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来
【新闻背景】
巴黎时间2019年4 月15日18时50分许,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教堂,巴黎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古迹——巴黎圣母院燃起熊熊大火,800年的古迹部分被焚毁,标志性的塔尖在滚滚浓烟之中轰然坍塌。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这是整个法国,整个法兰西民族和全体天主教徒的灾难”。
在巴黎,现场民众从最初的惊恐和惋惜,到随着火势蔓延和对巴黎圣母院的吞噬而落泪哭泣,目击者纷纷跪在地上为之唱颂祈祷。在推特和脸书上,大量的火灾图片和视频被迅速上传,全世界人民都在为巴黎圣母院的巨大火灾而惋惜。尚处于黑夜的中国网民,也在微博、微信和豆瓣等社交媒体上转播发布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图片和直播视频,为全人类的文明古迹而痛惜。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第一时间,给法国总统马克龙发去慰问电,欧美多国政要纷纷致辞痛惜祈祷。
然而,就在一片全球共情的哀痛之中,国内网络上却出现幸灾乐祸的声音,不少跟帖称这场大火是当初法军焚烧圆明园的报应,认为“天道好轮回”,不禁拍手叫好。这一“同态复仇”心理产生的非理性言论,自然遭到主流媒体和大多数网民的痛斥。“看火灾照片心痛,看评论跟帖痛心。”朋友圈里的一句点评,引起人们强烈共鸣。
巴黎圣母院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不止是法国的,也是全人类的。它的焚毁不仅是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遗憾;伟大的人类历史文明落幕,对于全人类都是一种巨大损失。历史教育是让我们铭记历史,在人类无止境的纷争中寻找和平,教给我们要记住过往避免重蹈覆辙,而不是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痛斥今天的巴黎圣母院,历史从未教给我们用仇恨包裹文明。
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原因正待查明,巴黎圣母院的修复重建的漫长工程也将迅速启动。不管你是否去过巴黎圣母院,它的被这场大火吞噬的场景,以及那些狂读雨果的岁月,并牵动着所有关乎建筑、文学、历史与爱情的记忆,将永远留存在我们的心底深处。
大火同时警醒世人:文明,是需要时刻捍卫的。有一种浩劫,一直让自由、包容的人类文明处于某种危在旦夕之中。巴黎,并非危言耸听。
【媒体声音】
习近平致法国总统马克龙慰问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16日就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向全体法国人民表示诚挚的慰问。习近平指出,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瑰宝。中国人民同法国人民一样,对此次火灾深感痛恻。相信在法国人民努力和国际社会支持下,巴黎圣母院一定能顺利修复、再现辉煌。
欧美多国政要致辞祈祷
法国总统马克龙:“像所有法国同胞一样,今晚我很难过,看到我们人内心的一部分被燃烧掉。”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今晚我与法国人民同在,与那些和巴黎圣母院大火战斗的紧急服务人员同在。
德国总理默克尔: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及欧洲文化的象征,支持我们的法国朋友们。
美国总统特朗普:太糟糕了!也许可以用水罐车来灭火!一定要快点!上帝保佑法国人民!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看到巴黎圣母院处于大火中真的很心痛。在你们对抗大火时,加拿大人民与你们同在。
芬兰总统:芬兰对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感到悲伤,今晚我们与法国及巴黎人民同在。
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30年前站在巴黎圣母院前面印象深刻。今天早晨看到这么美丽的大教堂处于大火之中真的非常难过。我们与法国人民以及和火灾抗争的紧急服务人民同在。他们将重建巴黎圣母院,就像他们一直以来做的那样。
