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
摘 要: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歷史底蕴,作为我国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革命文化衍生出来的革命战士不屈不挠,顽强抵抗的英勇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砥砺前行的精神食粮。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的西方文化的过分崇拜和过度消费,革命文化功利化严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革命文化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加强其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既有助于宣传我们的优秀文化,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关键词:革命文化;革命精神;革命文化认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3-0159-02
文化认同是诸多认同中的一种,是文化植入自我结构,转化为自我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构建自己生活意义的过程。革命文化认同体现了将中国独特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融入当今经济、文化与政治生活的具体实践,是人格素养的重要资源。
一、革命文化及革命文化认同的意义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它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革命道路以新的理论指导[1]。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文化建设总要求。并强调指出“中国特色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扬我国的特色社会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必须传承我国特有的优秀的革命文化[2]。
曲折的革命史实和独特的国内国际环境造就了我们独特的革命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英雄品质、爱国情怀、政治理性、价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品德等等,在革命革命故事、革命遗址、革命事物、革命纪念馆等各种各样的物质载体上深刻体现。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3]。革命文化作为我们必须继承的优秀的文化,对我们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加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不仅能弘扬我们的革命精神,歌颂革命事迹,而且能增强我们的爱国意识,增强广大青年大学生和广大普通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感受革命文化的熏陶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革命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及表现
(一)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的政治导向不明确以及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一些以经济互利为由的腐朽文化的入侵,青年学生的辨别能力有限从而导致了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超过了精神需求。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需求,物质利益的诉求往往超越了精神引领的重要性。自由竞争的经济现状的影响,引发了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主义的盛行,追求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思潮。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影响,包括最近盛行的韩流文化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当今的90后、00后生活在这种快餐式文化交流的时代,过分追求外来文化的新鲜和与众不同,认为自身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优秀的革命文化距离自己很遥远并枯燥乏味,对革命文化隐藏的深层内涵把握不明确。
(二)革命文化商业化倾向严重
革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其带来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由于经济利益的影响,部分地区的革命文化商业化倾向过于严重,高收费的观看游览降低了人们对革命文化的求知欲,从而失去了革命文化真正的教育意义。经济利益的诱惑导致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刻意虚化、夸大一些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脱离革命现实境遇,其中一些影视作品出现手撕鬼子、子弹转弯、手榴弹炸飞机等一些神化了的物理现象在内。再如黄山某景区只要购票即可进入“鬼子进村”的模拟现场,扮演“日本鬼子”和“花姑娘”的角色[3]。这些影视著作不仅没能更好地宣传革命文化精髓,相反的把革命文化推崇到了神话的高度,远离客观实际,虚构历史事实,过分强调个人在革命过程中的作用,忽视集体的功效,更加造成青少年对革命事实的漠视和冷淡,认为革命文化对于自身的距离过于遥远,甚至出现了一些戏谑文化的现象。
(三)高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不够深入
当前高校对于文化教育更多集中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和扩展,单方面过度追求学生专业知识的发展,课程建设中革命文化教育占比很小。现实就业状况迫使大学生忽视了对革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就业需要上。功利化的学科教学模式日益凸显,虽增加了就业率,但对于革命文化教育未增添任何有效功效。高校对重要革命纪念日的宣传和集中活动力度不够也是导致青年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冷漠的重要原因,未能将重要革命纪念日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革命遗址的隐性作用未能更好的发挥。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造成青少年革命文化缺失的重要因素
