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冰璇
摘 要: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礼仪,而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无论你来自何方、男女老少,饮食永远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话题。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种族差异等众多因素在内,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本文着重讨论中俄两国饮食起源、饮食习惯、饮食传统和餐桌礼仪四个方面。
关键词:饮食起源;饮食习惯;饮食传统;餐桌礼仪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3-0126-02
一种文化的形成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一般历史往往就能造就一种饮食文化。饮食思想与文化共生共长,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文化起源
(一)中国饮食文化起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经过不断的沉淀与发展,中国人民探索出了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后代延续的美食,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而中国又被称为“烹饪王国”,中国的烹饪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让全世界为之震撼。
远古时期,人类主要食物来源为采集和狩猎;石器时代,人们创造了陶器,并把它作为烹饪工具,辅之以火加热食物,使人类从吃生食转化为吃熟食。从生食到熟食的转变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对西安半坡遗址的考古中发现,在6000年前,已经出现了盛水、盛食物的彩陶,而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烹饪技术的一次飞跃;秦汉时期,烹饪技术日渐成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发展了同西域各国的关系,两汉时期既引进了一些西方食品,又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而南北朝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也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当时许多地方不同民族的食品烹制方法,比如东北地区的“胡烩肉”“胡羹法”等;隋唐五代时期在食疗方面有突出成就,比如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一百多条针对不同症状的饮食疗法;宋朝饮食文化空前繁荣,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详实地记录了京城汴梁酒肆等餐饮业的繁华;从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到清袁枚所编写《随园食单》,更是将中国饮食文化推到了成熟阶段。
时至今日,中国饮食已形成诸多菜系,以及种类繁多的特色小吃。中国饮食不仅讲究营养搭配,还突出色香味的视觉、嗅觉与味觉效果。
(二)俄罗斯饮食文化起源
俄罗斯作为横跨欧亚大陆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一百多个民族。虽然俄国领土大部分在亚洲,但作为传统的欧洲国家,俄国人的饮食习惯应该是欧洲化为主导的。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以及受俄罗斯独特地理位置的影响,今天的俄罗斯饮食文化别具一格。
根据欧洲历史学界的观点,9世纪晚期东斯拉夫人在基辅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俄罗斯、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均源于基辅罗斯。基辅罗斯时期是俄罗斯饮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莫斯科大公国与俄罗斯帝国前期,俄罗斯的饮食保留着传统的欧洲饮食风格。
18世纪后俄罗斯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彼得大帝强行改变了许多烹饪技法和生活习性,最突出的一点是从国外引进进口灶具、铁锅、盘子等。而当时俄罗斯也极力学习法国烹饪技法,许多外国菜肴传到俄罗斯,经过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的菜品。
目前的俄罗斯已经与东亚的中国、韩朝、日本接境或隔海相望。在一定程度上,今日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东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二、饮食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取决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因素。下面笔者将对中俄的菜肴制作和饮品进行对比分析。
中国菜肴烹饪技巧主要有煎、炸、烹、炒,而俄罗斯人的菜肴制作主要靠炖与烤。对比中国八大菜系“川、鲁、粤、闽、苏、浙、湘、徽”,俄罗斯的菜系就略逊一筹了,有些单调。但与其他西方国家的西餐相比,俄餐的制作工艺颇有讲究,其中主食面包的花样和饮酒、喝茶的功夫等,堪称世界一流。俄罗斯人在烹饪时更注重对食材原汁原味的保护,把营养保留最大化。此技巧也反映出了俄罗斯人不矫揉造作、不追求复杂、纯真的性格特点。
中国的茶文化享誉全世界,茶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体现在精神层面。中国的茶文化无人不知。中国人饮茶,讲求一个“品”字,“品茶”不仅能甄别茶品质的优劣,又能培养自己的品格。