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巴黎圣母院是我们的共同遗产,看到她处于大火之中真的非常伤痛。向那些为了灭火而努力的消防员们致敬。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巴黎圣母院是世界瑰宝之一,在法国人民悲伤的同时我们与你们同在。当看到历史消失时,我们天然地会感到悲伤——但同时也处于我们天性中的是,我们第二天就会开始重建,尽可能地坚强。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我每分钟都在关注着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我们的‘巴黎小姐’属于全人类。多么悲伤,多么可怕。我与法国人民同在。
梵蒂冈:罗马教廷悲伤地看到了可怕的火灾消息,这场火灾摧毁了巴黎圣母大教堂,这是法国和世界基督徒的象征。梵蒂冈为消防员及所有处理这一问题的人祈祷。
上千年的历史被抹去了,巴黎就像死去了一部分一样
巴黎市民45岁营销总监皮埃尔·纪尧姆说道,“这就像失去了自己家庭成员一样。对我来说,有很多美好的记忆被锁在了大火里面。”有年长的当地女士泪流满面,哀叹艺术瑰宝的丧失。“上千年的历史被抹去了,巴黎就像死去了一部分一样。”
文明,失去了一根流传的血管;人类记忆的基因,留下永久空缺
骨架、拱顶、玫瑰花窗……巴黎圣母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哥特式建筑的重要代表作,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矗立在塞纳河畔,她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无与伦比;其中的珍贵文物,更是历史遗留的馈赠,是先人们用智慧凝结而成的宝贵礼物。很多人还没来得及瞻仰,却很可能已经“圣母院一炬,可怜焦土”。
《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写道,“在墙上写这个词的人,几百年以前已从尘世消逝;就是那个词,也已从主教堂墙壁上消逝,甚至这座主教堂本身恐怕不久也将从地面上消逝”,一场大火,一语成谶。卡西莫多再也无法拥抱自己爱的艾丝美拉达,冉·阿让永远留在了自己的“悲惨世界”中。
——吕京笏《巴黎圣母院大火,我听到历史的心碎声》(长城网)
这一刻,你又成了全世界的焦点,不是新嫁娘的骄傲,是巴黎在哭泣
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中国有一位诗人黄赞扬,正携妇将雏在巴黎旅游,他以诗记录着这次劫难——
巴黎圣母院/与雨果有个约会/艾丝梅拉达拿着玫瑰/躲在墙角/要给我一个惊喜/我们开心地与你合影/这伟大的奇迹/匆匆留下的一瞥/竟是八百年最后的记忆/一转身/就走进历史/火从哪里窜出/黑烟燃着晚霞/卡西莫多的钟楼/倒下半个法兰西/钟声再也不会响起/塞纳河摇晃的倒影/从此缺少魅力/这一刻/你又成了全世界的焦点/不是新嫁娘的骄傲/是巴黎在哭泣
——黄赞扬《一位中国诗人在塞纳河畔望见火光中的巴黎圣母院》(文汇)
失去心爱的姑娘之后,卡西莫多又失去了他的钟楼
巴黎圣母院遭遇意外浩劫,遮天蔽日的火灾场景,让世界震惊,更让人痛心。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中女主对男主说的话,此时格外让人心碎。去过巴黎圣母院的人,感到自己美好的记忆被大火烧毁;没有去过正准备带心爱的人去的,感到自己的梦想像塔尖一样在大火中倒下;在雨果的经典作品中感受过她的人意识到,失去心爱的姑娘之后,卡西莫多又失去了他的钟楼。这不只是一处历史遗迹,不只是数百年的历史,在很多人心中,他代表着一种文明,凝聚着人文精神的塔尖与人的心灵相连。
——曹林《巴黎圣母院浩劫,任何幸灾乐祸都是对人类的犯罪》(中青网)
巴黎圣母院:“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屹立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一个岛上,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法国标志性建筑,也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所谓哥特式建筑是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的,但已不是城堡的样式。它的造型风格以高、直、尖和强烈的向上感为特征。哥特式建筑结构轻盈、纤细,大量使用小尖塔,并装有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窗。