家长对革命文化的了解比较少,接受的革命文化教育也相对较少,对革命文化的教育意义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受当今社会教育指向性的影响,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理论成绩的提升,片面地理解高成绩等同于优秀,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无限度向孩子施加学习压力,盲目攀比,认为物质上极度满足的情况下孩子只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就可以,并未从根本上关注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五)网络平台使用不当引发的盲目追求
当今世界已然发展成为一个以网络交流为主的社会,网络的无限度发展也开始出现各种抵制革命文化的声音,网络的高端优越性和监督力度的薄弱,心智不成熟的青年大学生自身控制力和辨别力较差。各种新思潮新思想的出现,为追求与众不同和个性发展,追求西方的主流文化,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也越来越严重,对自身本土的优秀文化置之不理,终日沉迷网络世界,逐渐演变为新一代的“手机党”、“低头族”。网络宣传的各种价值观未能与先进文化所倡导的革命精神更好的衔接,也是导致青年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感较低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危机对策
(一)高校应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和宣传
首先,高校应该增设对革命文化的课程建设,增设命文化的公共课程,设置专题教育,成立研究革命文化的专业小组,多角度推送和普及革命历史知识、革命历史故事,利用多媒体等互联网技术播放革命经典老片,传承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宣传影响人物的革命事迹和历史作用,彰显革命史实渗透的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五四精神等等,通过课堂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革命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革命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也能弥补家庭教育中对革命精神的忽视和冷漠。其次,增加课堂教育中学生互动的基础上,发挥革命圣地和革命纪念馆的显性作用。革命圣地是彰显革命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革命战士血洒战场的重要见证。增加青年大学生革命圣地和革命纪念馆的实地参观活动,利用重大革命纪念日开展扫墓活动,纪念烈士,歌颂革命精神,具象化的接触让大学生切身感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并通过发起校园革命文化征文活动增强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了解,或组织拍摄革命文化微视频征奖活动、集中观看革命纪录片、组织参加歌颂革命精神的表演活动,强化革命文化认同感,同时也能丰富和发展革命文化的更多内涵。另外,高校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性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和自控能力,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面前能够辨清方向,用顽强抵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革命文化的宣传当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并自觉维护我们的优秀文化衍生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
(二)完善革命文化传承体系
完整的体系框架是文化得以全面传承的重要基礎,宣传革命文化,就要牢牢把握革命文化的传承体系。总结建党以来的革命文化,加工升华,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并加大对革命文化的投入研究,成立专项经费研究,保护革命教育基地,利用革命纪念活动形成全方位的革命文化教育网络,创新发展革命文化宣传途径,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特征,融入时代主题,将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到最优空间。另外,健全革命文化的保护体系,加强对革命圣地和革命遗址的保护,发挥其物质载体的实践认同功效,加大对群众的开放力度,呼吁群众共同维护革命遗址和革命战争中保留至今的隐含伟大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
(三)发挥互联网+革命文化的特殊功效
网络的高速发展给革命文化的传承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更大的空间,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交流交往方式也主要以网络为主,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变迁,发挥互联网的强势功效。首先,加强革命文化的网络平台建设。据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微信用户数量已经达到6亿人,目前有8.29亿以上的用户注册使用QQ软件。据调查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37亿人,与2017年末相比增长2140万人[4]。网民数量的与日俱增要求必须加大革命文化在当今青年大学生主要交流媒介中的宣传力度,强化革命文化与网络空间的融合效应,诸如革命文化学习的网络平台的建立,革除QQ空间中娱乐低俗趣味文化的推送,换以革命文化或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推送。设立专门宣传学习革命文化的微信、微博公众号,不定期向用户推送革命文化相关知识,利用好特殊革命纪念日的情感共鸣结合网络宣传来增加大学生以及普通大众的认同感。
(四)加大对革命文化宣传的监督力度
革命文化的特殊育人功能要求对革命文化的宣传必须真实可靠,相关部门的监督是促进革命文化正面宣传的重要保障。网络监督尤为重要,首先,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力度,完善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提倡文明上网、健康上网,抵制低俗文化的传播,监督媒体宣传的真实性,保证革命文化的正面、实际宣传效应。其次,杜绝革命文化的过度商业化,严格抵制革命文化遗址戏谑化的现象,监督以革命题材为主的影视作品的播放,坚决杜绝将革命事实虚幻化和无端捏造革命实际的虚无主义行为。其次,提高监督革命文化过度商业化的行为,严格监管将革命遗址、革命圣地作为赚取经济利益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张首先.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2]王洪叶,王爱华.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及应对思考[J].理论与改革,2013(1).
[3]周艳红,刘军慧.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8).
[4]中商情报网.2018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据分析,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