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以生为本,和谐乐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精心设计,提问释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科学练习,拓展思维是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基础;小组合作,共同体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等四个方面阐述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1-005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1.049
当下,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与空间,鼓励学生学会思考与合作,大胆尝试,主动进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在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把探索的权力交给学生,并要与学生真诚交流,学生才会主动尝试,敢于探索,体验到自主学习和探索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起更高的探索勇气和积极性。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棱长是3分米的鱼缸的表面积,学生大都算成了3×3×6=54平方分米。结果一出,我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读题,并结合现实生活来思考怎么做。学生在交流探讨时恍然大悟,鱼缸是没有盖的,只要计算鱼缸的5个面就可以了。这样的教与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回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质疑,对书本质疑,对数学公式质疑,对课题质疑,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实践证明,教师掌握好火候,在知识的关键处、转折处、重点与难点处,学生的疑难处巧妙设计提问,句句问到点子上,句句点在“节骨眼”上,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以点带面,豁然开朗,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观察,出示16÷□=A。第二步探索,提问:A是什么数?□里可以填哪些数?你发现了什么?第三步归纳概括,交流提高。这样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由初步感知到分析归纳,一步一步形成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会有一种亲切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练习的方法,科学指導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教师应该分层次、有步骤、科学巧妙地设计习题。设计的习题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学完角的认识一课后,每人发一张长方形的白纸。师问:你能让它变成正方形吗?怎样证明你折出的就是一个正方形?生演示:沿对边折起,然后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就是正方形。接着让学生将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展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师问:你们都折出了哪些角?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思维亢奋起来,班里的气氛也活跃起来。一张白纸,把学生所学角的种类集中地展示出来,学生这样动手又动脑,在折中学,在学中练,不仅折出了美丽的智慧,而且折出了自信,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
未来社会的主流是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学时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引领小组学习,让全体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合作探索交流,共同体验,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在自主学习中,组织学生既独立思考,凭借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又能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流,共同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体验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所获得的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更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与什么有关系?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时,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四条边有关,边越长面积就越大。有学生质疑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完全与它的边有关,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关。学生争论不下,这时,我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请学生观察和判断:当我捏住它的对角,轻轻拉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教师演示。平行四边形的边没有发生变化,但面积却越来越小,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又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一致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边和高有关。集体的智慧突破了知识的盲点,学生充分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快乐。
自主学习为学生搭建起充分展示智慧的平台,并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合作与分享,更学会了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姜霞,胡杰.小学数学自主学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
[2]魏翠萍.培养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2(7).
[责任编辑 李 媛]
作者简介: 张有为(1965.9— ),男,汉族,山东淄博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