“建筑艺术向来就是人类最伟大的书,是人类在其力量或者才智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主要表达手段。”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记录法国历史的石头书。1431 年,亨利六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1804年,拿破仑也在这里加冕;1970年,戴高乐的国葬在这里举行。“这个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个面,每一块砖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雨果用一部同名传世之作为巴黎圣母院披上了人文主义色彩,也在世界范围内为这座建筑构建起了一份有关“石头交响乐”的文化记忆,激发关于真善美的畅想。
——《人民日报》《巴黎圣母院火灾,珍重与保护,一样都不可少》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人精神的象征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正面是这样的,很有名的双钟楼立面。《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就在钟楼里。
在13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富有的、最重要的国家,起源于法国的哥特式主教堂建筑样式很快沿着商路传遍西欧,被德国和英国争相模仿运用,成了法国人心中的骄傲。
巴黎人非常以这座教堂为傲,其名字“Notre D ame de Paris”,意思是“O ur Lady of Paris”,中文叫作巴黎圣母院。对他们来说,建造教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荣耀上帝,也是建造生活本身。某种程度上,巴黎圣母院就是法国人精神的象征。
巴黎圣母院远不止是卡西莫多敲钟的地方
对一般巴黎市民来讲,圣母院也许只是个做弥撒的教堂;对外国游客来讲,也许记忆更深的是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敲钟的地方。同时,卡西莫多的梦中情人艾斯梅拉达被处死的地方……
这里还是见证法国历史的地方之一。是圣女贞德的平反昭雪的地方,以及拿破仑加冕的地方,因为巴黎圣母院的兴建,法国人发明了飞扶壁,它成为哥特式教堂的样板间,引领哥特式建筑风靡全欧洲;还有它家最著名的玫瑰花窗,直径十几米,每块都不一样,现在做玻璃的工艺发达了,几百年前那可是价值连城。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子宫,一个教堂孕育出一个国家
法国的人文、政治、信仰,都是巴黎圣母院孕育出来的。所以,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子宫,一个教堂孕育出一个国家。巴黎圣母院甚至是巴黎乃至法国的原点。在离圣母院正门20米的地上,有一块铜牌,这是巴黎“零公里”标志。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说离巴黎有多少公里,都指的是离这个铜牌的距离。看地图,你会觉得巴黎围着凯旋门向外辐射,似乎凯旋门才是中心。其实在法国人心目中,圣母院才是他们的中心。
感谢拿破仑,感谢雨果
巴黎圣母院有过无比的辉煌。但枪打出头鸟,到了后来,它差点被摧毁。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法国人疯狂起来也是这样:到处殴打传教士、砸教堂。巴黎圣母院的好东西,也被洗劫一空。连墙上犹太诸王的雕像也被砍了头——因为比较文盲的法国群众,以为墙上的是“压迫”他们多年的历代法国国王……甚至,群众把教堂的名字也改了,几乎全国的教堂都改叫理性庙,首当其冲的就是巴黎圣母院……
拿破仑上台之后恢复了宗教自由,还把1804年的加冕典礼也放在这里。政府赶紧重修圣母院,圣母院又变成教堂了。
但巴黎圣母院真正的恩人并非拿破仑,而是维克多·雨果。1831年,雨果出版了小说《巴黎圣母院》。此书一出,震惊了法国社会。雨果对建筑极其着迷。小说里,他详细讲解了圣母院巅峰时期的建筑、艺术和生活,于是,艺术家、作家、大V联名请愿,希望重现圣母院的辉煌。
拿破仑三世从善如流。我们现在看到的圣母院,其实是1864年重修之后的样子。
如果没有雨果这部小说加持,很难说,巴黎圣母院会不会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教堂。
——林楚方《巴黎一座教堂失火,为什么能伤全世界的心?》
偏激而恶臭的言论让所有国人觉得羞愧和不安
