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保护性观察及价值分析

2019-07-06 15:38严璐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效果观察

严璐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保护性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顺序将80例患儿进行了分组治疗,将其中40例患儿定为观察组,另外40例患儿定为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儿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给予观察组患儿肺保护性呼吸机通气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给予肺保护性呼吸机通气治疗,其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呼吸机;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保护; 效果观察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5.0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5-00-02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疾病,临床又称之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呻吟、发绀及吸气三凹征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因此给新生儿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所以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应及时采取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是确保患儿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关键[3]。为此本次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取了肺保护性呼吸机通气治疗,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纳入标准:参加治疗的患儿均需要通过临床检查后,确定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患儿的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脏及肾脏等脏器疾病的患儿,不能积极配合治疗的患儿。将其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其中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6~24 h,平均(15.0±0.5)h;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25 h,平均(15.5±0.6)h。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符合标准的患儿家属均自愿参加本次治疗,并签署了知情书,研究通过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传统机械通气进行治疗,首先给予患儿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调解酸碱度平衡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的潮气量设置为10~15 ml/kg,气道峰压为25 cm H2O,呼气末压为(5.1±1.5)cm H2O,呼吸频率设置为40~60次/min,连续治疗5 d。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了肺保护性呼吸机通气治疗,让患儿更多的肺泡保持在开放状态,呼气末压根据P-V曲线进行调节确定,呼气末压确定后,将潮气量降低为5~8 ml/kg。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水平进行监测对比,同时对两组治疗期间患儿出现的并发症(腹胀、鼻黏膜损伤、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压伤)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1.4 疗效判定

以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面色转为红润,无并发症发生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及面色明显改善,出现轻微并发症为“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及面色无明显改善,出现明显并发症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观察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较好,其治疗总有效率97.5%,而对照组仅为85.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水平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改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27.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早产儿中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儿在6~12 h便会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发展会导致患儿出现呻吟、呼吸不规则及间断性呼吸暂停现象,由于缺氧导致患儿面色灰白及四肢肌张力低下等症状。该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对新生儿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5]。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调解酸碱度平衡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同时给予机械通气进行治疗,但由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时需要動脉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处在正常值的范围之内,因此需要通过增加呼吸参数及吸气峰压对二氧化碳分压进行调解[6]。但在以往治疗过程中,因呼吸参数及吸气峰压过高,极易导致患儿肺泡过度扩张,最终造成肺损伤现象发生[7-8]。所以加强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保护性呼吸机通气治疗研究,是目前广大相关学者重点研究讨论的问题[9-10]。

据相关研究表明,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肺保护性呼吸机通气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根据P-V曲线进行调节确定呼气末压后,再将潮气量降低,可有效将氧气控制在30 cm以下,从而降低患儿腹胀、鼻黏膜损伤、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气压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高[11-12]。本次观察结果显示,与采用传统机械通气的对照组比较,给予肺保护性呼吸机通气治疗后的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而且患儿的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水平也均得到良好改善,同时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肺保护性呼吸机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显著,其安全性较高,可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胜.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9):119-120.

[2]喻文亮.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保护性通气治疗现状和再认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8):1381-1383.

[3]梁伟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探讨[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5):535-536.

[4] Hu J Y,Wu R,Char L.Comparison of pressure-regulated volume-controlled ventilation and volume-controlled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5,24(14):1513-1515.

[5]秦毅.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早产儿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8):96-97.

[6]张欣,赵子平,刘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潮气量肺保护通气策略的预后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21(2):120-121.

[7]何柳,虎春元,李娟,等.肺保护通气策略在早产儿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5(15):2240-2242.

[8] Zhang L,Zheng X J,Zhang Y.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late preterm neonate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Cardiocerebral Pulmonary Vascular Disease,2015,23(12):27-30.

[9]郑玉辉,孙红芹.CPAP呼吸机联合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罕少疾病杂志,2017,24(2):28-29.

[10]刘军.肺保护性通气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3):29-31.

[11]李小燕,王慧琴,柴竹青,等.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6,20(5):934-936.

[12]何莉軍.新生儿无创呼吸机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研究[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5):4965-4966.

猜你喜欢
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效果观察
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INSURE技术与常频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足月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不同正压通气方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治疗中的效果
集束化护理方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0例临床观察
呼吸机吸氧气浓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