堂结构是体育课的核心,所有的教学理念、活动都必须通过体育课来实现。但是,体育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与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相比,体育课自由度更大,教学氛围更为宽松,学生的活跃度更高。因此,体育课的结构也不同于一般课前预习——课堂导入——课堂学习——随堂测验——课后复习巩固的学习模式。在体育课的课堂结构中,主要有两大基础(体能、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另外还包含一些有意思的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所以,在体育课当中,我们可以将课堂的结构简化为三个部分:体能训练——运动技能学习与训练——体育小知识的普及。

1.体能训练

在体育课程当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当属体能的训练。要是用一个比喻来说,不注意体能训练的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脱离了环境,就很容易凋落。但是体能很好的学生不管是体力,还是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支撑他在未来从事更高强度、更高难度的工作。

但是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体育课去给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显然不够,但现在几乎每一个学校都会有课间操,这实际上在分走了体育课一部分压力的同时,也给予老师更多的时间来教授其他的知识。当然,对于学生来说,一天一次的体能训练——课间操,不仅可以强健他们的体魄,训练他们的体能,也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训练的习惯。毕竟,根据研究证实,只须21天,就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

2.运动技能的教授与训练

在体育课当中,另一个核心的,同时也是占用绝大多数教学时间的环节,就是运动技能的教授和训练。在这一环节当中,根据上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行了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的选择权更大,自由度更高,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涨,正是得益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在运动技能的训练当中,不必千篇一律的学习篮球或者足球等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喜欢去了解、学习。比如女生对羽毛球感兴趣的多一点,就可以去学习羽毛球。在老师讲完反手握拍等等技能之后,对于羽毛球本来就感兴趣的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一下,尝试成功之时他们对于羽毛球也会更加得喜爱。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体育课最重要的作用正是教授给学生正确的运动技能。韩愈在《师说》里面说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话道破了,身为老师,我们应该做的是传授给学生不知道的东西。此所谓“传道”。换而言之,如果这个老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那显然学生并不会觉得这个老师很有趣,或者这个课程很有趣。他们甚至会在心里觉得这个老师的知识实在是略微有些匮乏。

同时,在个性化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理念之下,体育课的这一环节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重任。体育课程教授的多半是竞技类的运动,因此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练习当中十分容易发现学生体育品德不成熟的地方。例如,有些同学在比赛当中不遵守体育规则,有些同学总觉得体育是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合作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在发现之后,可以针对单个的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并且改正,将学生的不成熟的地方变得更加成熟。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让他们更适应和喜欢体育课,同样也提升了他们的思想素质,从而更好地践行体育品德。在当今教育环境下,个性化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呼声,更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地践行。在教学当中,不仅仅要发现学生的共性,也要依靠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在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之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独立的、先进的、有道德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3.体育知识的普及

当然,体育活动多见于室外,室内的教学活动相对来说较少。碰上天气不好的时候,室外的课程大部分都会泡汤。在这种情况之下,普及体育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体育课程更加感兴趣,还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体育老师作为教授课程的主体,可以选择放一些体育名人的宣传片,或者一些精彩集锦,并且提前做好功课,一边让学生们看一边给他们解说。除此之外,也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体育赛事、体育新闻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也可以使得他们在了解体育知识的同时,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思考。

但是天气不好去做小知识的普及看起来颇像一种无奈之举。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体育老师可以向他们随口普及一些故事之类的体育信息,這些东西必须是简单的,口头化的,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体育知识的普及和体能训练以及运动技能训练之间并不是“垂直”的关系,而是体育小知识既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授课板块,也可以融入到日常的体能训练和运动技能训练之中,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且缺一不可。

同时,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普及小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了解小知识的时候进行内化、吸收,从而培养他们的体育品德。那么,在上文中我们频繁提及的体育品德,到底是什么?我们仅仅依靠体能训练使得学生拥有“坚持不懈”这一品格到底算不算体育品德?答案是肯定又否定的。体育品德包括这一特质,却不仅仅局限在这一个特质上。在《课程标准》当中,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体育道德上,要求学生要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等;体育精神上面,要求学生要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在体育品格上面,要求学生具有文明礼貌,团结合作,社会责任感等等特征。

五、体育课师生互动研究

无论在什么课程里,师生互动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从理论上来看,每堂课程都是教师(传播者)和学生(受传者)之间的传播,这样的传播需要学生的反馈,师生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现实教学过程当中来看,师生互动是课堂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当中,老师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互动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但是,体育课自有其特殊性。首先,体育课并不是老师通过在讲台上的教学灌输给学生,它授课的方式更加灵活,更像是师生一起的游戏。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训练过程中来,真正和学生地位平等;其次,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在最后一刻评价之前,教师很难知道自己的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思想道德等方面究竟是怎样的状态;最后,体育课更需要老师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广泛的知识的储备,要跟学生聊得起来,还要注意他们心理的变化。

在体育课的师生互动里,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做一个简要的概括:表露、掩饰、平等、差距、偏爱、公平。在《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中中学生体育课满意度影响路径研究》一文当中的6个词高度概括了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状态:教师要表露,要跟学生的关系通过表露自己的内心而更加与学生亲近;同时教师又要伪装,不可把自己私人的东西过多地跟学生讲。教师要跟学生平起平坐,而不是一味灌输,但由于各个方面的差异,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在个性化的教育当中,要注意到每个学生之间的不同,进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即“偏爱”。

但同时需要注意到,和其他课程一样,体育课的师生互动不仅仅局限在课上,师生同样也会有课下的交流。

根据对于体育课的结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且不能单独列出的。道德教育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但同时,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训练。作为课堂最重要的部分,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训练也会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那么,作为课堂当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师生关系的紧密会使得教学效果良好,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焦琳艳.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中学生体育课满意度影响路径研究——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体育兴趣学习的中介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02).

[3] 陈字余.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历史变迁路径与特征[J].学校体育学,2016(12).

[4] 蔡晨,张天成,卞雯文.新课标下中学体育课结构优化设计研究[J].体育教育,2015(06).

[5] 吕建平.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7(13).

[6] 陈恩来.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差异性教学初探[J].新课程,2017(08).

[作者:夏娇阳(1978-),女,黑龙江海伦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体育课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体育课上的“炎锡秀”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体育课
快乐的体育课
论《日出》的结构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基于BIM的结构出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