跟以往类似事件一样,一片全球共情的哀痛之中,也有极端杂音。竟有人在跟帖中表现出了幸灾乐祸,甚至跟百年前的八国联军联系起来,用“报应论”宣泄情绪,为灾难拍手叫好。这种散发着狭隘、恶臭、无耻、愚昧、悖离人性的极端言论,让人愤怒,更让人觉得不安、尴尬和丢人。毕竟,在全球语境下看巴黎圣母院火灾,每一种声音都可能被打上国族标签,一片痛心、惋惜和祈祷中,这种幸灾乐祸的恶臭言论会显得格外刺眼。在外国网友看来,他们会认为是“有中国网友如何如何说”,虽然这些偏激而恶臭的言论,完全是极端个别,完全代表不了什么,但会让所有国人觉得羞愧和不安。
——曹林《巴黎圣母院浩劫,任何幸灾乐祸都是对人类的犯罪》(中青网)
任何幸灾乐祸都是对人类的犯罪
巴黎圣母院浩劫,任何幸灾乐祸都是对人类的犯罪,对人性、道德和文明共识的犯罪。我们都在传统的掌心中,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的,是法国的,更是人类的,它见证着世界历史,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凝聚着文化艺术的精华,记录了人类为进步所做的抗争、努力和关怀。人类同在一条船上,需要命运共同体意识,尤其面对一些共同的挑战,战争、灾难、杀戮、死亡、地震,这些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渺小、孤立无援的时刻,更需要共情共鸣,需要站在一起。
是的,那种为火灾幸灾乐祸的,那些拍手叫好的,只是极少数极个别,但此时此刻,再小的幸灾乐祸声,都让人刺眼,都让本就对灾难无比痛心的人多了一层刺痛感。
——曹林《巴黎圣母院浩劫,任何幸灾乐祸都是对人类的犯罪》(中青网)
当我们为他人的苦难击节而歌的声音越响亮,我们离文明的距离就越远
网上最有代表的声音是这样的:“当全世界都在为巴黎圣母院倒塌哀悼的时候,请别忘记,百年前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掠一空之后,彼时的中国独自痛心。”
在巴黎圣母院失火新闻的留言区,非常刺眼的评论是这些:“烧的活该,世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当年圆明园烧了几天几夜,谁烧的呢?”“终于报了100多年火烧圆明园的血海深仇!”“自家的羊窝烧了精光还心疼仇家的牛棚。”
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当有一天,如果英国的伦敦眼倒塌、美国的白宫被炸、日本的富士山崩塌、韩国的青瓦台被毁,国人的掌声必然会再次响起,甚至会鞭炮齐鸣。
我们长期以来灌输的仇恨教育,终于萌芽开花结果。再怎么提“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无法培养起国人对人类共同命运和文明成果共享的常识。
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的时候,多少国人的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鼓掌。每一年的911,我都会在朋友圈写下同样的文字:911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分水岭,从此,邪恶步步为营,文明节节败退。
现在,我仍然坚持我的悲观。尤其是911发生18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有国人为巴黎圣母院失火而击节而歌的时候。
我们永远要明白一个道理:当我们为他人的苦难击节而歌的声音越响亮,我们离文明的距离就越远,离野兽的距离就越近。纵使西装革履,依旧沐猴而冠。
——闻道道长《18 年前为911鼓的掌,今天又在失火的巴黎圣母院响起》
那些拿因果报应来说事的人,其实不过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怪
事实上这两件事真的有什么可比性吗?圆明园毁于战乱和野蛮,是历史的伤痕;而巴黎圣母院此次火灾事故是和平时期由消防安全造成的遗憾。两者的相同之处恐怕只因为它们都是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它们的消失同样是全人类的损失。
那些拿因果报应来说事的人,其实不过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怪。文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管是圆明园还是巴黎圣母院,它们都凝聚着艺术工匠们的智慧结晶。如今巴黎圣母院被焚毁,不仅仅是巴黎人民、法国人民的损失,更是全世界人类的损失。从今往后,巴黎圣母院的倩影将只能永远留在到过此处的人们的脑海与相片中。
文明需要人们铭记,历史也需要人们铭记,不能用某些幌子来遮盖历史,但也不应该打着历史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情绪。牢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前行。爱国没有错,但请保持理智。
