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迪
摘 要:在北京市教委引领下,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与北京十一学校联手打造贯通培养教育体系,就“2+3+2”模式中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活动。该文通过研究认为,贯通培养基础教学部从6点对未成年人的规则教育进行了探知:宣传学习、实时反馈、志愿者团队建设、家校一体、课程考核、专项奖学金设立,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贯通培养 未成年人 规则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b)-0108-03
1 贯通培养项目概述
2015年,为适应国际、国内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更好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功能,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相关文件,推出7年制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基础文化阶段学习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
2016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联手北京十一学校共同打造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体系,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一贯的教育理念、联通的学习时空”为基准,构建“2+3+2”教育模式,即基础教育2年、职业教育3年、专业教育2年,扎实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身心素质,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努力打造北京贯通培养项目领航校。
2 机遇与挑战并存,摸索与深化并举
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贯通培养基础教学部(以下简称劳职贯培部)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历时3届,纵观学生实际学情,我们发现他们既有同龄人的普遍共性,也有自身的独特个性。纵观劳职贯培部招生情况,2016、2017、2018年录取最低分均为430分,平均分分别为460分、463分、456分,入学起步分并不突出,后期通过更为细致深入的调研,我们发现分数背后更深层次的体现——学生学业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佳、家庭背景较复杂、多为远郊区县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未来目标不明确、专业及就业方向模糊,有鉴于此,学生在心理性格方面普遍体现为不自信、缺乏成功感、敏感而脆弱、集体观念淡薄、表达方式激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承认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尊重贯培部学生与普高学生之间多方面的差异,但差异并非差距,贯通培养项目的设立就在于努力为这些学生创造更为适切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平台与培养路径,从而完成“扬长避短”的转化与变形。
劳职贯培部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创造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打造多维学习空间,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以国家课程标准、贯通培养目标、未来专业需求为中心,拆分教学计划,重组教学模块,完成了贯通培养课程体系的迭代更新,推出了255门学科课程、23门综合实践课程、12门职业认知课程,并在走班选课下实现了每位学生一张私人定制课表的个性化课程设计,实现了职业教育体系下多元评价维度与学分制管理的创新尝试;完善组织架构,在扁平化管理下推进分布式项目组建设,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真正结合,推进教师多角色、宽领域、广平台成长进步。
我们在完善硬件设施、优化师资团队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教育体系。我们以学生的需求为先,探索贯通培养这一北京职業教育未来新模式,对于未成年人在新环境、新模式、新目标下的养成教育应该如何把握,是我们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职业院校未成年人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未成年人教育的相关研究众多,但基于贯通培养项目这一新生事物的特殊性,目前有关于此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且劳职院贯培部更是独具特色,难有借鉴参考,于我们而言,真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摸索与深化并举。
3 贯通培养教育体系下未成年人规则教育研究
严格意义上说,规则教育的起步应为幼年,入学前教育投入高、效果好,且由家庭教育切入有情感沟通这一重要纽带的维系,更能促进孩子的良性健康成长。但当下很多人对于规则教育存在理解误区,或者认为规则教育应该伴随孩子成长自然而然获得无需刻意教导,或者认为规则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校教育和教师,或者认为规则教育对于孩子天性的发展有碍而不予置喙,抑或对规则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存在偏差而导致效果不佳甚至反效果恶化等,殊不知规则教育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是成长的重要标尺,也是进入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缺失或错误的规则教育对未成年人本身、其家庭甚至社会都会带来极大隐患与风险。
贯培部学生正是15~17岁的未成年人,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叛逆、敏感、冲动、自控力不足、情绪波动大、对集体观念和规则意识较为薄弱,对公序良俗的遵守和执行也需要外界的引导。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规则、学习规则、接纳规则、执行规则,并能适时做出自我反思与总结,形成规则意识,我们做出了很多方面的探索。
规则教育在劳职院贯培部是以课程形式展开的,根据《课程手册》要求:“学生行为规范是综合课程之行圆课程的必选项目,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自习表现、住宿表现、图书借阅、体育器材借用、手机电脑使用情况等,与每一位学生的升学和评优密切相关,且纳入学生的毕业要求。‘行为规范每学期赋予学生基础分100分,由常规管理项目组在希悦平台上予以加减,随时评价,及时发布通知,每学期末汇总公示。高中阶段(四次学期末汇总)行圆平均分低于60分的学生将不予高中毕业资格,依据行圆平均分进行学分折算,赋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在分布式项目组引领下,笔者担任常规管理项目组负责人,最初给自己的定位是“警察”,但在与学生的接触和实际工作中,笔直感受到真正的定位应该是“学生成长的保护神、导向标”,是“疏导员”与“监督员”的工作。笔者与团队协同合作,尝试在贯培部推出了一系列规则教育计划。
