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枝
【摘要】导读策略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阅读名著变成了一种自觉的习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的导读策略,一定会将名著阅读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
【关键词】名著导读;现状分析;导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材在课外古诗词背诵之后添加“名著导读”这一板块,意在强调名著的重要性。引進中外名著,这对学生而言,意在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丰富他们的语言,培养语文素养。
名著导读,顾名思义,涉及两个关键点:名著和导读。名著一般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是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书,它令人百读不厌,富有教育意义。导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中,“导”的主体是教师,“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应重在方法,重在策略,起到为学生阅读搭建桥梁的作用。
一、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据我了解:教师在思想上对名著导读不够重视,这是缘于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小。因此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故事梗概和主题告诉学生,直接把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作一简单分析,最后出一些题目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可是大多数学生根本就没有读完,还有人甚至连书都没有,学生不熟悉不了解,又怎能对老师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呢?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这样的导读是空洞的躯壳,空有形而无神,根本无法企及名著给人带来的审美体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引进名著导读,意在强调名著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名著,阅读名著。因此,教师的“导”切不可流于形式,教师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指导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展开名著导读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二、如何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致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到阅读的快感,从而有不断阅读下去的欲望,这也是教师教学名著导读最为关键的一点。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举办阅读沙龙、手抄报比赛、开展朗诵比赛、读书笔记展评、讲故事比赛、小组互相出题竞赛”等,这些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爱的读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读书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竞争意识,培养了他们认真深入阅读名著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导读的方案,例如指导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这部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名人眼中的法布尔”。二是“我眼中的法布尔”。目的在于让学生课前熟悉一下这部书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从两个角度在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三是让学生走进“书中世界”。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将圣甲虫的“闪亮登场”的场景用语言表演出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四是我的“个人空间”。以第一人称口吻,塑造不同角色,将“文字”表演出来。学生设计的“个人空间”积极、主动,异彩纷呈,不仅培养了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使同学们的绘画才能和写作才能充分展示了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是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
三、“导”的读书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同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推荐的名著,教师不能只管布置而不给予具体可行的指导。这样学生读书可能走马观花,甚至看热闹,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指导有方。不同的体裁就应该有相应的读书方法。例如《昆虫记》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这部文学作品以其瑰丽丰富的内涵,唤起读者对万物、对人类和对科普的兴趣。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借助本书的简介,大概了解作品大致内容及作者生平事迹,或许会产生出一系列相关的疑问和好奇,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书,会有读下去的乐趣;二是在阅读作品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能理解的术语或专业词汇,可借助任何方式去了解、学习;三是体会科学作品中隐含的科学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阅读这一独特的审美过程;四是融合作者的人生感悟,体会作品巧妙艺术表现和艺术趣味。
如指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纪实作品,首先让学生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使学生明白,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作者斯诺用他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谜。其次,指导学生边读边梳理作品中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提出问题: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使学生了解到《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所描写的“红色中国”过程和历史的两个纪实层面。引导学生一要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二要向作者“取经”,首先应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其次要学习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索真相的可贵勇气。
四、引导学生赏析名著中的精彩片段
名著的篇幅往往很长,而课堂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精彩片段进行精读赏析。读时可以勾、画、圈、点,也可以写批语。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筑路”是全书的一个精彩片段。本章主要描写修筑轻便铁路的过程。1921年深秋,为了解决省城冬季的取暖问题,省委决定在入冬以前修筑一条通到森林的轻便铁路,用来把森林里的木材运到城里。保尔参加了筑路工程。在指导阅读时,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思考:筑路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筑路者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态度如何?有什么样的具体行为?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学生认真读书思考,圈点勾画,写批语。然后再和小组同学交流。最后大家明确:筑路者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不畏艰辛,以惊人的毅力和无比顽强的拼搏精神与困难做斗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表达了大无畏的革命及英雄主义精神。
思考这段作者为什么要浓墨重彩的描写环境的恶劣,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这里的环境描写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壮气氛,烘托出英雄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也向我们解开了锻造英雄的秘籍——环境造就英雄。
五、开展读书专题探究活动
专题探究就是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的读书探究活动。它能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形成思维的深刻性。更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和阅读兴趣的需要,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他们与人分享、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全班阅读这本书,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
专题一 领袖人物和红军领袖的革命之路。(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2)出身与家庭;(3)童年的经历;(4)受教育情况;(5)参加革命的起因;(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专题二 关于长征。(1)长征的起因;(2)长征的路线;(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5)长征的历史价值
专题三 信仰与精神。(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2)长征精神的内涵;(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除了这些专题,本书还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陕北苏维埃政权、西安事变、中国发生红色革命的原因等,同学们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自选专题,自行探究。探究过程结束后,再在班上召开读书交流会或写读书报告。
实践证实,以上这些导读策略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阅读名著变成了一种自觉的习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的导读策略,一定会将名著阅读实实在在落到实处。学生也一定会受益终生。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