在俄罗斯,最著名的两种饮品无疑是格瓦斯和伏特加,一种是饮料,而另一种是烈酒。据说俄罗斯人的一大生活乐趣就是喝伏特加。俄罗斯人酒量大得惊人,而且不喜欢低于40度的“淡酒”。伏特加在俄罗斯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和它的历史积淀、地域环境是分不开的。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常年温度不高,偶尔还有极寒天气。烈酒伏特加有助于改善人体血液循环,使人体发热,使它成为所有俄罗斯人餐桌以及街头巷尾的挚爱。而且伏特加有一特点:即使将它放在北极的室外冷冻,也不会结成冰块。因此,最懂的饮伏特加的俄罗斯人,总是先将该酒放在窗口,将它冰冻到结冰点,使瓶内的伏特加变为液态的“冰酒”,再拿进室内,开瓶享受烈酒的美味。
除了饮酒之外,俄罗斯人也爱饮一种名叫“格瓦斯”的清凉饮料。它是俄罗斯民间最古老的发酵饮料,多以麦芽、面包屑及果汁为主原料配制而成。据说9世纪之前,格瓦斯是作为宫廷贵族的专用饮料,经过漫长的岁月,才传到民间。格瓦斯作为俄罗斯饮料的代表,在百年前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进入中国东北。哈尔滨人管它叫“液体面包”。格瓦斯多氣、性质温和,俄罗斯的小朋友都喜欢。
此外,俄罗斯人也喜欢喝茶,由于古代中国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开发,茶已经输出世界。俄罗斯人在茶余饭后偏爱加糖加柠檬的红茶。
三、饮食传统
不同的地域居住着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饮食传统。俄罗斯地广人稀,许多地区处于寒温带及寒带。而中国地处中纬度,横跨寒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相比之下,中国没有俄罗斯那样寒风凛冽。这种自然的地理差异也造就了中国和俄罗斯的不同饮食文化。俄罗斯人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必须要摄入更多的热量,才能维持身体所需。所以,如果您有幸去俄罗斯的话,千万不要惊奇于高热量的食物。例如,俄罗斯盛产世界著名的高纯度黑巧克力、俄罗斯人常喝的咖啡也都是加了糖和奶精的;餐桌上的第三道菜必定是甜品(巧克力、冰淇淋、奶茶、蛋糕等)。他们对糖的依赖不仅仅是一种嗜好,早就成为生活习惯。
1.日常饮食传统。在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不尽相同。中国流传这样一句俗语:“南甜北咸、东酸西辣”。而如何选择主食,南方人喜欢米,而北方人喜欢面。饮食方式上,中俄都是一日三餐。但中国人对每餐吃的食物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俄罗斯人是有自己的顺序的。第一道菜:汤。在上汤之前会供应冷盘,中国称为凉菜(通常是沙拉等)。汤多为蔬菜汤,红菜汤最受欢迎。第二道菜:肉菜,以鸡、鱼为主,做法为腌制。第三道菜:甜品。俄罗斯的甜品必有奶酪和黄油。中国人吃饭时往往是最后喝汤。但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应该饭前喝汤,这样可以润肠。所以俄罗斯的三道菜就体现了他们对养生保健的追求。
2.待客饮食传统。不管在哪个国家,礼尚往来都是生活交际的一部分。所以,了解如何与人打交道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迎亲送友的宴席上,中国人讲究“上车饺子下车面”。饺子与面条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美食,饺子象征富贵与平安,面条象征长寿与顺利。中国的饺子与面条现今已流传至世界各地。俄罗斯人甚至发明了专有名词(пельмени)来形容饺子,可见饺子在俄罗斯的受欢迎程度非同一般。俄罗斯人最看重的主食是面包。在俄罗斯流传这样一句谚语:“Безсолихлебнееда”(没有盐的面包不算食物)“Безхлебaнеобедают”(食不可无面包)。可见,面包在俄罗斯的地位相当之高。
四、餐桌礼仪
1.餐具使用礼仪。中式餐具和西式餐具有明显不同。中国的筷子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喝汤用汤匙,吃米饭用碗,喝饮品用杯。其中,杯的类型有好几种:用玻璃杯喝啤酒,用小盅喝白酒,陶瓷杯用來喝水喝咖啡。在使用餐具时还需注意:使用筷子时不能指别人,切忌挥动筷子,切忌把筷子插在碗上等。
俄式餐具主要是刀叉,比中式餐具要简单。正确使用刀叉的方法是:左叉右刀。左手拿叉子夹住食物,右手用刀子把食物切成小块儿,最后由叉子送入口中。切食物时要适量,吃多少切多少,以一口食用的量为宜。在正式的宴请中,每道菜要配有不同的刀叉,如果面前摆着多副刀叉,应从外向内依次使用。
2.主客位置及食物摆放。在中国的酒席或餐桌上,主客座位次序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摆放食物及茶壶也颇具讲究。中国人认为,面对门的位置是最尊贵的位置;座次是“尚左尊东”。因此在宴请时,东家一定是对着门坐的。客人离主人越近,就越显尊贵;左手边的地位高于右手边;在俄罗斯,餐桌礼仪与中国正好相反,右为尊、左为次。男女交叉就座,男士通常会为女士推开椅子,请其入座。中餐的摆放也需注意:摆菜的位置要适中,小菜要摆在个人餐具前面或桌子边缘,间距要适当,让所有客人吃到,大拼盘或招牌菜要摆在正中间,比如烤鸭、烤乳猪或砂锅煲,菜肴要对称摆放,讲究造型艺术。根据民间习俗,尊崇“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尤其是整条鱼上桌时,应将鱼腹朝向主宾,而不是鱼脊,因鱼腹刺少,肉嫩味美,朝向主宾,以表尊敬。俄餐的摆放顺序与中餐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品种,第一道先上汤,食用过主菜后一般要上点心,待用餐结束后,需提供甜品和热饮。
3.食物残余所蕴含的礼仪。拜访亲朋好友时,主人忙活半天,除了要带上礼物之外,还需注意:在中国,主人会害怕客人没有吃饱,所以会准备一些多余的食材。等用餐结束后,留下些残羹剩饭,主人会觉得有面子,心里才踏实,觉得准备得不错。
而在俄罗斯人家,客人必须把盘子里的饭菜全部消灭掉,主人才会觉得自己做的菜很受欢迎,客人在自家过得很愉快。
五、总结
尽管中俄两国饮食习惯存在差异,但差异是相对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研究中俄两国饮食习惯的差异,有助于促进两国关系友好发展,增进两国的友谊。
参考文献:
[1]张薇.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2]敏.俄罗斯的饮茶文化[J].俄罗斯文艺,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