——李雪菲《国耻不能忘却,但不应该落井下石》(央视网)
我们牢记历史,追求和平,而不是加固仇恨
应该说,圆明园确实是英法联军带头烧毁的,这个历史不容抹去,但是,那场战争为什么爆发,也是值得我们深究的,这战争的失败以及后果,值得我们反思。反思的结果是让我们牢记历史,更加努力,追求和平,而不是加固仇恨。
火烧圆明园的那些英法人,早已化为尘土,他们的后辈并不曾有此恶行,我们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一体仇恨。而且,无论是圆明园还是巴黎圣母院,它们是凝固的建筑,它们本身并无罪恶,相反,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文化财富,迁怒于建筑是最没有出息的表现。
所以,比我们保护、修缮古建筑更重要的,是修缮脑子烧坏的人,古建筑遭火灾,不能不令人叹世事之无常,愈发觉得我们要珍惜现存的文化艺术瑰宝。而人类遭脑子烧坏的人灾时,我们则连哭的地方都没有。
——廖保平《比巴黎圣母院被烧毁更可怕的是脑子被烧坏》
面对声势浩大的舆论浪潮切不可丧失了理性,随波逐流催动恶性的群体极化
巴黎圣母院最早于1163年开工,1345年竣工,虽历经多次修缮,但其已拥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建筑与雕刻艺术、室内珍宝以及无数劳动智慧的凝结都是属于人类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已然逾越了民族、文化、国别的边界,对于全世界的人民都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诚然,勿忘国耻是每个国人的必修课程,然而面对声势浩大的舆论浪潮切不可丧失了理性,随波逐流催动恶性的群体极化。如若抱着“同态复仇”的心理“观赏”巴黎圣母院之上的熊熊烈火,我们又与当年历史的罪人有何差异呢?
——崔冰《巴黎圣母院大火,不可“烧毁”理性》(新华报业网)
狭隘的、非理性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值得国人深刻警觉与反思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偏激言论只出自于极少数国人之口,且只是过过嘴瘾而已,不必太当回事。其实不然。近些年来,我国国力日益增长,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满满,但这种自信不应该异化。狭隘的、非理性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是危险的,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化解,一经点燃,就会外化为破坏社会秩序的行动,甚至上演暴力伤害自己同胞的极端行径,值得国人深刻警觉与反思。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需要迅速扑灭,少数国人心中的“邪火”,何尝不需要灭一灭?
——胡欣红《面对全人类的不幸请勿轻言因果报应》(澎湃新闻)
反映我们长期以来真正的历史教育和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缺失
为巴黎圣母院着火叫好的声音,其实一点也不陌生。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国内不乏拍手叫好者。美国911恐袭事件后,也有网民感到大快人心。这些声音,与侵华战争、朝鲜战争、冷战等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但却又体现着真正的历史教育和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缺失。
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目的之一是反思战争发生的原因,比如二战前日本的军国主义是如何兴起的,才有可能避免灾难的重演。如果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只是对其他国家的集体仇恨,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只会更多而不会更少。
——叶明欣《我们的教育不是让你对巴黎圣母院说“活该”》
“同态复仇”狭隘偏激,与文明相悖,与时代错位
随着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开放、包容,我们对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细腻,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更多的知识和体验,萌生出对他者文明的共情。