(1)宣传学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性格特征、成长需求与关注热点,我们推出了一系列主题学习海报,如《贯通学子养成记》《从悦纳自己到爱助他人》《拒作“低头族”》等,借助漫画、图形、事例等更为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将《课程手册》中严肃的内容更好地传达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引领和教育效果。《拒作“低头族”》是由学生团体设计并完成的系列海报,针对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发起呼吁,并创意性地发起了挑战活动,通过手机APP“flowers”的使用进行“放下手机等花开”自主管理手机挑战赛,许多学生参与其中并真正体会到合理使用手机的乐趣。
(2)实时反馈。我们借助网络平台实时发布检查结果,同时可以绑定家长账号,方便学生和家长适时接收消息通知,把握最佳时机。我们推出行圆记录卡、行圆惩戒单并推送每周简报,同时奖惩分明,推出《琅琊君子榜》和《全勤奖》,表彰行圆表现突出、成绩优异、无异常出勤情况的学生,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3)志愿者团队建设。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志愿者团队,参与者需认真阅读并签署《志愿者工作协议书》,明晰工作职责与要求,在领队老师的引导下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开展活动,如张贴或整理教学区海报、布置活动会场、打扫公共教室等,领队老师会对学生分组以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会阶段性地进行评价考核。
(4)家校一体。规则教育从来不是单纯依靠某一方而实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该形成合力,家长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无可取代的重要角色,更应该成为规则教育的重要“导师”。我们发现很多违规违纪的学生背后是对于规则不重视、不明晰的家长,在多次沟通后,家长认识到规则和纪律并非约束而是保护,家校达成共识有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同时通过沟通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避免学生出现只在某一场合遵守规则的片面化表现,而能真正从内心认同、贯彻始终。
(5)课程考核。入学初通过集体学习的方式,在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下全体学生共同学习《课程手册》与《学生手册》,明确校规校纪,以行圆通关测验形式督促学生落实所学内容、重视规则教育,为每位学生建立行圆档案,动态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
(6)专项奖学金设立。在劳职院贯培部年度表彰中专门设立“乐省奖”,表彰行圆表现突出、规则意识与自律意识强、严格要求自己、日常表现优秀而全面的学生,让学生在“君子三省吾身”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增强纪律意识。
在实际养成教育之中,我们会以规章纪律为本,同时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做出应对和处理。以两个事例进行说明。
A同学违纪处分。A同学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但性格冲动,最终到达了处分阶段。家长对老师的处理非常认同并言辞激烈批评了孩子,全程A同学一言不发,笔者想这并非我们要的教育效果。于是在签署了违纪单后笔者单独与家长和A同学谈话,首先列举了A同学入校以来的优秀表现,在歌唱比赛中、学科竞赛中、帮助老师打扫教室卫生等方面肯定了他的成绩,看到他逐渐抬起头,笔者在这时提出如此优秀的学生本该是我们打造的明星和榜样,但却因冲动犯下错误,这并非恶性违纪,而是不成熟的表现。A同学表示事发后自己也很懊恼悔恨,将把此事牢牢记在心里时刻警示自己,家长也给予了鼓励和支持。
B同学考试事件。考试前监考老师统一宣读了纪律要求,但开考5min我们便发现了一位违纪同学,经过反复核准,确认B同学将笔记写在了手心上。鉴于是第一次考试且刚刚开考,我们反思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杜绝作弊行为而不影响全体同学的考试状态。于是笔者进入考场,取出一张湿巾递给B同学:“天热擦擦汗吧!”B同学惊慌地抬头,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脸涨得通红,她很快低下头将手心的字迹全部擦去,此期间没有其他同学注意到,大家依旧安静作答。考试结束后,B同学在走廊中遇到了常规管理老师,红着脸鞠了一躬后匆匆离去,之后的考试中我们特别留意到她再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其他同学也未出现考场违纪。
我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究竟是什么?为了批评扣分,还是为了教育改正?除了分数,学生对于常规行圆的关注还有哪些?除了分数,我们的常规管理还能带给学生什么?我们要从教育的根本出发,立德树人,我们无需因为学生的错误而惊慌失措、如临大敌,认识错误、过而能改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学生一直在成长。
我们一直在摸索贯通培养体系下未成年人规则教育的方式方法,在规则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并非决然对立关系,学生也绝非被动接受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构和推进规则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师生联合构建的良性互动关系将达到1+1>2的作用,在多种教育契机和展现平台上,形成正能量的向上风气,为此我们一直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达到更好的成长效果。我们依然在摸索:如何将规则教育的个体化与集体化结合?如何推进未成年人的前社会化认知?如何將规则教育与思想教育、规划教育相结合?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主权与主动权?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资源和教育空间?如何进行任务驱动引领?如何将规则教育活动化?如何让规则教育更富仪式感?如何发挥贯通培养教育体系的优势,实现学生7年动态成长档案的稳定性、持续性追踪观察?
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曾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如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学校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生命场,但自由需要秩序和边界,要在自由的空间里培养自律意识,让学生学会使用自由,获得独立而健全的人格。常规管理项目组规范学生行为、养成学生品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为自由划定边界,切实增强学生的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田靖,孟绍存.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研究——以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4):24-25.
[2] 黄帅.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J].新西部,2018(23):145-146.
[3] 刘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则意识建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4):49-55.
[4] 付凯利.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6(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