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游戏 玩好数学

2019-07-08 03:47吴汝萍
新教师 2019年5期
关键词:抱团儿童游戏

吴汝萍

【编者按】都说有益的游戏有利于儿童的能力与品格发展。日常教学中,形式枯燥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为一线教师所唾弃,为了达成教学目的,许多教师将种类繁多的游戏环节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但这些游戏活动的创设是否贴近教学目标,是否只是浮于表面的热闹,是否自成体系,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都还有待于考量。本期话题围绕小学数学游戏教学展开探讨。

儿童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做游戏,他们梦寐以求的是:要是数学学习能像玩游戏一样,那该多好呀!要想让儿童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无趣、令人生厌,而是智趣多多,令人欢愉的乐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游戏激发儿童探究数学的兴趣,用游戏启发儿童的数学思考,让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之智趣。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行为的改变,将游戏有效融入数学课堂,有效发挥游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价值。

一、儿童立场——数学游戏的取舍之道

适合儿童的数学,应该彰显童心、体现童味、充满童趣,是智力、智商、智能、智慧的多方位展现,是活力四射的智趣数学。哪些游戏既能让儿童保持数学思维的张力,又能让儿童充满浓厚的探究兴趣?这需要教师立足儿童立场,智慧取舍,只有让适合的数学游戏融入相应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彰显数学课堂魅力,促进儿童有效发展。

1. 趣味性原則,让儿童想玩想学。

游戏是为了寻找乐趣而进行的活动,如果没有趣味性,也就失去了游戏意义。因而,趣味性是数学游戏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趣味性强的数学游戏融入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才能使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更有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灵动、更活跃。

游戏的趣味性可来源于游戏内容的挑战性、探索性和启发性,也可来源于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或竞争性等。教师选取数学游戏时,首先要以儿童为本,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能使儿童感到愉快,能引起儿童进行游戏的浓厚兴趣,从而给数学学习过程增添趣味。因为想玩,所以想学,让儿童在争先恐后地玩游戏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领悟数学的过程方法,提升数学的思考能力。

2. 活动性原则,让儿童真玩真学。

马卡连柯说过:“游戏没有积极的活动,永远是不好的游戏。”所以,融入数学课堂的数学游戏要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游戏过程,让学生玩真正的游戏,而不是冠名“游戏”的假游戏。

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时,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玩“闯三关”的游戏。

第一关:填一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二关:算一算,比一比。

7+3=     4+8=    9+6=

7+43=         34+8=         9+36=

7+83=   54+8=   9+76=

第三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8+9=          6+55=    72+8=

49+7=    4+46=        6+16=

这样的“闯关”游戏,有游戏之名,无游戏之实,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经常为之,学生的兴趣会日渐减弱。因为真玩,才能真学。所以,教师要站在儿童立场,选取真正的活动游戏,让儿童成为积极的游戏活动者,从而提升他们的注意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活动能力。

3. 难易适度原则,让儿童会玩会学。

人的天性乐于追求成功,喜欢接受挑战性任务。如果选取的数学游戏没有挑战性,儿童会觉得没意思,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所以,选取的数学游戏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具有挑战性。但这种难度属于让学生“跳起来,能够到”,多“跳”几次后“能摘到”。如果选取的数学游戏难度过大,不管学生怎么“跳”也“够不着”“摘不到”,那么儿童就会偃旗息鼓,失去“摘”的信心。因为会玩,才能会学。因此,教师选取的数学游戏难易要适度,要贴近大部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让大家都会玩。如果儿童在数学游戏过程中能享受到挑战成功的欢愉,儿童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便能在难易适度的游戏过程中形成。

4. 可操作性原则,让儿童能玩能学。

数学课堂受时空限制,教师选取数学游戏时,不管是游戏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充分考虑到该游戏在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下的可操作性问题。游戏的规则要易于儿童理解,游戏的形式要易于儿童操作,一轮游戏的时间也不易过长。所以,教师应尽量舍去那些环节过多、时间过长、程序过于复杂的数学游戏,而选取那些操作性强,便于学生活动的数学游戏,让学生玩得兴起。如扑克牌游戏、拍手游戏、投标游戏、抢数游戏等等,都是可操作性强的数学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将这些可操作性强的游戏加入数学元素,有效融入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玩好数学游戏的同时,享受智趣数学。

5. 推陈出新原则,让儿童好玩好学。

“同样的把戏不可久玩”。一段时间内,不能让学生只玩一种形式的游戏,单调与重复只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有的教师在教学一年级“10以内数的分与合”时,从“2~5的分与合”一直到“10的分与合”,天天都让学生玩“对口令”的游戏。起初,学生兴趣高涨,但天天玩,便觉得腻味,有时甚至还产生反感情绪,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数学游戏的内容、形式需要推陈出新,即便是同一个游戏,也要适时改变游戏的规则,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乐此不疲。