可是,无法否认,在复杂的舆论中,确实存在一种恶,那就是不合时宜地“幸灾乐祸”。
这些人像是在病床前或葬礼上的嬉笑者,把文明和体面都抛之脑后,甚至将他人的灾难看作一种“同态复仇”,这样的狭隘与偏激,与文明相悖,与时代错位。
的确,自私是人的一种天性,放任这种天性甚至为这种天性辩护、叫好,是“丛林时代”的野蛮行径;而人类文明恰恰是在对抗这种丛林法则,是用“惺惺相惜”的共情和“推己及人”的理智,建立起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原则。
在如今这个万物互联的“地球村”里,塑造一个理性和文明的“自我”才是自爱的首要条件,也是与人交往的前提,封闭、隔绝、自大,则只会把自己困在一种虚幻的泡泡当中,除了自我陶醉外,难以羸得他人真正的尊重。
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在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我们是旁观者,也是亲历者。我们以怎样的态度看待文明的陨落,也反映出我们自身的文明程度。所以,理解一部分人的痛心,允许一部分人的无感,但请别不合时宜地“叫好”。
——孟然《圣母院大火:理解“无感”,但别叫好》(新京报)
“同态复仇”本质上是一种野蛮的、非理性的、非现代的社会思维方式和行为理念
面对烧毁文化遗迹的熊熊大火,无数人悲恸伤感,但在这之外,亦有其他声音出现。较为典型的是不少网民持有“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的幸灾乐祸的态度,认为这一灾难性媒介事件看似是非人为故意的发生,实则是对于过往的补偿。总的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同态复仇”的恶性心理,即你有损于我,那我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态复仇”本质上是一种野蛮的、非理性的、非现代的社会思维方式和行为理念。
——崔冰《巴黎圣母院大火,不可“烧毁”理性》(新华报业网)
“同态复仇”带有两类严重的思维谬误:以偏概全的论证、不对等的惩罚
以偏概全的论证
不可否认,圆明园被焚毁,是一个巨大的悲剧,英法联军应该受到谴责。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当代的法国人就应该承受痛苦。一小部分英国人、法国人犯有战争罪行,是否代表所有的英国人、法国人都是有罪的?19世纪的一部分英国人、法国人不道德,是否能说明当代的英国人、法国人都不道德?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比如,雨果就曾给他的朋友、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巴特勒上尉写信,痛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野蛮罪行。而将个别、部分人群具有的特征,轻率地推广到全体,这叫以偏概全的谬误。
不对等的惩罚
战争犯犯下的罪行,应该追究战犯的责任,而不应殃及无辜。正如面对日本的侵华罪行,应该审判战犯,向日本政府索赔,而不是期冀日本的平民遭受二次伤害。
即使是对战争犯的惩治手段,也应该和他们的罪行相对等、匹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古老报复措施已经被禁止,代以现代法定的金钱惩罚、自由刑和部分国家的生命刑。一个强盗必须为罪行付出对应的法定代价,但不代表可以对他进行随意的惩罚,比如烧掉他家。
我们将后面这种行径称之为野蛮。1860年9月,清政府虐杀了英法两国议和代表等18人后,10月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为由,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誓必毁为平地,此条固无须恭王之承认,敝军统帅所已决定,亟将执行也。”18、19日,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五园三山(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焚为灰烬。(《圆明园三百年祭(下)》,第360-361页)
英法联军完全可以追究凶手、索要赔偿,却使用了火烧圆明园的方法,为世人所不齿。如今我们如果对巴黎圣母院大火拍手称快,岂不是快和英法联军一般野蛮?
——叶明欣《我们的教育不是让你对巴黎圣母院说“活该”》
破解现代文明在中国屡屡迟到的斯克芬斯之谜
家国之恋,本是人的天性。但这种天性一旦被仇恨教育和怨恨情结所蒙蔽,就变成了“爱国”华丽外衣包装下的愚昧!
