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就是几个例子。”认真解读这一“信条式”教育命题,至少获取两点信息:一是教材课文具有经典性、范例性和引领性等特征,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二是这些“例子”绝不是“唯一资源”,语文教学还应借助外来因素,在“积极拓展”和“内外互动”中充分显现课程活动的教书育人价值。
新课程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活动的有机组成,同时享有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之誉,因此应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教学,就初中语文课程来说,如何有效开展拓展性阅读教学活动呢?
一、以“相机补白”为抓手
一部成功或者优秀的文学作品,其魅力除了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和情感动人外,还有一种不应忽视的现象,那就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空白(或缺失)之处”,使得人们在“趨向完美”的心态驱动下,自觉借助“心理暗示”“秘密枝节”的思维艺术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造境启迪”“无中生有”式的“填补空白”活动。
以《孔乙己》为例。在阅读课文之后,学生们提出了如下问题: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真实名字?他最终究竟是“死了”还是“活着”呢?……此外,还有许多作品中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往往都是一些引发情趣、设疑促思的“空白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以此引导学生“相机补白”,能够充分发挥“无中生有、以少胜多”的正强化作用。
二、以“群文互读”为抓手
在“大语文、大阅读、大开放”的今天,先后兴起于校园的“互文阅读”和“群文阅读”活动,既有效地打破了传统“单篇阅读”的局限性,还不断地拓展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形式,增加阅读厚度,为新形势下的语文拓展阅读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
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笔者向学生推介了鲁迅的作品《自题小像》,让他们从中了解青年鲁迅“弃医从文”的初衷以及后来的发展情况,从中切实感悟到了令人敬仰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意志”。
再如,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时,笔者还把《回忆我的母亲》(朱德)、《背影》(朱自清)和《甜甜的泥土》(黄飞)等作品引入其中,让学生在“相同主题”中开展互为引文的群文阅读活动。通过类比阅读,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天下父母是一样的”,有勤劳、善良和仁爱的品质,还有对待子女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以“生活链接”为抓手
语文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发展于社会生活,而且服务于社会生活。不仅如此,“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语文阅读活动与社会生活元素相互渗透并有机结合起来,非常有利于在“学用结合、内外互动”中攫取实质性的良好活动效益。
如教学《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等课文时,笔者以“发生在我与父母之间的……”为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和实际经验,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联系活动,在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中相互共享,并且认真落实到笔墨纸砚之中。如此而为,让学生们从生活拓展中深刻体悟到了“至爱亲情”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之处。
四、以“捕捉生成”为抓手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新教育时代,学生不仅拥有无可替代的主体学习地
位,而且他们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有鉴于此,如今的学生群体与教师一样,既是课程教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力量。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动态生成现象,正是开展拓展性教学活动中的一笔优质资源。
以《孔乙己》教学为例。笔者以“我眼中的孔乙己”为题,让学生在阅读体悟基础上,积极开展辩论交流活动。有人质疑他的麻木无知,有人同情他的弱小可怜,有人寄予一定的悲催慨叹。尤其对于孔乙己的最终命运,有人认为他应当享有活的权利,有人认为无论生死并不影响小说主题。如此丰富且个性化的阅读心得,不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动态生成资源吗?
五、以“人文教育”为抓手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高度重视“人文性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并且把之摆上常态化课程活动中的应有位置,才能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特点。而丰富多元的人文性教育,同样为“拓展性”阅读教学提供了相当宽泛的潜在空间。
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新闻篇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简要介绍了自鸦片战争以后,香港由“被割让、被殖民”到“成功回归祖国”的血泪发展史,以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伟大构想的最初提出背景和成功实践应用。学生从这一拓展性阅读教学中,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担当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旅。
综上所述,“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重视并坚持上述观点,就会从潜移默化中赢得拓展阅读教学的实质性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