取舍之间,彰显智慧,取固然费力,有时舍亦很难。不管数学课堂中选取什么样的数学游戏内容,以及什么样的游戏方法,教师始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取舍,以儿童为本,把“教”转化为“学”,把“学”转化为“玩”,让儿童想玩、真玩、会玩、能玩、好玩,在欲罢不能的游戏活动过程中,让儿童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身心得到有效发展,这就是突破传统的数学游戏的取舍之道。

二、张弛有度——数学游戏的组织之道

我们知道,游戏具有娱乐激趣之功效,怡情益智之价值,但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利用数学游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地方并不是太多,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不懂數学游戏的组织之道,担心游戏过程混乱,费时低效。的确,即使再好的数学游戏,如果没能有效组织,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有效组织好一个数学游戏活动,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1. 游戏规则——“明”。

数学游戏规则如果不明,那么再热闹好玩的数学游戏活动,也只能沦落为一场没有干涉、没有思考、没有深度、没有意义的玩耍活动,自然发挥不了数学游戏的内在价值。所以,在数学游戏活动之前,教师需要通过分步讲解、模拟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儿童理解具体的游戏规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白规则、理解规则并接受规则,然后让学生按规则进行游戏,这样玩起来才会有规可循,才会井然有序,才能让数学思考逐步深入,最终玩出数学游戏的价值。

2. 游戏参与——“全”。

组织游戏时,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游戏中“比”起来、“争”起来,而不是少数学生在游戏,大多数学生成看客。

如现行教材中经常出现的“争夺红旗”的游戏。

有的教师在组织这样的游戏时,会把书上的题目抄在黑板上,然后请5名男生和5名女生分别站在两边,以教师发放的粉笔为“接力棒”,一个接一个做题,看哪一组最先完成最上面的一题,全部做对就表示争夺到了“红旗”,其余学生充当拉拉队。这样的游戏看似热闹非常,但真正参与计算的只有9名学生,而且每人只练习了一道题。这样的游戏,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呢?适当改变游戏规则,如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进行“争夺红旗”的游戏。可以同时准备两组习题,同座位的两位同学比一比,看谁先“上山”夺得“红旗”,再“下山”保住“红旗”,最先完成的为胜者。

3. 游戏安排——“巧”。

每一个数学游戏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要让游戏过程张弛有度,游戏安排的时机需要恰到好处。因为有的游戏适合放在新知引入环节,有的游戏适合放在新知探究环节,而有的游戏适合放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数学游戏的目标、内容、形式,将游戏安排在恰当的地方,让融入课堂的数学游戏功能最大化。

如,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不少教师设计了让全班学生按指定数字站在一起的“抱团”游戏。通过这个游戏,一方面是想让学生认识到最后剩下的不能抱成团的学生,就是“余数”;另一方面是想让学生认识到余下的学生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不过,这个游戏如果放在新知引入部分就会显得乱而无序,耗时低效。因为此时学生并不知道做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什么,关注的只会是自己有没有和同学“抱团”成功,已经“抱团”的同学,乐个不停,没能“抱团”的则到处乱窜,教室里显得杂乱无章。全班到底余下几人没有“抱团”?为什么会余下?这些问题学生根本不会去关注,也很难关注到。

如果把“抱团”游戏安排在巩固练习环节,此时学生知道了游戏的目的是找“余数”,所以每次抱团后,就会主动去找哪几位同学是余下的。“抱团”的过程是“动”,“抱团”后大家数余下的人数是“静”。此时此刻,教师组织游戏轻而易举,学生游戏过程张弛有度,玩得开心,学得开心。在一次次的“抱团”游戏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余数”的理解,并能真切感悟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真正达到数学游戏促进数学理解的目的。

4. 游戏过程——“活”。

课堂上,教师在组织数学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让游戏活动过程“活”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儿童的思维在活跃的游戏活动中“活”起来,从而实现数学游戏背后的有效数学学习和一系列的数学思考。

例如,黄爱华老师教学二年级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用三轮“抽数卡摆出四位数再比大小”的数学游戏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黄老师则时常“无事生非、兴风作浪”,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自己提炼出了数的大小比较的各种策略。当每次比赛结果揭晓时,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把比赛的结果记录下来,这样既做到动与静的搭配,又可以让学生冷静地进行数学思考,整个游戏过程张弛有度。

要让游戏过程“活”起来,教师要做好数学游戏活动的“组织者”,也要做好数学认知冲突的“制造者”,还要做好数学游戏氛围的“调节者”,更要做好数学思维的“启发者”,努力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抱团儿童游戏
抱团“娶”暖
合作社“抱团”种出“火辣辣”的好日子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中小企业如何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