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蜀相》是咏史怀古诗,借游览武侯祠,称颂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借古人抒发自身情怀,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惋惜其壮志未酬,表现诗人的痛苦心情。
【过程与方法】
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展—反馈
【教学重点】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蜀相》的主旨,掌握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探究咏史懷古诗的主旨,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情景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以长江为背景,依次出现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照片,最后把诸葛亮的照片放大,把学生带入历史长河中,营造一种氛围。)古代的文人墨客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成败,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泪下,发思古之情,抒兴亡之叹,他们大多“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挥笔写下举不胜举的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共同鉴赏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蜀相》。
二、自主学习
两名学生背诵,其他学生比较点评。听名家配音朗诵,认真体会如何以声传情。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提示:要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划分七律诗句节拍。有二二二一式、二二一二式,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应停顿,这样才会抑扬顿挫,才能读出作者对诸葛亮的缅怀之情。
三、合作交流
根据各学习小组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启发。
师: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为什么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描绘了什么图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作者缅怀诸葛亮想抒发自己什么思想感情?诸葛亮的什么事引起了他的共鸣?
以四人为学习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进行争论,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师:作者缅怀诸葛亮想抒发自己什么思想感情?诸葛亮的什么事引起他的共鸣?
生:诸葛亮为匡扶汉室,收复中原,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辅佐刘备开创蜀汉,辅助刘禅巩固帝业。六出祁山,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使后世的英雄人物为他抛洒一掬热泪。杜甫年轻时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但是他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写此诗时,安史之乱刚平息,国势衰微,百姓流离失所,他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统一,但无路请缨,报国无门。他多么渴望国家和平统一啊!但只能“凭轩涕泗流”。
师: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这首诗借古伤今,抒发自己对诸葛亮的缅怀,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悲愤。
师:诗人为什么对这段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是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愿望。怀古的目的何在?他们往往“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凭借它物,来抒发情怀。
师:我们是怎样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生:把诸葛亮经历和杜甫经历、社会背景进行比较,用知人论世法分析出来的。
四、拓展延伸
师:以历史题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历史地点)为咏怀对象,诗人对历史人物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价,或登临古迹,感慨沧海桑田,喟叹万古悲风,抒发情怀抱负,也有的只是对历史作冷静思考与评价,合称咏史怀古诗。
标题——以“咏史”“怀古”“览古”“古”为字眼,以历史地点、历史人物为题。
咏史怀古诗的类别:怀古人、怀古事、怀古迹。怀古人——借古人自比;怀古事——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迹——怀想与该古迹有关的人、事。
思想情感——将史实与社会现实、个人遭遇融在一起。
1.叹己———借古抒怀,感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渴望建功立业,抒发爱国情怀;感叹身世之痛。
叹古人——缅怀前贤,敬仰英雄。
叹国家——借古讽今,感叹国运衰微,抒发黍离之悲(国家沦亡之痛);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苟且偷安,扼杀人才。
2.抒写人生哲理、生活哲理: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生命短暂,宇宙永恒。
艺术手法——用典(引用历史故事,化用前人诗句,引用神话故事)有正用、反用。作用:凝练含蓄(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方法指导:披史入文、披文入情、知人论世(通过史实之表,联系作者生平经历、揣摩诗人感情思想)。
①找“古人古事古迹”;②明确“古人古事古迹”的意义;③抓“古今”(作者生平、社会背景)连接点(古今一致或相反);④析情感手法。
五、反馈训练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内容,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饰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7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