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凌云 张庆
随着基层央行国库业务电子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库业务系统功能逐渐完善,系统之间无缝衔接程度越来越高,实现了国库资金实时到账、实时支付的“快车道”。但从目前来看,作为风险防范重要屏障的国库会计核算事中监督工作,因受工作理念、人员素质、监督手段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滞后于国库业务的发展。
一、国库业务事中监督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库电子信息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库工作的重点也从日常核算零差错率向提高事中监督能力水平上转变,现有国库监督工作机制在保障国库资金安全方面亟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1.国库业务事中监督是对国库监督体系的完善。在现有国库监督机制中,事后监督不能及时深入到系统运行及账务核算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操作中的核算差错,从而不能有效防范国库资金风险,其滞后性制约了监督质量。例如,针对高风险环节之一的国库支出业务,事后监督只能将支出凭证上的各要素与往账清单上的要素进行逐项人工勾对,即使在勾对过程中发现有不相符的业务或者存在资金风险,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防控。因此实施对国库业务事中监督可以对国库原始数据录入、采集的准确性、真实性、安全性进行实时监督,有利于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2.国库业务事中监督是对国库监督职能的强化。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库监督职能。国库集中收付业务核算体制改革后,国库集中支付流程设计使对财政拨款的监督变成只对凭证票面内容的审查核对,由于县级财政部门设置了较多财政专户而取消了预算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国库部门对款项的拨付对象及拨付内容不能有效监督。基层央行国库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处理过程中实际上只起到事后清算的作用。实施国库业务事中监督,国库部门能够对集中支付资金的合法合规性在一定程度取到强化监督作用。
二、当前国库业务事中监督存在的问题
1.国库业务事中监督体制不健全。目前基层国库事中監督形式大于内容,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事中监督作为国库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迟滞不前,一直停留在国库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自觉进行事中监督、核查、核验票据的层面上,造成事中监督工作一直由国库核算人员自觉进行担任,缺乏监督机制的保障。
2.国库业务事中监督手段落后。监督范围狭窄,内容不全面,监督手段与监督方法有待改善。随着国库各项业务逐步地全面落实电子化、信息化、无纸化,事中监督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国库事中监督手段主要是对监督对象进行人工监督,监督方法大多为人工审核或复核。在电子化业务环境下,业务处理凭证信息以联网方式传输,在“3T”系统中以电子形式存在,且会自动根据内设条件对传输且接收到的电子信息格式、内容、印鉴及其它安全控件等要素进行审核与控制。电子化业务处理方式与业务处理流程的转变一方面弱化了国库人工监督职能,另一方面迫切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监督手段及监督方法体系。
3.国库业务事中监督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国库工作的要求。一是缺乏专职或者兼职的事中监督员。事中监督只是靠国库工作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过程中,对自身经手的业务进行核查、检验,不能达到事中监督的效果;二是事中监督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事中监督工作要求监督人员熟悉国库有关法规制度、业务核算流程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在多数基层国库发挥事中监督职能的工作人员大都是为了满足国库操作岗位而勉强配备,对存在的问题和资金风险点缺乏较高的洞察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难以满足国库事中监督工作的要求,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局面。
三、完善国库事中监督机制的几点建议
1.合理规划事中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作为国库监督机制的核心部分,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监督管理机制已是大势所趋,从完善国库监督、发挥国库监督效能的角度出发,事中监督应该自成一个体系,制定统一的事中监督操作规程,开发统一的事中监督操作规程或者系统;组织事中监督人员有计划的学习金融政策、法规、财经纪律及相关的业务理论知识,更好地适应事中监督工作需要,使得事中监督尽早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2.加强国库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国库事中监督人员素质。国库业务电子化进程的加快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新的挑战。在电子化业务办理模式下,国库业务人员应由核算型、操作型向研究型、管理型方向发展,履行国库事中监督职责不仅需要精通业务,更需要懂管理、强分析等较高素质的业务人员。要不断提高国库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为国库履行事中监督职责,培养和积蓄人力。
3.加快国库事中监督电子信息化建设。创新监督模式必须适应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数据大集中的发展趋势,把国库会计事中监督的电子化建设提上日程,建立核算业务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网络监控模式,从日常业务监测、风险环节监控、重要事项审批等不同的角度,实现实时、动态监督,使国库业务事中监督真正成为防范业务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一把利剑。
(作者单位:人行九江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