如何破解现代文明在中国屡屡迟到的斯克芬斯之谜?袁伟时在《迟到的文明》一书中提出四点:
1.抛弃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
察古观今,所有中国人都应该认识到,世界一体化正在敲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接纳包容各国各民族文化,才是正道,千万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彻底告别阶级斗争偏执症
撇开华丽辞藻,中国在过去百年间的动荡,沉溺于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思维偏执难辞其咎。
3.无论什么主义,都要守住底线
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和不虞匮乏的自由,才是共同的底线。
4.必须牢记,现代社会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哪个伟大人物设计出来的
现代文明的核心是观念,也是制度。所谓制度无非是观念固化为社会运行的规则,逐步修改规则,渐进式改革,自然演化是国家富强成本最低的路径,现代社会是生长出来的,绝非顶层设计的产物。
——愈嘉《每一场大火都在衡量我们距离文明还有多远》(先知书店)
记住耻辱,放下仇恨,让人类真正成为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央视网今天(16日)上午发布“小央微评”呼吁人们“记住耻辱,放下仇恨”,因为某些历史情结将仇恨发泄在无辜上是狭隘的,更是可怜和可悲的。要以和合世界、天下一家的胸怀感同身受,让人类真正成为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应该像日本人一样,向自己的对手学习,使自己的国家不断进步。
日本人提起1853年的黑船事件就感到骄傲,认为这是日本走向文明的开端。他们将用炮舰威逼自己打开国门的美国海军准将佩里视为恩人,并在佩里登陆的地方立碑,塑像,以示尊敬。
大和民族特有的忧患意识,让日本人谦虚好学。他们感谢把自己打趴下的“敌人”,感谢他们让自己可以正确认识到日本与世界的距离,并奋起直追。
而大清一提鸦片战争就充满屈辱,我们对打败自己的对手充满怨恨,且让仇恨代代相传,这样的排斥心理,使我们知道自己落后之后,不是去虚心学习对方,而是像怨妇一样抱怨,即使学习,也是抱残守缺,流于形式。
所以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大清的洋务运动却失败了。
真正爱这个国家,应该像日本人一样,向自己的对手学习,使自己的国家不断进步。而不是活在仇恨中,自我作贱,堕落成非人类。
——紫陌《巴黎大火,记住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
全球范围内,文物保护都是重要课题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世界共同的记忆。文物的损毁伴随着文明记忆的消殒,令人痛惜。全球范围内,文物保护都是重要课题,面临严峻挑战。不少文物使用易燃材料,不少博物馆设施陈旧、保护力度不足,更不用提战乱地区博物馆和文物遭到的洗劫和损毁。
犹记得2018年9月那场大火,将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国家博物馆主体建筑几乎完全烧毁,2000多万件藏品只剩10%,巴西人200年的集体记忆几乎被“一刀切除”。一个细节是,事发时博物馆的消防栓竟然没水,消防员只能临时从河里抽水灭火……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同样暴露出法国文物保护的弊病。如此重要的文物古建,又包含木质结构,理应提前做好防火预案,杜绝一切安全隐患。相对疏松的管理和一时的大意,都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韩梁《卡西莫多在哭泣》(新华国际)
加强文物安全管理,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留存文明记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历史长河中的文物,在世代更替中能够幸存至今的,都弥足珍贵,是人类文明发展一路走来的宝贵足迹。它们的脆弱和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用更先进的手段、更专业的技术,更智慧的途径加以呵护。而这,既需要资金支撑,也需要科学管理,更需要理念更新。
从巴西国博大火到巴黎圣母院损毁,每一次文物历劫都应给我们警示。与时间赛跑,加强文物安全管理,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留存文明记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不能让历史从此只存在于回忆、梦境、照片和视频。要让文物保持生命力,与时代共同前行。期待巴黎圣母院的重建与新生,祈愿文物远离灾难,人类文明生生不息,永续流传。
——韩梁《卡西莫多在哭泣》(新华国际)
1.巴黎圣母院大火为何引起全球共情悲伤?你在第一时间有怎样的感受?
2.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有何特色?为何说它是“石头交响乐”?是法国的“子宫”?巴黎圣母院的影响与辉煌为何要感谢拿破仑,感谢雨果?
3.巴黎圣母院浩劫,有人感叹:“失去心爱的姑娘之后,卡西莫多又失去了他的钟楼。”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表达怎样的情感?
4.著名主持人周立波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发表了他对巴黎圣母院被烧一事的看法,他说:“巴黎圣母院烧了!加西莫多焦了,爱丝梅拉达没了,雨果哭了!可惜!可惜!可惜!
再想想我们的圆明园……我也就释怀了……好吧!让这个世界也留点眼泪祭奠我们的圆明园吧!和它相比巴黎圣母院也就是个院子……”他的言论在网上引起热议,你是如何评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5.“同态复仇”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它有怎样的特点和危害?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现在如何破解这种心理?
6.从去年巴西国家博物馆被焚,到这次巴黎圣母院大火,暴露了全球范围内文物和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缺失。请就如何妥善切实保护古文物建筑,谈谈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